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升。2011年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二级学科中独立出来,正式被提升为一级学科。但在实践教学中,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始终沿袭建筑学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文章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当前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城乡规划学的思维方式,并结合幼儿园建筑设计的课程教学,从调研、任务书的拟定、图纸内容和口头表达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部分城乡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沿袭了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提出了适合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结合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公园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该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探讨教学改革的方法和过程,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手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研究,并就如何深化改革提出建议。实践证明,公园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对构建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学知识体系,提高设计课教学质量,培养城乡规划专业新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在当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教学浪潮下的城乡规划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调了中外建筑史课程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国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法的陈述和比较,引出该课程从教-学-考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学知识体系是完善城乡规划学科知识体系、适应城乡发展新趋势的需要。该文以研究型思维培养为目标,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将社会学相关知识和方法论引入城乡规划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框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并提出教学平台建设、知识体系延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等建议,以进一步完善社会学知识体系,推进城乡规划学学科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本科教育重要基础课程。文章阐述了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课程的重要性,针对原有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误区,提出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三年级建筑群规划和场地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结合现阶段设计思维从"建筑空间"向"城乡空间"转型关键时期的特点,对建筑群规划和场地设计课程教学进行适应性调整探索,旨在帮助学生实现设计思维转型,初步建立城市空间尺度感,为高年级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阐述城乡规划专业中BIM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在分析了高校BIM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后,针对城乡规划专业中BIM技术应用的特点,提出了制定适合城乡规划专业BIM课程教学方案的构想、BIM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保障措施,指出在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引入先进的BIM技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优”是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最高层次、最为规范、最受认可的一项设计竞赛。以2005年—2019年的竞赛获奖名单为样本,根据教学发展过程与城市设计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将竞赛历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对竞赛的总体获奖情况、获奖院校的地域分布与院校类型特征、设计竞赛与获奖作品的主题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与交叉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其变化发展趋势。基于分析结果的思考,认为我国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坚持开放融合,共促共进的教学理念;构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引入研究的设计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成果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详细规划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视角下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以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同步提升。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拓展完善教学内容、构建"沉浸式"教学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教学的深入研究,重识城市空间认知的课程价值体系,以空间正义为切入点,构建"专业课程为主、思政课程为辅"的专业与育人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切实将专业知识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实现以"价值体系"为引领的课程培养高阶目标,达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公园设计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活动,分析了课程现存问题,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方法和过程,运用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手段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深化改革提出了建议。实践证明,公园设计课教学改革对构建城乡规划专业的风景园林学知识体系、提高设计课教学质量、培养城乡规划专业新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城市设计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和教学目的,并通过对近几年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总结,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16)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成为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该文作者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通过分析专业制图设计语言,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制图语言,熟练地运用制图语言进行一些建筑和室内图纸的绘制。  相似文献   

14.
王勇 《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22-125
CBI教学理念是将知识学习和语言学习、学术教学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理念。文章基于CBI理念和教学模式,从教师的输出和学生的输入两个方面探讨其在城乡规划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9)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及实践中,搭建科学、实用、完善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本文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职教理念,就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张东 《高等建筑教育》2023,32(2):150-158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学习实践进入全新发展领域,注重和加强城乡规划宽口径的技术复合型人才和重基础的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创新能力和过程控制能力是城乡规划专业全新发展过程中重点培养的两种能力。通过线上问卷对在读以及毕业五年内本科生进行动态调查,发现学生在设计类课程中存在过程控制前松后紧、关键节点思维卡顿、与社会热点脱节等问题。以郑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城市与建筑设计课程为例,对设计类课程进行微模块灵活植入,修正课程关键节点,在课程前期设计构思创意阶段增加方案互换环节,突破设计构思瓶颈;在课程中后期方案深化过程中增加专题研究和技术模拟支撑,加强设计内容的深度和思考问题的广度;课程完成后加入课后自我评价环节,总结得失,寻找对策。实践表明,对课程过程关键节点效果进行打磨提升,达到了增强学生交流表达能力、过程控制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国土空间规划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作为全过程全面融合GIS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平台,为技术标准、基础研究、规划编制、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环节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我国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面对城乡规划GIS课程教学的“旧疾”与“新题”,“强基”是发挥GIS课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支撑作用的有效途径。城乡规划专业GIS课程必须进一步强化其在规划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强化GIS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上需主动革新、与时俱进,寻求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的教学应变途径,不断强化学生的技术实操能力和基础创新意识,以期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需求的实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育的知识体系中,社会学提供了对于城乡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发展规律等进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研究人类的行为和关系与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是完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教育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如何在课程实践中更加科学地将社会学知识系统地融入专业本科教育体系,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李哲睿 《城市建筑》2023,(16):99-102
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到来对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提出改革要求。文章总结传统设计类课程的现状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聚焦于物质空间、依赖专家经验主导,以及关注终端设计蓝图;结合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趋势,提出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构想,即重塑规划理论知识体系、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技术应用、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制,以期为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扬  刘平  王丹丹 《安徽建筑》2019,(2):148-150
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才创新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规划教育的侧重点往往在空间思维训练上,这使得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被长期忽视。从当前形势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由满足国内的供给提升到了与世界工程标准接轨,而人才教育方向上存在的缺陷,将直接导致人才需求与供给难以平衡。为了改善这一不良现象,就需要借鉴较为成功的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从新工科理念入手,对教学结构及模式进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促使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