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得的 W/O 型胶乳代替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水溶胶或粉剂作为油田堵水主剂,研究了影响堵荆交联时间和凝胶粘度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W/O 型胶乳优于水溶胶或粉剂,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油田化学堵水剂。  相似文献   

2.
刘庆普  杨秀芬 《油田化学》1993,10(3):225-229
本文报导了由W/O乳液型聚丙烯酰胺TDG-IR+交联剂和改性氨基树脂TF-3+固化剂形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堵水剂现场应用试验,介绍了选井原则、堵剂配方和施工工艺,通过典型井例说明了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3.
题示反相乳液(W/O乳液)以油田污水携带进入地层设定位置后,在环境温度、矿化度及转相剂作用下发生相反转,原分散相中所含的聚丙烯酰胺和交联剂迅速溶于水并生成可流动的水基凝胶,起深部调剖、液流转向及驱替作用。胜利孤岛油田中二南Ng3-4先导试验区,原始地温69℃,地下原油黏度20~100 mPa.s,产出水矿化度5.5g/L,注入水矿化度7.2 g/L,包括5口注水井,21口采油井,试验前处于聚驱后的水驱阶段。设计注入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在注入水中的稀释液,其中前置段塞浓度8 g/L,段塞尺寸8×103m,折合反相乳液64 t,主体段塞6 g/L,1.2×104m3,72 t,以及顶替液(注入水)1.2×104m3,连续注入45天。预测先导试验区采收率将提高1.05%,其中高、中、低渗层分别提高0.50%,1.48%,2.47%,含水率降低2.65%,增产油效果将延续至2010年。注水井21-4的调驱作业于2004年12月底开始,共注入反相乳液25吨,转相剂1.75吨,施工注入压力由7.5 MPa升至9.5MPa,作业后注水压力由6.8 MPa升至7.0 MPa;2005年4月统计,对应5口油井平均日产液量上升21.3%,日产油量上升37.0%,含水率下降1.1%,有4口井产油量增加,1口井持平。图5表2参8。  相似文献   

4.
所报道的反相乳液含25%聚丙烯酰胺、15%交联剂(水溶性甲阶酚醛树脂),可用作深部调驱剂,是将交联剂借助乳化剂分散在采用复合乳化剂制备的白油外相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中制得的,储存稳定性良好,其水分散液在加入转相剂后几天内发生转相,交联形成水基凝胶,黏度迅速升至峰值后下降,此后大体稳定至少30~40天,160天后仍有较高值.实验水分散液用矿化度8.476 g/L的孤一联采出污水配制.转向剂加量增大时(0.4~1.6 g/L),20 g/L的聚/交反相乳液水分散液65℃时的转相时间和成胶时间缩短,成胶黏度增大.转相剂加量为0.8 g/L、反相乳液浓度增大时(5~20 g/L),水分散液65℃时成胶时间缩短、成胶黏度增大即成胶性能增强.转相剂加量为0.8 g/L、反相乳液浓度20 g/L的水分散液,25℃和35℃时基本不成胶,在45~65℃范围pH越高成胶性能越好.转向剂加量0.8 g/L、反相乳液浓度20 g/L的NaCl盐水分散液65℃时的成胶性能随含盐量增大(≤20 g/L)而改善,在不含盐的水中不成胶;当配液用水为含聚0.985 g/L、矿化度7.365 g/L的油田污水 清水时,只有当污水比例≥2/3时才能成胶,但凝胶黏度低,为4~8 Pa·s.图7参4.  相似文献   

5.
采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进行聚合物驱是应用最广泛的化学驱技术。为解决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在高矿化度、高温水体内增黏效果差和难以注入低渗透率油藏的问题,聚合物驱中引入了带有亲油侧链且具有油水界面活性的改性聚丙烯酰胺代替普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在改善高矿化度、高温和低渗透率油藏聚驱开发效果的同时,也减少了聚合物的用量及费用。注入油水界面活性聚合物的部分区块的采出液中O/W型原油乳状液稳定性高,造成采出水处理设施进水含油浓度大幅度增高,处理后回注的采出水含油浓度难以达到回注指标。为此分析了含油水界面活性聚合物驱的性质以及对O/W型乳状液的乳化和稳定作用,明确了今后反相破乳剂的研发应以非离子和阴离子药剂等与阴离子型油水界面活性聚合物不产生沉淀反应的药剂为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油水乳状液不稳定的表现之一是转相。注水开发的油田,油井含水上升,乳状液中水(或油)的内相体积增大。当含水上升到一定程度即内相体积增大到一定数值时,油水乳状液将发生转相,即由 W/O 或O/W 型转为 O/W 或 W/O 型。同时,由于转相,使游离水增多,回压降低,管线沿程的流动阻力减小,这对原油的不加热输送,减少油田老区改造的投资以及减少脱水破乳剂的用量,都是很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PAM胶乳TDG—IR/TF—3调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庆普  杨秀芬 《油田化学》1992,9(2):134-139
本文报导了由 W/O 乳液型聚丙烯酰胺 TDG-IR+交联剂和改性氨基树脂 TE-3+固化剂形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调剖剂的室内研制和现场应用试验,给出了基本配方和性能,讨论了各种影响因素,介绍了施工工艺技术,通过典型井例说明了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8.
堵剂中胶乳型聚丙烯酰胺为软性组份,氨基树脂为硬性组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从线型链转变到稠密交联的网络,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现将影响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性能的因素分述如下。 1.胶乳型聚丙烯酰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滩垦东 18油水采出液的乳化水含量及特性 ,分析油气水在混输过程中的流动状态。应用反相乳化降黏法和气 非牛顿流体流动规律 ,研究W /O型乳状液的降黏效果、油水混输减阻效果以及油气水混输减阻途径。结果表明 :①油气水在混输过程中容易形成呈非牛顿特性的W /O型乳状液 ,油气水混输问题可归结为气液两相流中的气 非牛顿流体流动问题 ,其水力计算可参照成熟的气液两相流动的相关处理方法 ;②采用适当的降黏剂 ,可以有效地降低W /O型乳状液的黏度和油水混输压降 ,降黏率可达到 99%以上 ,减阻率可高于 6 0 % ;③油气水混输减阻可通过采用适当的化学剂改变W /O型乳状液的内外相或阻止其形成实现 ,其关键在于降低W /O型乳状液的稠度系数和流性指数或油水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酸系反相乳液聚合及增稠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Span-GFZ为乳化剂,脂肪烃为油相介质,在氧化还原引发剂存在下的丙烯酸系反相乳液聚合。考察了水相pH值、GFZ和交联剂用量、丙烯酰胺单体及疏水型长链单体用量对聚合反应及产物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聚合胶乳粒子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形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报道以W/O型聚丙烯酰胺胶乳和改性氨基树脂TF-3与TPU-1L在交联剂存在下,经适宜条件进行交联,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作为油田选择性堵水剂。实验证明,该堵水剂中增加的氨基树脂TPU-1L与无机填料的粘结强度高于TF-3,从而提高了对水淹大缝洞的封堵强度。堵剂成胶时间适宜,耐温150℃,可解堵,施工方便,是目前国内强度较高的一种有机类堵水剂。  相似文献   

12.
W/O型聚丙烯酰胺胶乳减阻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W/O型聚丙烯酰胺(PAM)胶乳在水中的凉阻性能。探讨了聚合物合子量、聚合物溶液浓度、溶液pH值、流速等对减阻性能的影响。发现W/O型聚丙烯酰胺具有良好的减阻性能,在相同流量下,PAM水溶位的流动阻力明显小于清水流动阻力。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PAM浓度增加,减阻性能增加。PAM的分子量对流动阻力影响较明显,分子量大者减阻性能较高。当溶液pH值小于7时,减阻性能显著,当pH值大于7时对减阻影响较少。在相同浓度下,随流速增加,流动阻力减小。  相似文献   

13.
互穿聚合物网络型油田堵水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以W/O型PAM胶乳和改性氨基树脂为主要成份,互穿聚合物网络型油田选择性堵水剂的制备、性能与应用。该堵水剂堵水效率高,强度大,耐高温,有效期长,施工简单,可堵可解,是国內一种新型的选择性堵水剂。  相似文献   

14.
以柴油为分散介质、Span和Tween复配体系为乳化剂、质量分数为62.O%的丙烯酰胺水溶液为分散相,配制了反相微乳液。通过增溶水相实验、绘制拟三元相图、测定电导率,确定了反相微乳液的组成(质量分数):柴油43%,Span80/Tween80(质量比3:1)复配乳化剂17.4%,62.0%的丙烯酰胺水溶液39.6%。以产物中聚丙烯酰胺实测含量为指标,考察了引发温度、引发剂用量、搅拌速度和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的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电镜照片显示,在较优条件下制得的聚丙烯酰胺微球粒径在50illa左右,且分布单一。  相似文献   

15.
聚丙烯酰胺在胜利油田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与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从而增强其应用性能.聚丙烯酰胺产品,主要有水溶液、胶乳、干粉、"油包水"乳液、"水包水"乳液5种.水溶液及胶乳形态的聚丙烯酰胺产品现已停.介绍了干粉形态聚丙烯酰胺的溶解装置.孤岛渤19试验区使用干粉形态聚丙烯酰胺进行交联聚合物调驱;"油包水"聚丙烯酰胺乳...  相似文献   

16.
水包油欠平衡钻井液在达2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室内评价实验,确定了水包油钻井液体 系配方,即由3.5%膨润土浆 0.5%~1.0%降滤失剂PAMS601A 2%~3%高温稳定剂PAMS601B 0.5%~2.0%主乳化剂A-1 0.1%~0.2%辅助乳化剂B-1 60%柴油组成.介绍了该水包油钻 井液体系在达2井实施欠平衡钻井技术中的应用,包括水包油钻井液性能日常维护措施,初 期井段应用效果,遭遇二氧化碳气体污染、地层出水等问题时的处理措施.现场应用结果表 明,该水包油钻井液体系流变性良好,高温稳定性优,携砂能力强,抗污染能力强,起下钻畅通无阻,能够满足深井欠平衡钻井工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以 ( NH4 ) 2 S2 O8 Na2 SO3 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 ( DM)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共聚胶乳的制备 ,产物是乳白色泛蓝光乳液 ,无沉淀。胶乳粒径 84~ 3 1 5nm,其聚合物的特性粘数为 2~ 4 d L/g。透射电镜显示 ,随着 DM含量增加 ,胶乳粒径随之变大 ,产物胶乳粒径与种子粒径相比 ,不仅变大而且粒径分布明显变宽 ,这可能是后期加入单体形成了更多更大的胶乳粒子。同时还发现聚合速率随DM单体浓度增大而增大 ,并且研究了聚合温度对聚合转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基酯/(SDS/W)微乳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丙烯酸羟乙酯 (HEA) /十二烷基磺酸钠水溶液 (SDS/W )能够在很宽的浓度范围内形成稳定的微乳体系 ,且在不同条件下体系分别以W /O、O/W、双连续型微乳液存在。通过相图的测绘、电导率及粘度的测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对该体系进行了研究和表征。  相似文献   

19.
Span80/Tween80形成的W/O型微乳液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一适用于以硝酸为介质进行化学反应制备纳米粒子的微乳液体系,利用相图研究了Span80和Tween80混合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烷烃、温度对W/O型微乳液的形成及微乳区面积的影响,并利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考察了65%硝酸对此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Span80):m (Tween80)=10:2(记为表面活性剂S)、正己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且m(S):m(正己醇)=2:1、正辛烷为油相、温度为40℃的体系是适和用于纳米微反应器的W/O型微乳液体系,且以65%硝酸代替蒸馏水作为水相,体系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The influences of an anionic-nonionic composite surfactant and petroleum sulfonate, used in surfactant-polymer flooding in Shengli Gudong oilfield, East China, on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Gudong crude model oil and synthetic formation water was studied by measuring interfacial tension, interfacial viscoelasticity and Zeta potential.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factants on the stability of Gudong water-in-oil (W/O) and oil-in-water (O/W) emulsions was evaluated b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W/O emulsion and residual oil in the aqueous phase of the O/W emulsion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kinds of surfactants, namely anionic-nonionic composite surfactant and petroleum sulfonate, are both able to decrease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between the oil phase and the aqueous phase and increase the surface potential of the oil droplets dispersed in the O/W emulsion, which can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W/O and O/W crude oil emulsions. Compared with petroleum sulfonate, the anionic-nonionic composite surfactant is more interfacially active and able to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the interfacial film between oil and water, hence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W/O and O/W emulsions more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