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在我国防汛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从城市洪涝、沿海防洪、台风影响、山洪灾害等4个方面阐述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业务拓展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从降雨监测、水位监测、流量监测、旱情监测、工情信息监测等5个方面论述了信息采集技术的进展;提出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硬件环境和云计算建设、软件平台与开发体系中大数据的应用等;指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应根据我国水旱灾害的新特点拓展其内涵。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建设书于1995年9月开始编制,2005年6月开始实施一期工程,至2011年1月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在水雨情信息采集、计算机通信网络、防汛抗旱业务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防汛抗旱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沈阳市防汛抗旱概况和系统建设需求的基础上,从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数据库、应用支撑平台、实时信息接收与处理系统、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防汛指挥调度系统、抗旱管理系统、安全体系和建设与运行管理等10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沈阳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结果表明,系统的建设将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科学性,更充分地发挥水利工程的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多发,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在大规模开展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非工程措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水平。2003年6月开工建设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水利部党组大力推进我国防汛抗旱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国家防汛抗旱减灾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允将极大地提高国家防汛抗旱减灾指挥决策科学水平,有效推进我国防汛抗旱工作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纵观我省近年来防汛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如果说,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为契机,拉开了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序幕,着重解决了信息网络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架构、信息联网等问题;那么,以解决全省水雨情信息采集、防汛决策信息服务等问题为重点的陕南防汛雨量监测速报系统建设,则是掀起水利信息源建设第二个高潮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近年来辽宁省水旱灾害及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情况,提出了当前防汛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防御难度大、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基层防汛力量亟待加强等问题,从加强防汛抗旱责任制落实、完善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加强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加强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基础工作、加强基层防办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工作建议,为其他地区进一步加强水旱灾害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双月刊,全年共6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中国防汛抗旱》近期征文主题:防办能力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抗旱规划实施、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双月刊,全年共6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中国防汛抗旱》近期征文主题:防办能力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抗旱规划实施、抗旱服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的建设完成,防汛抗旱信息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目前系统还存在着数据共享不充分、信息采集不全面、模型智能化程度不高、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围绕实用、安全的工作主旨和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和人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讨分析新形势下丹东市防汛抗旱工作现状,提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现代通讯技术等,通过建设专家库、数据库、信息采集、基础网络等完善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为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以及有效提升防灾减灾应急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利信息化工程,全面介绍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一期工程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提供了1套成功的建设管理模式。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成果的基础上,将继续扩展功能,扩大信息采集范围,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12.
王毅 《北京水务》2005,(5):43-45
北京市的防汛工作经多年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制定并落实了以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防汛责任制;基本建成信息采集系统、防汛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防汛应用服务系统的防汛现代化设施,初步建成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中心,基本实现了防汛工作的信息化.这些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为保证首都防洪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防洪工作中,我们还缺少基于防汛应急事件的责任制、缺少基于防汛应急事件的指挥流程和指挥预案.因此,为保证防汛指挥体系的良好运行,实现防汛指挥的分级负责、责任明确、流程合理、指挥有效,需要研究防汛指挥运行体系的运行机制,规定运行规范,提高防汛指挥体系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我省防汛抗旱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防汛抗旱"两个转变",涵养水土,加固水库,疏浚河道,修筑堤防,建设蓄滞洪区,构筑海堤,建设各类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全省防汛抗旱工程体系日益完善。同时,下大力实施非工程体系建设,强化以行政首长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山西省近5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情况,分析了山西省在长期的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山洪地质灾害易发频发、抗旱工作管理欠缺等问题。提出了强化全省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充实防汛减灾机构、投入防汛减灾资金、完善防汛抗旱制度等要务,以期促进山西省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双月刊,全年共6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欢迎全国水利系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防汛抗旱  相似文献   

16.
关于防汛抗旱减灾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志彤 《中国水利》2011,(6):37-39,27
从我国水旱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出发,总结了我国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在工程体系、组织机构、法规制度、预案体系、指挥系统、应急保障及信息宣传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成效和宝贵经验;分析了国家和社会对防治减灾的新要求和防汛抗旱减灾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同时从创新工作理念、强化风险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突发灾害预警及推进河湖连通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全面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防汛抗旱应急体系建设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减少了人员和财产损失。介绍了甘肃庆阳市防汛抗旱应急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了防汛抗旱应急体系建设中存在体系不健全、预案不完善、预警预报系统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化、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和保障机制及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成果丰硕、效益显著,但面对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应用加快的情况,如何构建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明晰未来发展方向,成为重要而迫切的问题。从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发展历程以及存在问题入手,对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首次提出了全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3.0概念和系统总体架构,从数据体系、数流体系、地图体系、业务应用体系、移动应用体系、处理存储体系和综合信息展示平台、运行维护机制等8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相关要求,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海玉 《治淮》2009,(2):39-41
目前,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防汛抗旱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调度决策的时效性、准确性为目的的非工程措施,已成为重要的减灾手段。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规划的总目标下,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正全面开展。程控交换网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设计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安徽省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全省数字程控交换网,实现专网和公网的互通互连和互为备份,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高质量的语音通信保障。  相似文献   

20.
施宏江  王丹 《中国防汛抗旱》2010,20(5):32-33,36
2003年大水后,安徽省大力开展淮河综合治理,不断推进防汛抗旱非工程体系建设,其调度工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合淮河防汛抗旱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建设,梳理了防汛抗旱调度工作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当前调度工作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