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渗透油田水井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渗透油田注水井注入压力逐年上升导致注水井欠注和注不进现象,进而严重影响了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室内试验和现场实践经验分析认为注入水水温、注入水水中Ca2+、Fe2+、注入水水中细菌、注入水中悬浮物、油井转注和岩石自生矿物组分等都会对地层产生伤害。结合地层伤害机理分析,开展垢样和岩心溶蚀实验,筛选出10%降粘解稠剂+1%杀菌剂+1%缩膨剂为前置液,9%HCL+6%HF+2%缓蚀剂+2%铁离子稳定剂+1%助排剂为工作液的水井降压增注酸液配方体系。  相似文献   

2.
从地层、注入水质以及地面注水系统3个方面,对刘峁塬区欠注井欠注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注水井高压欠注相应治理措施。通过实施井下措施改造,欠注井平均注水压力下降1.3MPa,单井日均增注11.1m3/d,增注效果显著。对地面系统实施改造后,干线末端管损降低2.4MPa,欠注率降低10%,区块欠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3.
由于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的物性差、孔隙孔喉狭窄,致使注水井地层吸水能力差,导致井口压力不断提高,可能达到甚至超过地面注水管线的临界压力,给油田注水开发带来极大困难。近几年,某油田针对注水压力高的问题,实施了注水井压裂,但整体效果较差。通过对整体压裂优化技术研究,获得油井压裂后产量递减规律,分析油田压裂的方法与潜力,为某油田在目前开发条件下的注水井压裂改造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区块存在的高压注水井欠注问题,从区块地层、注入水水质以及地面注水系统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科学的整改措施。通过实施地层有效治理,对欠注井平均注水压力降低和单井日均增注效果明显。对地面注水系统实施改造,会大幅降低管网末端管损和欠注率,有效解决区块高压欠注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胜利低渗油田注水中存在的高压、欠注问题,介绍了常规酸化、缓速酸酸化、活性降压增注、物理增注等增注工艺系列在油田的应用情况,并提出今后低渗透注水技术对策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在低渗透油田存储式多参数组合仪测试的情况,系统的说明了井温测试原理,并就测试的动、静态梯度井温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阐述其变化规律,所反映地层的生产状态情况,提出对资料应用的一些认识,指导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油田降压增注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内近年来低渗透油田常用的降压增注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对各技术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低渗透油田降压增注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藏注水井经过长时间注水开发后容易出现注入压力升高以及注水量减少的现象.通过表面活性剂、防膨剂以及防垢剂的优选评价实验,研制了一套适合低渗透油藏注水井的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体系,室内评价了其降低界面张力性能、润湿性能以及降压增注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与储层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20 min后即可...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注采井网在油田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低渗透油田而言,更是决定了整个油田能否建立起有效的驱替系统并以达到合理有效开发。本文通过对目前较常用的三种注采井网进行适应性研究,比较各井网的优缺点,确定了相对较合理的井网及后期调整井网。  相似文献   

10.
王金峰  冯斌  寇晓波 《辽宁化工》2013,42(4):414-415,418
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较低的油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和界限,其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而划定。通过对我国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和储层特征的分析,找出其指示曲线的变化规律。结合长庆油田的某注水井的测井资料,利用Origin软件进行拟合分析,画出其指示曲线,求取其吸水指数。通过对比理论分析与实例分析的结果,提出改善低渗透油藏吸水指数的措施,为相关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低渗透油田本身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要想使其开发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就必须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改进。在这一背景下,酸化降压增注技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油田开发工作中。因此,本文就低渗透油田酸化降压增注技术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吕文斌  王博  曹耀平  李磊 《当代化工》2022,51(2):370-373
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地层损害,进而造成注水压力升高,注水量下降,影响注水开发效果。因此,以表面活性剂和纳米硅材料为主要处理剂,结合相关助剂,研制了一种适合低渗透油藏注水井的纳米微乳液降压增注体系,并评价了其配伍性、粒径分布、界面张力、润湿性、防膨性能以及降压增注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并且其平均粒径低于20 nm,能够确保不对注水井储层造成二次伤害;纳米微乳液降压增注体系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润湿性能以及防膨性能,当纳米微乳液的质量分数为0.5%时,可以使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1数量级,使岩心表面润湿性由强亲水转变为弱亲水,对储层段岩屑的防膨率可以达到95%以上;此外,天然岩心水驱后注入0.5 PV纳米微乳液降压增注体系,能使岩心驱替压力降低35%以上,起到了良好的降压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靖安油田长6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基础,通过对其裂缝性储层特征和非均质性研究,开展室内聚合物调剖剂配方优选实验。优选出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为聚合物,再配以交联剂和促进剂的最佳配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靖安油田长6油藏进行了现场试验,其结果表明该调剖剂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注水井的注水压力,调整储层的吸水剖面。  相似文献   

14.
吴起低渗透油田具有孔喉半径小、渗透率低、渗流阻力大等特点,注水井普遍存在注水压力高、注入困难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吴起低渗透油田注水井投注及增注的方式和应用,介绍了影响投注和增注方式的因素,以及主要投注及增注方式在吴起油田的应用情况,制定了投注增注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15.
白龙  郑阳阳 《辽宁化工》2014,(12):1553-1554,1559
我国的低渗透石油探明储量和原油产量逐年增多,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统计信息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73%的石油新增储量属于低渗透储量[8]。对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目前主要技术为注水开发。由于储层物性、注入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注水开发过程中会出现注水压力高,含水上升速度快,水驱动用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大部分石油滞留在油层中,油藏采收率不到20%。为了解决注水井欠注、油井产量低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低孔低渗储层常规酸化作业难度大、有效期短、经济效益差等治理难题,以X-01井现场工况和治理要求,提出酸化解堵与表面活性剂组合应用的降压增注工艺。在对储层伤害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配伍性、溶蚀性和动态驱替评价实验等手段,确定酸液体系配方组分的质量分数为9%盐酸、6%改性硅酸和4%缓速酸。针对筛选的表面活性剂,通过不同条件下界面张力测试、润湿性测试、段塞组合测试实验说明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并确定段塞组合的浓度梯度为0.8%、0.5%和0.3%。现场采用先酸化解堵、后在线泵注表活性剂的工艺完成施工。应用结果表明,措施后注水压力由16.2MPa降至0,日注水量由180m3增加至570m3,措施有效期超过200d,措施效果显著。该研究成果可为延长海上低孔低渗区块注水井降压增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油田注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油田的油层可以保证一个正常的开采运行状态。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油田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开采工作,随着开采工作的持续进行,油层里面的石油含量逐渐降低,油田注水井欠注问题正逐步成为油田注水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研究油田注水井欠注原因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具体的结合油田的具体的油田藏油的特点,并介绍一下进行油田注水的基本技术,分析出油田注水井欠注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低渗透油田存在着较多的低渗透细喉形储层结构,这些部分胶质物含量较高,因而注水压力高,控制难度大。基于此,主要分析低孔低渗结构在整个低渗透油田当中的具体影响,并分析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技术的具体内容以及应用范围,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应用这种技术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各种注入井的吸水剖面进行有效了解,是油田开发中特别重要的一项工作。低渗透的油井,其特点是低渗低产与低压,这些都是低渗透油田的普遍特征,相应的注入剖面情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油田油藏水驱的储量程度,从而对油田的产出情况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测井相关资料入手,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同位素的组合测井、示踪流量测井以及脉冲中子的氧活化水流相关测井等,这几种油田常用的注入剖面相关测井技术及方法做出了分析与比较,同时评价相关技术应用的适用性,并探讨根据适用性进行测井技术优化选择的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油藏由于物性差、孔隙度低以及渗透性差等特点,很容易造成注水井的堵塞,给注水开发带来极大的危害以及很多不安全的因素。文章根据低渗透油藏的基本特征以及其注水井堵塞的主要因素,提供适应于低渗透油藏实际堵塞情况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物理化学复合等各种解堵增注技术,以减少油田资源的浪费,提高油田资源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