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城市污水污泥减量OSA工艺中解偶联池中污泥浓度(MLSSj)、污泥在解偶联池反应时间(tj)、解偶联池温度(Tj)对污泥减量效果的影响,发现增加解偶联池污泥浓度或延长污泥在解偶联池的反应时间或增加解偶联池温度都将导致解偶联池ORP线性下降,且污泥表观产率系数Yobs与ΔORP或各因素之间分别遵循Yobs=-0.000 7ΔORP 0.452,Yobs=0.384-0.026 5 MLSSj-0.001 55tj-0.002 38Tj 0.001 32tj.Tj。通过对比试验的方式进一步验证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减量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负荷在0.42 kg COD/Kg MLSS.d-1,解偶联池中温度为40℃、污泥浓度为11 g/L、停留时间为11 h时,OSA工艺的污泥产率比普通活性污泥法低58%。  相似文献   

2.
以化粪池粪便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温(35 ℃)厌氧消化,研究了投加复合微生物制剂HBH-Ⅱ对总固体(TS)、挥发性固体(VS)和COD减量效果的促进作用以及氨氮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20 d的厌氧消化,对TS、VS和COD的去除率均以投量为0.05%的最大,分别达到36.43%、49.11%和46.97%,分别比对照的高9.75%、12.06%和13.14%.经处理后,NH4+-N含量均低于厌氧消化的抑制浓度(2 000 mg/L).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可通过投加HBH-Ⅱ来提高对化粪池污泥的厌氧消化效率,实现减量化.  相似文献   

3.
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已成为影响污水厂正常运行的重要挑战之一.基于溶胞—隐性生长原理,将经过预处理的污泥回流至好氧单元实现源头污泥减量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微波预处理技术被认为是具有良好前景的技术之一,但目前尚未有工程规模的微波预处理—污泥回流减量的报道.基于微波预处理的源头污泥减量工程(污水设计处理规模为300 m3/d)运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系统引入微波预处理单元后,污泥产生量由32.20 ~ 54.12 kg/d减少至21.96kg/d,污泥减量率达29.1% ~40.9%.浓缩污泥经微波预处理后,污泥中碳、氮、磷的释放效果显著,但预处理的污泥回流后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用于污水厂污泥减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已成为困扰污水厂的难题之一.采用固定化生物催化剂(IBC)在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泥减量试验,结果表明:投加IBC的CASS池污泥减量效果明显,投药1个月后,外排剩余污泥量及产泥量均大幅减少,第3,4个月没有外排剩余污泥,且MLSS维持在1500 mg/L左右,有效地从源头实现了污泥减量.同时,投加IBC对出水水质无负面影响,且能够提高水质净化效果,投药池对COD、NH3-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18%、94.39%、63.17%,较对照池的79.88%、92.80%、49.61%均有所提高,出水水质优于对照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旁路微氧污泥减量技术中好氧污泥在微氧池中的减量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污泥减量效果与微氧池的污泥浓度(MLSS)、好氧污泥与厌氧污泥的比例(α)、微氧池的氧化还原电位(ORP)、微氧池的污泥停留时间有关。当微氧池的α=2∶8、MLSS为10 000 mg/L时,减量效果最佳;通过不同MLSS和不同α值两组试验,得出在最佳值时的减量率分别为19.15%和19.61%。低ORP值条件下微氧池污泥颗粒细碎,中位粒径为20.24μm,而好氧污泥的中位粒径为32.18μm。同时,混合液中溶解性大分子有机物含量明显增加。该工艺使污泥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内源呼吸和EPS的离解释放,从而实现了污泥减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污泥减量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重庆市江津区的德感污水处理厂开展了利用多功能复合微生物制剂(MCMP)进行污泥减量的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氧化沟的好氧段投加MCMP,当投加频率为1次/月、每次的投加量为日处理水量的0.005%时,污泥减量效果明显,系统运行了6个月而没有外排剩余污泥。投加MCMP后不仅能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而且还强化了对氮、磷的去除。该技术不用增加或改变原有污水处理设施,也无需改变原有工艺的运行方式,具有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8.
水蚯蚓原位消解技术用于污泥减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技术对诸暨和浏阳市污水处理厂的三种工艺、四项工程进行改造,通过生产性试验考察了污泥减量效果以及对去除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后的工艺的污泥减量效果显著,其污泥产率最小为0.015 kg/m3,污泥减量可达81.7%,污泥的沉降性变好,MLVSS/MLSS值降至36.7%。系统工艺的耦合调整可使对COD的去除率增加8.9%,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同时,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技术对于不同地区的水处理工艺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对当前隐性生长和解偶联生长的两大类污泥减量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前者包括生物体的生物降解和生物捕食,而后者主要是利用化学解偶联剂影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污水好氧处理的污泥减量技术有两点不足;需氧量的增加导致曝气费用的上升,营养物的释放影响出水水质。长期运行产生的生物适应将给解偶联剂的使用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柳  李左宁 《山西建筑》2009,35(31):194-196
通过研究分析LSP&PNR污泥减量新工艺在不排泥与排泥两种运行条件下的污泥特性和除污效果,结果发现:系统不排泥运行时,COD去除效果逐渐变差,最终导致出水不达标,且污泥活性逐渐降低;当污泥龄控制在50 d时,系统的沉降性能不是特别理想但并无污泥膨胀之忧,且系统中单位体积污泥总耗氧速率T-SOUR较高,均值为66.1 mgO2/(L·h),表明系统污泥整体活性很强.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啤酒厂污水处理站的脱水污泥(简称啤酒污泥)用作城市污水厂接种污泥的可行性,摸索污泥的培养与驯化规律,采用连续操作、全流量同步培养和驯化方法,在处理能力为500m^2/d的UNITANK池中对啤酒污泥进行了培养和驯化。试验结果表明,啤酒污泥完全可以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接种污泥使用,而且培养时间短,出水水质好。曝气0.5h、厌氧搅拌1h时,活性污泥增长最快。将DO控制在2mg/L左右有利于活性污泥的增长;当DO长时间在7mg/L以上时,污泥浓度下降趋势明显。污泥浓度达到2000mg/L所需的培养驯化时间仅为5d;使出水水质达到一级B标准所需的培养时间约为6d。这种培养、驯化方法和经验可为其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化学强化+悬浮填料活性污泥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安亭中心镇污水处理厂为例,对化学一级强化处理工艺及悬浮填料活性污泥法作了介绍,并就这两种工艺组合成的二级强化处理工艺的工程应用作了技术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在总结IAWQ(国际水质协会)活性污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于普通推流式活性污泥法的碳氧化数学模型;应用MATLAB数学软件,在WINDOWS操作平台上开发出模拟系统。该模拟系统考虑了8个组分和3个生化过程。应用该模拟系统模拟了天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资料,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虚拟设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LabVIEW平台上开发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虚拟设备,以反应动力学为基础构造基本模块,通过边来组合或改变工艺流程。虚拟设备采用循环结构,迭代运行,能解决具有交互作用的多控制底物问题。虚拟设备的控制界面模拟传统的控制仪表,仿真运行,其工艺、环境和设备参数可直接选择,以“听见即所得”的可视技术获得动态的结果,节约了试验研究的时间和经费,提高了设计的可靠性,也能在已建成的水处理设施上进行控制和预报。  相似文献   

15.
湿式氧化处理城市污水厂污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2L高压釜中用氧气进行了湿式氧化处理城市污水厂活性污泥的研究,并对处理后的污泥上清液中氮、磷、重金属变化规律和剩余污泥各挥发分、热量、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污泥的沉降脱水性能极佳,对污泥中固体的去除结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16.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基准仿真模型的开发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水协(IWA)和欧盟科学技术合作组织(COST)合作开发了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基准仿真模型BSM1,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活性污泥处理过程自动控制方案的开发平台。BSM1定义了设备布局、仿真模型及参数、污水负荷、仿真步骤和仿真结果的评价标准。介绍了BSM1的应用现状及其改进模型(长期型1号基准仿真模型和2号基准仿真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单介绍了液化石油气储灌场的废水生化处理的工艺流程、改造后的工程概况和操作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