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增加供热面积和提高机组热效率,某化工生产企业自备电厂采用高背压真空加热器吸收机组乏汽余热,对热电联产直接空冷机组进行了供热技术改造。改造后,机组减少了冷源损失,提高了循环热效率,供暖循环水温度升高了15~20℃,厂用电率下降了1.5%~2%,经过整个供热周期的考验,机组及供热系统运行状况良好,达到了改造目的。并给出了机组继续进行热、电、冷三联产深度节能技术改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热电厂空冷机组低压排汽余热损失采取利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利用低压缸排汽的热能,实现热量从乏汽低温热源向热网高温热源的传送的方法,对600MW空冷机组乏汽加装热泵进行了改造,效果年节约标煤2.73万吨,年节水57.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241吨、氮氧化物排放209吨,结论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3.
某热电有限公司两台直接空冷机组配有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利用乏汽供热,即冬季供热期通过降低真空度,提高低压缸排汽温度,加热一次热网回水,减少冷源损失,大大提高机组经济性.但直接空冷机组空冷凝汽器冻结是常见的现象,乏汽回收后,空冷岛进汽量进一步减少,空冷凝汽器防冻问题更加严峻.经过多年的探索、技术改造,有效避免了空冷凝汽器冻...  相似文献   

4.
直接空冷机组乏汽余热利用改造技术可显著提高机组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某电厂经过对乏汽余热利用改造技术进行综合对比,确定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乏汽余热。项目实施后对机组乏汽余热利用效果进行了评估,试验结果表明热泵性能达到了保证要求。经过2个供暖季的运行考验,热泵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改造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某工程300 MW 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 bed,CFB)空冷供热机组为例,对冷渣器余热利用系统进行了优化。提出了3 个可行方案,并利用等效热降法对3 个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得到了最佳的余热利用方案。此外,还提出了2个提高冷渣器余热利用效果的方法:一是用尽可能高温度的冷却水和尽可能少的冷却水量去冷却冷渣器;二是在运行中采取适当措施尽可能提高冷渣器的综合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6.
介绍直接空冷机组三级梯级乏汽余热利用系统配置及其关键设备热压机构造及工作原理,分析影响热压机性能的关键因素。对某电厂330 MW燃煤直接空冷机组三级梯级乏汽余热利用系统进行正交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热压机升压比对热压机引射比有较大影响,并且验证试验得出本次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优方案与实际运行情况相符。最后,通过改变升压比对热压机引射比影响试验得出,升压比超出设计值范围时,无论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热压机引射比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热压机运行中升压比需严格控制在设计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介绍直接空冷机组三级梯级乏汽余热利用系统配置及其关键设备热压机构造及工作原理,分析影响热压机性能的关键因素。对某电厂330 MW燃煤直接空冷机组三级梯级乏汽余热利用系统进行正交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热压机升压比对热压机引射比有较大影响,并且验证试验得出本次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优方案与实际运行情况相符。最后,通过改变升压比对热压机引射比影响试验得出,升压比超出设计值范围时,无论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热压机引射比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热压机运行中升压比需严格控制在设计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鉴于锅炉低负荷下出现的主汽温度和再热汽温偏低等问题,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磨煤机风粉管道进行一次风调平,对部分二次风门挡板开度做了针对性的调整,有利于初步降低炉内热偏差;二是采取以降低一次风量为主、降低二次风量为辅的调整手段,通过强化燃烧来提高炉膛烟温以消除烟温偏差及提高再热汽温。同时从热控逻辑优化和保护定值方面对机组负荷、主汽压力、一次风压等相关控制系统进行优化改进,达到300 MW亚临界供热机组纯凝工况下30%BRL灵活性深度调峰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集中供热用热需求逐年增长,加之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小机组的关停,热源能力不足成为影响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发展的瓶颈。供热能力缺口很大,热网的供热负荷已超出设计负荷,没有备用余量,供热安全性很差。发电厂的蒸汽经过汽轮机发电后变成乏汽排入排汽装  相似文献   

10.
循环流化床机组排渣温度高,热损失大,余热利用将大大提高机组热经济性。冷渣器余热利用的传统方法是将排渣热量回收至凝结水系统,从能耗利用的角度看,这种方案并不是最经济的。针对循环流化床供热机组,提出了一种新的冷渣器余热利用方案,在采暖期使用热网回水冷却冷渣器,将排渣热量直接用于供热,非采暖期仍将排渣热量回收至凝结水系统;给出了新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原有系统及其设备,仅在外围增加了一路冷却水管路,系统简单,投资少;利用等效热降的方法对两种方案进行了经济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新方案经济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超临界间接空冷机组乏汽外引高背压供热系统的改造方式及原理,针对改造后系统运行调整中遇到的给水泵汽轮机排汽温度高超限及给水泵汽轮机出力不足、综合阀位高超限等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对系统改造后机组的供热能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改造后机组的供热能力大幅提高,电负荷工况为250~280 MW时机组的供热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电厂乏汽余热构建新型热源方式,是实现火电节能和城市清洁供热的重点方向。为了同时回收多台机组全部的乏汽余热,一种新型多热源梯级供热系统,已应用于国内多座空冷电厂。文中针对该系统的全工况优化开展深入研究:以2×300MW直接空冷机组为原型建立系统供热特性计算模型,引入"供热等效电"作为新型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综合能效评价指标;结合热网参数和系统供热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进一步发掘系统节能潜力为目标,提出机组背压调整的优化运行方法。经分析表明在不同设计工况下,采用优化背压运行均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系统供热等效电Weq.s及单位供热量总成本ct,系统综合能效与经济性得到改善。成果用于指导大型机组乏汽余热利用系统优化运行。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直接空冷供热机组汽轮机配汽特性存在的高压调节阀流量持性不良、机组在滑压区域运行方式不合理等主要问题,通过对机组部分高压调节阀参数进行调整,优化了机组定—滑—定运行曲线,修正了机组负荷背压,采用调节级压力—主汽压力的控制策略等措施,有效提高了直接空冷机组在滑压区域的调节品质与运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流化床气化系统稳定运行要求生物质原料水分应低于一定值。利用直接空冷凝汽器出口的热空气对生物质原料进行干燥,既可以达到利用余热进行干燥的目的,又不会造成生物质可燃成分热值的浪费。本文对基于空冷装置的热电耦合式能量综合利用系统进行了热平衡分析,并与传统蒸汽供能的多层带式干燥器运行经济性进行对比,进一步从多能流可靠性、能源梯度对口和技术成熟度等方面探讨新技术可行性。结果表明:空冷凝汽器出口热空气耦合发电生物质干燥剂的能量裕量充足,说明该技术方案可行;相比传统多层带式干燥器,本系统每年可节约运行费用550万元;利用空冷凝汽器出口的热空气对生物质原料进行干燥是一项具有应用潜力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300 MW空冷供热机组给水泵汽轮机乏汽直排主机排汽装置,通过排汽管道至空冷岛散热管束进行冷却的设计方案,减少了机组占地面积和机组水耗。  相似文献   

16.
大型火力发电厂是城市集中供热的主要热源之一。充分利用电厂乏汽余热,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的作用。针对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机组,提出了3种余热直接利用方案和2种余热间接利用方案。结合每种供热方式的特点和机组现有外部条件,最终提出5种可靠的供热方案及比选流程,对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余热供热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直接空冷机组高背压供热方式受热网循环水回水温度和空冷岛换热单元协调控制的限制,运行经济性和发电出力两者之间难以平衡。为解决上述矛盾,采用商业软件Ebsilon Professional对直接空冷乏汽提质供热系统在不同负荷下的空冷岛背压、汽轮机出力、汽轮机热耗和喷射器引射比等关键性能进行了变工况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乏汽提质供热系统在冬季低负荷时最佳运行背压为13~20 kPa,可以实现供热能量的梯级利用和机组出力的平衡,并满足防冻安全的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18.
贾晓涛 《电力学报》2012,27(3):261-263
汽轮机余热利用项目前在国内已经有小范围应用,该项目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对汽轮机乏汽余热进行利用,用于集中供热,提高电厂供热能力,并且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可靠性和经济性论证,认为该方案在工艺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王佩璋 《发电设备》2007,21(2):119-122
以山西大唐云冈热电公司2×200 MW空冷供热机组为例,介绍了以大容量空冷供热机组代替小机组改造后经济上的收益,节能、节水及节地方面的收效。还介绍了直接空冷系统(ACC)的主要设备和机组过冬及度夏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供热机组调峰能力评估方法过程过于复杂、资料难以收集齐全等弊端及供热机组调峰能力预测的电网调度急迫需求性,运用聚类分析算法,对供热机组海量运行大数据进行归类划分,运用高斯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工具按照设定的约束条件进行寻优遍历计算,评估特定工况下机组的调峰能力区间。该计算方法较工况图法等传统方法,计算方式更加简洁,且其计算结果来源于机组海量历史运行数据,因此其结果的可复现性及准确性较理论方法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