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技术综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章介绍了小电流接地方式的发展简况,在分析小电流接地故障稳态与暂态信号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各种接地选线技术进行了评述。章还介绍了一种最近开发出的利用暂态信号的接地选线技术的应用情况,这种新技术灵敏度高、可靠性好,特别适用于谐振接地电网。关于小电流接地电网发生高阻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选线的可靠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2.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小电流接地方式的发展简况,在分析小电流接地故障稳态与暂态信号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各种接地选线技术进行了评述.文章还介绍了一种最近开发出的利用暂态信号的接地选线技术的应用情况,这种新技术灵敏度高、可靠性好,特别适用于谐振接地电网.  相似文献   

3.
从80年代我国出现自动调谐装置和自动补偿装置以来,关于选线算法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对目前比较流行的选线方法诸如零序电流方向、群体比幅比相、注入法等进行了分类讨论,并指出了接地选线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5.
我国中压配电网中性点多采用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单相接地(小电流接地)时故障选线和定位困难,长期以来现场实用效果均不理想。接地故障瞬间存在明显的暂态过程,暂态信号包含了丰富的故障位置信息。介绍了利用暂态信号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技术,以及基于配电网自动化(DA)系统的暂态故障分段定位技术。暂态检测技术可靠性高、适应性好、无安全隐患,已在现场获得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小电流接地系统大约70%~80%的故障都是单相故障,接地选线非常重要;目前的选线方法虽然很多,但经常出现误选误判的情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电流接地选线的问题。指出小波变换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数学工具,用小波变化对行波进行处理,可以得到行波信号的幅值和极性特性。利用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行波幅值和极性的差别。形成选线判据.可以方便找到故障线路,提高选线准确性和选线速度.为配网故障选线提供新的思路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算法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电流接地系统是配电网普遍的接线方式,由于中低压配电网的中性点不直接接地和受馈线分布电容的影响,在任一馈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在其他馈线上会产生潜供电流,这给故障选线和配网保护造成很大困难,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本文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小电流故障选线算法进行了一个归纳和综述,并分析各算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最为普遍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故障选线的推荐算法。  相似文献   

8.
盖峰 《电气时代》2016,(4):66-69
针对小电流接地系统(NUGS)发生单相接地时,故障区段两侧的暂态零模功率初始极性相反、波形差异大,非故障区段两侧的暂态零模功率初始极性相同、波形差异小这一特征,对现有基于暂态零模功率相似性的定位方法进行了实用化改进,提出了相关系数阈值的自适应确定方法。大量的ATP-EMTP仿真表明,该故障定位方法准确可靠,具有不受电压初相角、接地电阻和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影响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故障行波波头到达时刻、行波速度和线路弧垂是影响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行波定位的主要因素。在分析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特征、Hilbert-Huang变换(HHT)、行波测距的基础上,将HHT引入到故障行波波头的提取中,利用端点极值点平行延拓法来抑制HHT端点效应,并对传统的行波测距算法进行改进,消除了波速和线路弧垂对行波测距精度的影响。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定位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与小波变换方法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郑爱丽 《电工技术》2020,(20):61-62
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引发电力系统设备损坏、人畜触电情况已屡见不鲜。从安全角度考虑,已经 对电力系统内老旧变电站配网进行了技改,当配网发生单相接地时,零序保护动作跳闸切除接地故障.由于需要改造变电站存量大,在一段时间内,配网接地后发信号与跳闸两种情况会同时存在。文章主要针对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后仅发信号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制定相应处理方法供运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考虑负荷性质、中性点接地方式、过渡电阻等因素的条件下,利用复合序网分析了配电线路单相断线接地复故障的故障特征,得出不同影响因素下零序电压的幅值和相位信息变化差别显著的结论,从而提出一种基于零序电压幅值和相位的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断线接地复故障类型的诊断判据。PSCAD仿真验证了该判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多数配电网广泛采用小电流接地系统,此类系统发生故障最多的是单相接地。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故障线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介绍了有关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对现有的一些选线原理做了系统的归纳,并且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了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电源输电线路情况下发生接地加断线的复杂故障时,分析了电源侧及负荷侧的各相故障电压的变化情况,并给出两侧各相电压的相量图、具体计算公式,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经小电阻接地方式配电网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特征会受到类型不一的并网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所采用的接地方式影响。针对此问题,结合对称分量法,首先建立了含有多个、不同类型、不同接地方式并网DG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析模型。然后对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点电流和线路的三序电流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单相接地故障仿真模型,验证了对故障电流特征分析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并网DG为不接地方式时对系统故障特征影响最小。这为并网DG的种类和并网变压器接地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故障测距能够大大提高故障巡线与修复速度,但现有配电网小电流接地故障测距技术存在经济性较差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零序电压分布特征、可在现有配网自动化系统上实现的小电流接地故障测距方法。首先,利用小电流接地故障分布参数等值电路,验证零序电压分布特征作为故障测距判据的可行性。其次,在故障区段已知的基础上,利用配网自动化系统获取有限检测点的故障零序电压信息,并通过函数拟合得到故障点上、下游区段的零序电压分布函数。最后,求解两区段零序电压分布函数的联立方程组,得到故障点位置。仿真和现场数据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测距精度较高,且可以利用现有设备实现,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新发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分析当前采用的DDA法、模式识别法、小波分析法等不同原理构成的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指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DDA法基本消除过渡电阻的影响但不利于实现;模式识别法具有自适应性和容错性,但样本的提取比较困难而且现场经验不足;小波选线法虽具有快速性、准确性等优点但抗干扰的能力较差,过渡电阻对其也有较大影响。通过这些优缺点的比较,发现这些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提出了一种利用这种互补性制作一套选线装置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大型水轮发电机绕组基波电势的分布特征,推导了定子单相接地故障时的基波零序电压故障分量的相位与过渡电阻、故障位置的关系,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基波零序电压故障分量幅值和相位信息的定子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新原理,并对该定位方法的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理论分析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适用于大型水轮发电机,且不受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影响,提高了故障定位的准确性。所提方法简单易行,仅需测量基波零序电压和相电压,无需增加额外设备。  相似文献   

18.
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系统中将产生丰富的暂态电气量。利用故障点上游暂态零序电流幅值远大于故障点下游及正常线路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暂态零序电流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的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方法。基于实际配电网线路参数搭建典型缆-线混联仿真模型,对故障后暂态零序电流进行极点对称模态分解并构造相应的暂态能量函数,将构造所得的暂态能量函数作为评价各测点暂态零序电流幅值强弱的指标进行故障区段定位。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提取故障特征,对各种故障工况适应性强,且各测点仅需上传1个暂态能量值,可有效降低通信要求、节约硬件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19.
目前应用的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大多存在选线结果准确率不高、适应性不强的缺点。为了大幅度提高选线装置的选线准确率及适应性,在同一硬件平台基础上,将几种利用零序电流基波的选线方法,如群体比幅比相法、有功分量法和残流增量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型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运用模糊综合决策,选出故障线路;并给出了选线装置的软硬件设计。实验室模拟电网试验和现场挂网结果表明,装置运行稳定,选线准确,适应性强;不仅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电网或经电阻接地电网,而且适用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电网,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章亮 《广东电力》1998,11(3):20-22,25
主要从配电网单相接地的等效电路入手,分析了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时,各相对地电压和中性点位移电压的变化特性,其波零序电流和五次谐波零序电流的分布规律,为接地相和接地线路的判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