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商业是城市的重要职能之一,本文回溯了近百年南京商业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基于南京城市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其划分为近现代资本主义商业形成发展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商业波折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现代商业发展期,着重分析了3个阶段商业空间结构特征,总结南京城市商业中心的变迁规律和空间组织的特征,从社会制度和城市商业发展政策、城市交通、人口布局、城市商业结构等方面探讨了造成南京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城市经营模式比较及南京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国内主要城市的城市经营模式,探索南京城市经营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南京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出发,解析举办2014年青奥会的重要意义,认为举办青奥会是南京城市发展提升的助推器,是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城市地位的重要战略,并提出以青奥会筹办全面推动南京城市总体战略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南京城市空间呈现出快速化增长的势头,在空间功能逐步得到优化配置、战略重点更为明确的同时,但开发时序仍不够清晰,存在分散建设、投资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不高的问题.今后考虑到环境容量的约束性和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南京城市空间增长亟待转型.基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趋向以及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等多重发展背景,南京城市东部地区必将成为南京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战略空间和弹性空间.本文对其发展回顾与评价、现状分析、发展战略及实施建议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9)
全球化加速一方面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给民族文化和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导致全球出现文化同化现象。南京是一座文化名城,魏晋风骨、六朝遗韵乃至唐宋以来的诗词歌赋、话本辞章,这些积淀造就了今日南京独特的文脉。文章以古都南京城市文化发展策略为视角,探讨城市系列文化标志设计的要素、原则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塑造南京城市品牌,提升南京城市的文化品位,树立南京城市的特色形象。只有在融合地域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城市文化标志,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更加富有特色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浪潮的侵袭以及文化战略的实施使南京市面临新的发展方向.文章从新信息技术应用对象、使用主体、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说明南京市新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从城市文化传播、新信息技术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融合、新信息技术对文化空间的重构三个层次来分析新信息技术对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影响,从而使南京城市特色文化得到推广,文化产业衍生出新的产业,文化设施产生扩散,文化产业形成集聚.最后给出了南京市文化空间的发展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论述了南京城市用地的扩张过程,及其伴随城市快速扩张而来的城市物质和社会空间结构的重组,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土地利用不经济、社会空间分化、城市文化景现变异等问题,最后根据土地与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的矛盾,对城市如何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关于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对南京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很高的要求,特别值得注意和重视的是,《批复》明确要求,“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江滨城市”。“江滨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迄今为止,国家对南京城市建设首次作出的明确而独特的概定。这里,仅就“江滨城市”的内涵及其发展战略谈点粗浅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对“江滨城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江滨城市”,就一般意义上讲,是对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界定。而国务院《批复》把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标确定为“江滨城市”,则绝不仅是对区位的一般表述,是国务院对南京城市建设发展性质、特色的确定,也体现了国家从全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角度,针对南京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等诸多因素所形成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江滨城市”这个概念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赵冰 《华中建筑》2011,29(11):1-4
该文是个案研究系列之长江流域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对南京城市族群的更叠及城市空间营造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经营不能作为一个口号.不能把城市经营的分析停留在理论上.我们还应从具体实践出发。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临近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受到上海的经济辐射.自身综合实力又较强。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南京城市经营要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Urban amenities have been an increasing concern in recent scholarly discussion for their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for the rapid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However, due to the Anglophone dominance in current discourse on this issue, the urban amenities for creativity in the particular context of China remain under-explor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cation drivers for a specific sector of creative industries, photography studios, based at city level in Nanjing, China. It is suggested that urban amenities for creativity present great power to explain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photography studios in the old downtown area of Nanjing. In general, photography entrepreneurship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andscape amenities, leisure and networking amenities, and accessibility, whereas it is only slightly related to educational amenities. More specifically, the urban amenities for creativity for photography in Nanjing refer in particular to city gardens, cultural heritage, catering places, subway stations, locations which are relatively different from the attractions for creativity that are highlighted by the studies based in West. We therefore propose a contextualized and categorized approach for the urban policy of creative cities.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一体化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立足于城市经济学,试图在理论层面理清交通与城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而在实践层面分析总结国际城市处理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一体化之间关系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上海既有的规划进行反思,并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导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的集约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炜 《华中建筑》2002,20(5):91-93
城市空间必须集约化建设。有关于此,该文考察了目前存在的住房、交通与环境问题,分析了问题背后的人地、人车、人天矛盾,认为解决 问题的着眼点是空间-复合的建筑空间和柔性的城市空间,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是竖向层叠城市功能,一体化发展城市建筑与交通,立体复合自然要素与人工构筑物,建议在实践中可采取多层化作为突破口,尤其应注意天桥与屋顶组成的平台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人口、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本文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预测法,预测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进而算出城市人口,并根据可能的人均用地水平科学地预测了未来我国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相似文献   

15.
Land use planning within and surrounding privatised Australian capital city airports is a fragmented process as a result of: current legislative and policy frameworks; competing stakeholder priorities and interests; and inadequate coordination and disjointed decision-making. Three Australian case studies are examined to detail the context of airport and regional land use planning. Stakeholder Land Use Forums within each case study have served to inform the procedural dynamic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airport and regional land use decision-making.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significant themes and stakeholder perspectives regarding on-airport development and broader urban land use policy and planning. First, it outlines the concept of the “airport city” and examines the model of airport and regional “interfaces.” Then, it details the policy context that differentiates on-airport land use planning from planning within the surrounding region. The article then analyses the results of the Land Use Forums identifying key themes within the shared and reciprocal interfaces of governance,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detail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to broader urban planning and highlights the core issues contributing to the fragmentation of airport and regional land use planning policy.  相似文献   

16.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名城保护任务日益迫切。本文首先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现状;最后,对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挺  张兴国 《新建筑》2010,(5):84-87
德国汉堡正在推进的港口新城建设是当今欧洲最大的城市改造项目,目标是在原有易北河口的港口区建一个居住、商业、办公和文化休闲混合的城市综合区。2009年年底,港口新城的西区部分改造已基本完成。通过实地走访,研究其开发过程和最终实施效果,探讨影响汉堡港更新改造实践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中国类似的城市更新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吴榛  张凯云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4):56-61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仍处在十分复杂的状态:一方面,经过30年来的努力,其保护规划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又面临城市现代化发展与旧城更新的诸多压力。亟需我们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走出专业部门、专家精英主宰的现状,由单纯的技术层面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经济层面,从多维视野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路、策略与途径。论文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总结了前三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南京大规模发展与旧城结构调整的现实背景,讨论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从新型城镇化城市文化传承的角度,就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作用、格局保护、疏散政策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新的规划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