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平湖油气田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平湖油气田是在我国东海发现的第一个以天然气为主的复合型油气田,其油气层主要分布于平湖组和花港组。纵向上油气藏分带特征明显,自下而上可分为正常原油带、含油凝析气带和轻质原油带;平面上不同区块的油气分布组合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发现,这种复杂的油气分布特征主要受控于盖层质量、构造(尤其是断层)分布以及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所引起的蒸发分馏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J油田大量岩芯分析资料,应用油藏流体分布理论和毛管压力计算方法,研究该油田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形成原因认为:地层水矿化度高(多数>20万ppm);微细孔隙发育,束缚水含量高;粘土矿物含量高且分布在碎屑颗粒表面等是形成低电阻率油气层的主要原因。一般常规测井评价时,对这种低电阻率油气层容易误释而丢弃。依据油气藏流体分布原理,应用毛管压力方法计算原始含油饱和度,可准确地识别出这种低电阻率油气层,并可预测其产能。  相似文献   

3.
石油地质学发展:反思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们很早就知道石油和天然气是一种具流动性的有机矿产,其有机性质提示人们它生成在什么地方,而流动性则向人们说明如何去寻找它们。但总结人类对油气分布规律认识的石油地质学却没有循着油气的这两种特性发展,而是走向了另一条与人类认识规律相符合的道路。人们对油气的认识先从它现在存在的地方开始,如早期在油气苗附近钻井找油;后来发现油气常沿一定构造线分布,特别是背斜说出现后,发现油气常存在于背斜之中,或者存在于某一种构造省中,如含油气省;再后来,人们才从含油气省中识别出了沉积盆地,认识到作为有机物质的烃类,只有沉积盆地才是最适合它们生成的地方。这是人类认识的一次大飞跃,但油气的流动性在其成藏过程中起着何种作用,从中可以建立何种原理,并如何利用它以寻找油气,却一直未找到合适途径。因而,勘探工作进入盆地只是说明找到了油气生成的地方,而如何找油,还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勘探阶段成藏动力学研究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石臼坨凸起东倾末端的陡坡带上,中深层发育了一系列断鼻圈闭,它们“背山面凹”,成藏位置十分有利。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对这个新的勘探领域的油气成藏规律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油气成藏动力学是石油地质的重要理论课题,它对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形成过程及现今油气藏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石臼坨凸起东倾末端周边的成藏动力学模拟分析,对该区油气运移和分布现状有了感性认识,为该区的勘探奠定了基础。后期钻探的35—2-1井在古近系获得成功,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可以在渤中探区其他陡坡带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部侏罗系油气田有56个,分布在7个侏罗系坳陷之中。根据与侏罗系有关的油气藏的烃源岩与储集层匹配的关系,可将油气藏分为自生自储、自生它储和它生自储三种类型。指出自生自储型的油气藏规律,在平面上分布于成熟的有效烃源岩范围内;纵向上分布于区域性优质盖层之下。侏罗系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运移通道主要是断层。油气在成藏后普遍发生过三次运移,使其在更新的层位中形成次生油气藏。侏罗系油气具有多次成藏期,主  相似文献   

6.
油气苗与盆地构造及地下石油储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东南亚地区有文献记载的油气苗分布状况的研究,分析了可见油气苗和地下工业油气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就这一问题做了全球 广泛研究,现代大地构造和石油运移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流动油气苗的强度,如果把构造上相似的盆地划分成组,这种影响就会减弱,同时可以发现油气苗数量与盆地储量之间的相关性,在次盆地规模,可以看到油气苗集中出现在活动底辟,活动断层和盆地隆起边缘这样的构造上,虽然有许多油气苗可以通过曲折的通道与下倾的油气藏相连,但直接位于大油气田之上的油气苗却很少,在活动的挤压性和底辟环境中,油气苗和油气苗则极的罕见,可用油气苗在多数新区盆地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区域上的指导性,即可以为一个盆地的油气系统提供性质,规模和油气潜在数量方面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泥拱是莺歌海盆地的重要地质现象,它与油气聚集有密切关系。泥拱由泥拱房、泥拱预和泥拱帽组成。在对莺歌海盆地泥拱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泥拱的形成机制、发育过程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厚层砂体内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油藏圈闭类型难以识别等问题,从非均质性研究入手,揭示了夹层和物性遮挡带的成因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夹层不但在油藏顶部对油气起封堵作用,而且在油藏高度不大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侧向封堵的作用,造成了上水下油的油水纵向分布状况和倾斜的油水界面;以成岩作用为主形成的横向物性遮挡带是油气侧向封堵的基础,这种物性遮挡带的存在提供了侧向遮挡条件,造成了物性遮挡带两侧油水关系的不同,控制了油气水的分布。图4参9  相似文献   

9.
《热.盆.烃》理论模式是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以冯福岂生长为首的集体科研成果,它的基本点是:热力学是地球动力学基础;地球深部热活动宏观,以上控制着地壳的构造作用和沉积盆地的形成、分布与演化;不同类型盆地的热特征控制着盆地内有机质的演化和油气的相态分布。在烃类原始母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中,热作用是多种地质-物理化学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是盆地形成的先导,又是联系盆地与油气之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的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甘克文 《石油学报》1987,8(2):24-24
油气产量的提高,首先取决于储量的增长,这是公认的事实.油气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只有当人们遵循和认识到这种客观的规律性时,才有可能找到它,使之化为可供人们利用的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12.
油气储层建模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油气储层建模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在综合了地质、地球物理等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已知点的储层信息,进行油气藏及内部结构精细解剖,揭示油气分布规律,建立能够描述油气分布状况和流动特征的油气参数地质模型。文中简要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储层建模方法、建模方法的步骤、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分形理论在油气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蒋加钰  段玉顺 《石油物探》1995,34(1):47-51,46
分形理论是描述和研究自然界中不规则形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应用这种理论进行油气检测的方法和步骤,经过对计算求得的分维数的修饰性处理,分维数曲线的形态变化与油气藏的分布更为吻合,最后给出了在陕某宁盆地黄土塬区和沙漠区的油气检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复杂地一表条件下也是十分有效的,开发的相应软件可在微机和工作站上运行。  相似文献   

14.
断陷盆地源盖断时空匹配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源岩、盖层和断裂是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通过源岩、盖层和断裂时空匹配关系分析,对其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源盖分布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聚集规模,盖层质量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分布范围,较好源盖匹配关系区内断裂分布控制着油气分布的具体部位。源盖时间匹配关系控制油气的可供运移量,断源时间匹配关系控制油气的可供聚集量,断盖时间匹配关系控制油气的聚集与保存量。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产生的油气成藏控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成藏控制论”是研究石油天然气在形成油气藏过程中哪些因素在起控制作用的理论。这种理论显然是任何一个“含油气盆地”都不可能产生的,准噶尔盆地也不例外。因为作为一个含油气盆地,它可能经历过长期而复杂的构造运动,有过长期的沉积过程和频繁的火山活动,形成过若干生烃中心并经历了复杂的热演化史,有着复杂的生、排烃史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史,等等;但无论如何它是没有思维的,因此它绝对产生不了什么“论”。  相似文献   

16.
平湖油气田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湖油气田是在我国东海发现的第一个以天然气为主的复合型油气田 ,其油气层主要分布于平湖组和花港组。纵向上油气藏分带特征明显 ,自下而上可分为正常原油带、含油凝析气带和轻质原油带 ;平面上不同区块的油气分布组合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发现 ,这种复杂的油气分布特征主要受控于盖层质量、构造 (尤其是断层 )分布以及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所引起的蒸发分馏作用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是目前我国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油田。为明确勘探方向和目标,通过测试该油田原油伴生气的氦同位素组成,探讨了该油田的油气成因和运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油田原油伴生气的3He/4He比值分布在2.99×10-8~8.27×10-8之间,平均为4.89×10-8;R/Ra比值为0.02~0.06,平均为0.035。这反映了壳源成因特征,说明该油田油气在形成和运移聚集过程中缺乏地幔流体的参与。该油田原油伴生气中氦同位素组成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认为这种分布特征起因于油气运移过程中伴生气的扩散作用和水、油溶解作用的氦同位素分馏,因而氦同位素组成及其分布特征可能是一种可以表征油气运移情况的新指标。据此指标揭示出该油田的油气由南向北运移,说明油气主要来自该油田南部满加尔坳陷及其邻近地区的烃源岩区。  相似文献   

18.
准南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率很低,亟待开展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为此,在对该冲断带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油气成藏要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及目前勘探中油气分布的特征,得出控制准南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如下:①以中下侏罗统煤系和上二叠统泥岩为主的4套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藏的平面展布及含油、气性质;②具良好储集性能的滨浅湖和三角洲砂体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层位及油气藏的规模;③早于主要排烃期而形成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最有效场所;④从更深层次上看,断裂是控制成藏的最根本因素,它通过控制圈闭的形成、纵向的沟通作用及对原生油气藏进行破坏形成次生油气藏而最终决定油气藏的分布。由此建议,在今后的油气勘探中应注重对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和断裂的综合分析,尤其要突出对断裂发育特征的分析,以不断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勘探程度极不均衡。这种特点对21世纪我国油气勘探发展有战略导向作用。以油气系统为核心的盆地综合分析研究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1世纪的勘探技术将综合应用,在新的模型,新的手段和新的解释方法的基础上,新的综合技术将得到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珠三坳陷琼海凸起油气运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琼海凸起发现多个油田和含油构造,但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因此研究油气来源问题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十分重要。成藏流体在油区范围内呈非均质性分布,这种特征实际上是油气运聚、成藏复杂性的真实记录。从该角度出发,详细解剖文昌13-2油田原油成熟度、含氮化合物及原油物性等非均质性分布特点,并以此为基础,细划出各油田的充注方向和充注期次,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珠三坳陷琼海凸起油气运聚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文昌B凹陷文昌组滨浅湖相烃源岩,且存在珠江期和粤海─第四纪两次大的运移期。琼海凸起与文昌B凹陷过渡部位的北部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必经之道,具备油气富集、非构造圈闭发育的条件,是今后勘探部署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