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针对当前我国城市与建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提高其空间环境和文化艺术水平的八个观念,即重视空间生态环境,不搞怪异建筑形体,构建人行街道系统,适应大众生活需求;建筑适应城市整体,丰富生活增加生气;发展地域文化特点,符合民族生活方式;建筑技术结合艺术,创新丰富形体环境;利用自然光热风水,发展节能生态艺术;控制尺度容积,保护历史文化艺术;改善旧有基础设施,确保历史文化长存。  相似文献   

2.
城市街道空间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3年统一建设起来的南礼士路一条街离北京旧城不远,是一条生活性的街道。30m宽的街道两旁建有多层住宅、办公楼和公园,具有良好的空间环境。经过40年的变化,街上插入了新的高层办公楼和大型批发市场,同时带来了交通堵塞。因此有必要对它的性质、商业安排和空间环境等进行典型分析。文章指出,不能再在这条街上新建吸引大量车流的办公楼及大型商业公共建筑。沿街商店控制只为附近居民和过往人流服务。沿街建筑的高度要保持宜人的尺度,把超高建筑放到后边去。  相似文献   

3.
即使在所谓纯粹形式的超然性和永恒性的想象中,尺度依然是对事物共存于世的一种首要的、迫切的空间性回忆!纪念性、日常性、历史性、现实性、事实性、具体性、意义和性,是我们从"古老的"建筑词典中搜列出来的词汇为抵抗一种无原则的形式化倾向。它们试图给予:一物一尺度,一事一尺度。  相似文献   

4.
彭正斌 《山西建筑》2022,(19):27-29
中国文化遗产充满绚烂和魅力,工业遗产是其中重要的种类之一,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进程,记载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工业建筑遗产作为工业遗产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改造和利用过程中建筑文脉的表达和传承是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的核心,它们自身蕴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价值,是对过去工业辉煌时代的记忆和保存。从工业建筑遗产文脉传承的必要性、价值分析入手,以淄博旧工业建筑为例剖析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探索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中建筑文脉表达与传承的途径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环境却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指出了保护城市历史建筑环境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保护历史建筑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杨豪中 《华中建筑》2010,28(12):141-143
从所处地位和保护现状两方面论述西安近代建筑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指出造成困境的根源是西安近代建筑遗产在价值认知中存在价值取向单一化和价值判定标准模式化两个误区。最后,在分析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西安近代建筑多元和地区的建筑遗产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杨洋 《山西建筑》2006,32(22):21-22
探讨了德卡罗的场所阅读理论,通过乌比诺大学的代表性作品,反映了德卡罗的主张思想,阐述了德卡罗对历史建筑的改造和更新的独特见解,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现德卡罗的建筑思想。  相似文献   

8.
张妍 《建筑与文化》2023,(4):109-111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区域,统领城市功能与空间格局,体现北京城规划秩序思想的文化特点。近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在即,中轴线遗产价值的挖掘为北京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北京中轴线的历史资源所构成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在全球有突出的显示度,其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也是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历史的维度,对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史和遗产价值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在中轴线申遗背景下,应注重其轴线格局所形成的价值特征,分别为:以中为脉,并存秩序;融合山水,顺应地形;活态遗产,继承形态。构建城市形态-景观-文化资源一体的城市遗产价值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
张涛 《建筑与文化》2015,(1):160-162
本文详细解析拉菲尔·莫尼欧(Rafael Moneo)的设计作品——穆尔西亚市政厅(Murcia Town Hal),梳理建筑师在复杂历史环境和重要城市空间中解决各种矛盾的方法,诠释拉菲尔·莫尼欧在一个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中建筑形式的自信选择。  相似文献   

10.
浅谈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充 《山西建筑》2010,36(11):26-27
介绍了建筑心理学的概念、影响因素,从建筑的造型、平面布局、光线、色彩四方面阐述了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并分析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以期引导人们重视建筑设计中的心理学效应。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建筑综合体已经成为中国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界对作为其核心内容的协同效应的内涵及外延价值、正面及负面作用、产生及促进的影响等缺乏认识。本文将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协同效应分为直接协同效应、间接协同效应以及场所协同效应三种类型,从经济价值、空间价值和城市价值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并指出当今中国城市建筑综合体建设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城市建筑综合体已经成为中国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界对作为其核心内容的协同效应的内涵及外延价值、正面及负面作用.产生及促进的影响等缺乏认识。本文将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协同效应分为直接协同效应、间接协同效应以及场所协同效应三种类型.从经济价值、空间价值和城市价值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并指出当今中国城市建筑综合体建设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城市倡导绿色出行、低碳交通的大环境下,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现状,探讨了在历史文化街区构建绿色交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转变规划和交通理念,调整街区土地用途和城市功能,运用交通稳静化技术方法完善道路设计,实施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等一系列绿色交通应用途径,从而改善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环境,提升空间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文化建筑与城市开发之间的关系出发,针对当今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区域城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设计原则和策略,旨在实现历史文化建筑和现代城市和谐共存,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基础上,促进周边区域的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建 成环境对大流行病传播风险的空间应对已成为 当前城乡规划领域关注的重点。为揭示中观尺度 城市建成环境对新冠肺炎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 研究以2020年武汉中心城区疫情集中爆发社区及 其街道为基本研究单元,立足疫情传播特征借 助ArcGIS和Pycharm平台对社区及街道两类数 据进行提取和计算,基于克里金插值和语义分 割模型获取街道开敞度、交通拥堵度、土地利用 混合度、容积率等9个建成环境特征,并在此基 础上,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疫情空间风 险指标体系。研究表明:一、社区及街道建成环 境要素与疫情空间风险紧密相关,语义分割模型 在街道建成环境要素测度上具有方法优势;二、 存在4个通过稳健性检验的显著影响要素,其中 道路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交通拥堵程度与疫情风险分布呈显著正相关,路网宽度和疫情风险分布呈显著负相关;三、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相较 于OLS模型充分地考虑了各因素的空间解释,通过回归系数分析了不同风险指标的空间效应,所构 建的疫情空间风险评价体系指出传染病防治规划策略宜结合社区及街道等多种尺度的建成环境要 素。本研究结果为中观尺度城市建成环境下传染病防治的空间对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朱莹  张远晴 《城市建筑》2022,(23):134-137
本文以中国沈阳奉天驿(今沈阳站)、日本丸之内站房(东京驿)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三座近代驿站建筑为例,以建筑师与建筑空间原型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挖掘建筑文化伴随贸易、战争、跨境传播中的在地性解读与新语汇创生现象,分析空间原型并追溯其背后源流,为今后历史建筑激活更新的传统文脉追溯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建筑与城市的深层关系主要表现在文化积淀、环境肌理、空间秩序等三个方面。四个典型实例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建筑与城市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凌 《规划师》2011,27(Z1):29-32,37
大型文化建筑集聚区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场所的营造可从静态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中的活动与寓意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在静态的空间环境方面,需构建公共空间体系,处理好公共空间与建筑形体的关系,以及公共空间与自然景观的关系.而在空间环境中的活动与寓意方面,则考虑空间环境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发空间活力,使之成为功能多样、...  相似文献   

20.
在南京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再生规划中,通过改造原有公房,将不愿外迁的原住民进行平移安置,从而腾空部分更新院落单元以实施改造,是落实“小规模、渐进式、逐院落”的街区再生整体规划的重要举措之一。本项目面对建成环境的复杂性、需求的复杂性、实施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多元相关方的复杂度,因地因人制宜,通过合理改造和扩建,在满足各类生活需求的同时,提高居住空间品质,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利用,并与社区公共空间形成了良好互动。该项目是对破解老城居住性历史地段再生与发展问题的一次积极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