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伟  郑凯 《南方建筑》2005,(6):95-98
通过对西安回民区一些传统院落的调研,讨论大量存在于历史传统街区中的“弱势群体”一传统民居现状为基础,就如何解决此类共性问题展开探讨,希望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这些传统建筑与现今生活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福建土楼为闽西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其内外空间杂化过程正呈现出"商业化"与"空心化"趋势。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村落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通过对福建省南靖县土楼群:云水谣景区与梅林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拍摄照片、走访村民、叠加各时期卫星影像、统计楼内各房间功能演变,将其中土楼群内外空间原状与现状进行对比与解析,归纳出土楼内外商业化与空心化演变的历程;并由表及里地探讨了土楼商业化与空心化对乡村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土楼群空间演变的影响因子;从而对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中乡村传统民居内部矛盾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云峰 《住宅科技》2007,27(11):32-35
对现代住宅中邻里关系缺失进行分析,从交往空间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从中国传统民居中吸取优点,设计现代交往空间,以达到较为理想的现代院落效果,解决现代邻里关系融洽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梁江  孙晖 《中外建筑》2007,(1):53-55
本文通过比较中外历史域市的街道肌理和空间形态,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侵街”现象,揭示其规划管理和政体制度方面的根源,进一步论及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侵空”现象,指出它是传统“侵街”现象在另一空间维度上的延续。本文结论是只有从人治环境向法制环境进行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规划失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在下一个五十年里,人类的三分之二人口将进入城市.如何解决城市人口居住与享有城市设施,并继承和发扬传统地方文化,改善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们共同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固原市水资源极其匮乏,雨中内涝、雨后立刻干旱,雨量大且急.针对当地这一类气候特点,将传统的道路"海绵"化方案进行深化设计、施工,增加沉砂池、卵石、石笼等消能、过滤设施,对传统的人行步道进行结构、布局优化,增设雨水溢流设施,解决强降雨、湿陷性黄土原因造成的破坏问题,保证了海绵城市理念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顺利实施,为干旱、半...  相似文献   

7.
"两代居"住宅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日益突出,“两代居”这种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作者从“两代居”住宅所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对“两代居”住宅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整理与分析、比较,并对我国“两代居”设计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结合各工程的应用实例介绍了智慧型“挂钩式”幕墙系统的优点:安装方便、成本节省、互为通用、结构科学、安全可靠、实践表明该“挂钩式”幕墙系统的独特的优越性,可有效地解决传统构件式幕墙和单元式幕墙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 "标志性建筑不仅应该是城市的地标,更应该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代表".我们参加梧州西江明珠塔投标时,这段话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要充分体现出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比如巴黎的卢浮宫、悉尼的歌剧院,这些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如今已成为现代城市的象征."西江明珠"作为梧州的标志性建筑,如何将梧州的文化历史特色和观光旅游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设计者突破传统"塔"的概念,大胆舍弃了传统"塔"的造型,而采用能够体现梧州特点的大门和宝石作为设计元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混凝土施工缝处现有防水做法防水质量不高、防水年限过短、施工工艺烦琐等难点,对混凝土施工缝防水注浆管进行创新改进.针对现有一次性混凝土防水注浆管注浆效果欠佳,且只能一次性使用的问题,提出"连带阀门"式自动闭合注浆管,将一次性防水注浆管改进为可多次注浆,成功解决了传统防水工程中的质量问题以及施工工艺问题,弥补了防水工程中的缺陷,对同行业施工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观念为理念的,形成以“人道”合“天道”的“被动式”传统建筑环境。智能建筑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达到“人道”、“天道”相辅相成的“主动式”现代建筑环境,使“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全面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王鲁民 《建筑师》2005,(4):58-64
所谓的弗莱彻(BanisterFlecher)的“建筑之树”,包含着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是“非主流的”“非艺术的”和“非进化的”三个层次的判断,其中“非进化”的判断是长期困扰且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叙述的难题。伊东忠太、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在对于该难题的正面回答上遇到的困难,证明了西方中心主义或西方文化霸权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理解上的深入影响,事实要求我们直面中国传统建筑史料,实事求是的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本性。文章提出如无“内在”的革命或重大的外来影响,任何民族的建筑的发展与变迁,都是在由特定的文化体系对于建筑的核心价值的认定,针对这个核心价值的初始应对格局形成的框架和边界中进行的。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性质和其变迁格局的看法,并期望通过相关的努力使得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更加有机地成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居家环境是一种形式特殊的“家世界”,它的构成遵循二元对立统一律。庭园(或园林)的价值体现在它独特的生活劳动作用和精神调节作用方面,因而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4.
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堡寨作为一种防御性聚落与河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城镇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历史沿革、形成原因、地域特点、类型构成几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说明堡寨聚落作为古代城市的原型和要素,具有由聚落到城市及里坊制度形成的发展脉络,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堡寨聚落的研究有助于乡村聚落史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布局结构和诗化意境两方面分析了大观园的美学价值,论证了大观园这座虚拟“园”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尹以俗  刘娟娟 《中国园林》2024,40(4):139-144
:景观偏好是个体、群体或民族对特定景观的态度和 偏好。历史悠久、意蕴深远的传统园林花木景观偏好和人格化 现象,推动了中华民族健康和谐的社会人格构建,意义重大。 花木五感景观偏好与人格关联是关键科学问题。引入人格神经 科学,首先从花木影响人格发展的“感知-偏好-人格”神经心 理过程,构建研究框架;其次,以古代大数据《全唐诗》所见 松树为例,基于NVivo软件和扎根理论方法,发现:1)诗人 偏爱松树,共有3 044首描写松树五感景观的唐诗,占比高达 6.22%;2)其中,以视觉景观为主,听觉和触觉次之,占比分 别为82.85%、10.09%和9.23%;3)松树视觉“青”“霜 雪”“孤”“鹤”“风云月”等和听觉“风中松声”共计 1 432个编码,体现了中华民族集体松景观偏好,与坚韧不 屈、贞节不阿、超凡脱俗的“百木长”松格建立关联。“感 知-偏好-人格”研究框架,能较为全面有效地揭示传统花木 五感景观偏好与人格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评《中华建筑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证了风水是一种有害的迷信,是封建时代的意识形态之一,指出《中华建筑之魂》这本书的反科学本质,它的作者缺乏起码的常以及他杂抄乱凑制造风水伪科学的手法。本文认为,风水术在一定范围里的流行是由于存着一种传统力量的残余,它产生了封建时代的愚昧,落后的对命运难以把握,并受封建统计阶段的利用,当今少数大学教授和副教授宣扬风水术,用歪曲了的“科学知识”包装愚昧迷信,是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必须弄清是非。  相似文献   

18.
孔惟洁  何依 《城市规划》2018,(1):101-106,111
"非典型名村"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村落。在这类村落中,历史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却没有成片的传统风貌民居和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历史信息通常以零散化的形式隐含在现代机体中。这类村落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之外的"边缘性"群体,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约束、资金投入和建设引导,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乡村剧变,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残存在现代化的夹缝中,乡愁无处寄托。本文以宁波市东钱湖下水村为例,通过农耕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院落单元的重点修复等选择性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复兴,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9.
刘致平  刘进 《华中建筑》1993,11(4):66-70
作者以亲身经历介绍了中国第一个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并对该学社为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