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 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 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 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 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 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 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 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 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 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 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 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 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 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 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步行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对营造城市低碳环境及优化人文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街道的可步行性评价与设计管控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现阶段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缺乏科学性、指标测度方式不明及赋值范围缺乏依据等问题,文章以上海市的15条街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方街道设计导则,构建了道路需求分异下定性和定量法相结合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Os M道路数据、POI数据、百度街景图片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机器学习拟合的图像语义识别、专家打分法、相关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总结出各级各类街道步行环境的特征、差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套分级、分类街道空间设计导控的策略,探索不同街道特征下实现街道可步行性最佳化的方法,为国内各城市的街道设计导则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设计可操作性的困惑 城市设计的再认识 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对城市设计的定义为:对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所做出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不同人群对城市设计有不同理解.行政管理者认为它是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对地区的宣传策划;规划管理部门认为它应该成为一种可操作的管理依据;开发商注重从投资利益出发来评价它对地块产生的影响;规划设计人员认为它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及环境景观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为控制准则的过程,借以引导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化生成.  相似文献   

4.
街道空间品质是城市设计的核心关注对象,强化历史街道的空间营造活力对老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岛黄台路街道空间尺度适宜,行人感受良好,生活气息浓厚.从历史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要素三方面切入,通过分析青岛黄台路历史街道空间品质要素,思考历史街道与建筑保护和城市设计的关系,研究青岛历史街道的可持续更新策略,以期对青岛当代历史街道精细化设计与品质提升等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城市街道空间曾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承担着市民的城市生活和社会交流等多种城市功能。通过对城市街道空间现状分析,根据城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五个原则构建评价体系,并通过实例评价分析,提出一些城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梁雪君  陈诺  朱秋妮 《规划师》2022,(S1):49-55+60
街道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的交通、活动、生态等多重功能,其品质提升和精细化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要。文章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的相关经验,借鉴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及分类分区进行空间管控的方法,以刚性控制和弹性引导为手段,详细阐述了品质提升视角下南宁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背景与前期研究、编制目标、精细化设计指引、分类设计指引和共建、共享、共治的实施策略,以期为街道一体化设计、街道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行人环境感知的角度评价人流密集城区街道步行环境,有利于优化行人步行体验、促进城市街道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广州市高校周边人流密集的5个临近地铁站的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EFA分析法和IPA分析法从行人步行环境感知视角评价其步行环境体验。结果表明,人流密集城区街道步行环境感知可分为车道及尺度因子、步道接触因子、底层建筑因子、道路分隔因子四个维度;行人对街道步行环境总体重视程度较高,体验评价一般,从环境服务角度来衡量,仍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通过感知差异分析,提出优化道路过渡空间层级、步行空间体现人文关怀、提供多层次步行体验空间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8.
姚博文 《城市建筑》2021,(11):43-46
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街道空间的定义,阐述了街道空间品质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已有研究的成果和街道空间品质的量化方法,对已有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现阶段街道空间品质的客观影响要素的测度方法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补充,未来研究方向需注重本土研究的特殊...  相似文献   

9.
城市设计管理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城市环境设计”系列研究项目之一。在美国,城市环境设计的概念(Urban Environment Design简称UED)是六十年代提出来的,它与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概念不同,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研究城市建设的决策过程和方法的综合性学科,主要通过分区法、税收法、社会计划和公共交流等管理手段控制和影响城市形体环境变化的趋向、数量和质量。由于它在城市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了现代城市管理者普遍关注的热门学科。本文概要介绍了当今美国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手段。它对于我们了解美国的城市环境设计会有所帮助,也为我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一点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空间改变对于市民健康来说是一个挑战,城市设计可以通过干预城市空间环境来影响市民的体力活动,从而影响其健康水平。本文以"建成环境——体力活动——健康机制"为切入点,根据多学科的文献归纳,从要素和构成角度对健康城市设计进行了系统综述。首先分析了健康城市设计影响体力活动的要素,包括街道连通性、目的地可达性、可步行性、空间舒适性、安全性;其次从街道、开放空间和邻里社区三个层面探讨了健康城市设计的构成;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健康城市设计的启示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Urban planners and designers believe that the built environment at various geographic scales affects pedestrian activity, but have limited empirical evidence at the street scale, to support their claims. We are just beginning to identify and measure the qualities that generate active street life, and this paper builds on the first few studies to do so. This study measures street design qualities and surrounding urban form variables for 881 block faces in Salt Lake County, Utah, and relates them to pedestrian counts. This is the largest such study to date and includes suburbs as well as cities. At the neighborhood scale, we find that D variables – development density, accessibility to destinations, and distance to transit –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edestrian activity. At the street scale, we find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ree urban design qualities – imageability, human scale, and complexity – and pedestrian counts, after controlling for neighborhood-scale variables. Finally, we find that pedestrian counts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even of twenty streetscape features – historic buildings, outdoor dining, buildings with identifiers, less sky view, street furniture, active uses, and accent building colors. This study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streetscape projects that aim to create walkable places in typical auto-oriented, medium-sized cities.  相似文献   

12.
陈志敏  黄鎔  黄莹  陈筝  叶宇 《中国园林》2022,38(1):70-75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下半场",日益提升的空间品质需求对街道空间宜步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传统的城市更新与设计手法已难以满足人本尺度的精准设计与导控需求,亟须立足于公众感知的精准更新与介入.以广州新、旧城区2类典型街道为案例,立足新技术开展具身循证型的精准分析.一方面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可视化陈述性偏好法,从主观视角计...  相似文献   

13.
深入认知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效应,是街道环境优化与城市更新的基础。但多数研究忽略了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难以有效指导设计实践。基于多源大数据测度街道活力与建成环境,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其非线性效应,并针对不同类型街道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提升开发强度是促进街道活力的最有效措施;2)建成环境要素对街道活力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街道活力才会有效提升;3)街道环境要素的综合设置应考虑其交互效应,一个要素的影响会随着另一个要素的变化被放大或缩小;4)老城区、商务片区、工业与区域交通设施周边区域及景观性街道的活力形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相关规律可为街道的精细化设计提供人本尺度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有机生长理论为视角,以蒲城为例,对关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的功能秩序、空间秩序特色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街巷系统的功能融合、城市设计、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提出关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系统规划的策略,创造功能复合的街巷、形成基因健康生长的"街巷网状系统"、尊重历史和文脉,从而达到对延续关中小城市传统风貌、缝合社会生活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王立 《华中建筑》2014,(9):103-109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街道风貌整治现已成为再塑城市新风貌的重要手段和深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城市发展中许多沿街空间出现的脏乱差,以及城市空间无序混乱的现象,该文运用类型学的相关理论,把城镇沿街空间解构为沿街建筑、环境设施、绿化水体三要素。根据各要素构成元素的特点,提出在街道风貌整治活动中,应依据各城市发展特点和现状环境的不同,以环境整洁、外观清新、风格协调、形象美观为整治目标,采用分类型、抓重点、做细节的整治策略和因地制宜的整治措施塑造新城风貌。  相似文献   

16.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of urban street canyons is closely related to design factors. By establishing a dynamic model of street canyons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emperature fields for typical street canyons are conducted. Through numerical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the most common variabl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 in China’s urban residential quarters is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e the height-width ratio of the street canyon, ground paving materials, canyon directions, and facades of buildings on canyon sides. Simulation results reveal how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the street canyon thermal environment. Results also give the recommended optimal height-width ratios for urban street canyons and question and revise some design ideas prevalent in China today.  相似文献   

17.
叶宇  黄鎔  张灵珠 《风景园林》2021,28(1):39-45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后半程,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营造日益受到关注,城市绿道也在此背景下作为空间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受到重视。但当前绿道规划更多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出发,在分析框架中未有效纳入人本尺度的各类空间与行为要素。针对这一情况,整合经典设计理论、多源城市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以苏州河两岸片区为案例探索新数据环境下的精准分析框架,为高密度建成环境下绿道“在哪做”和“怎么做”提供科学化的分析路径。通过街景数据、位置服务数据、兴趣点数据、结构化网页数据、精细化建成环境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实现了高品质建成环境五要素理论(5D)中划定的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与交通设施距离这5个人本尺度关键要素的系统性测度,结合现有街道的可建设性,进一步基于层次分析法开展选线潜力评估,并绘制各路段特征画像,为绿道选线和断面设计提供精准支持。这一新分析框架是将人本尺度的诸多要素与城市尺度分析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对绿道规划设计在分析技术上的有效拓展。经典理论与新数据新技术的深度整合,可为人本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李麟琳  商初阳 《规划师》2011,27(3):55-60
城市街区的肌理与尺度反映着街区的空间品质,影响着人们对街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和认同.在杭州市民生药业地块的旧城更新实践中,设计采用小尺度网格街区的空间形态,力求构建一个多样化的、富有亲切归属感的高品质城市街区,从而实现人性化城市生活与城市形象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张荷  贾晓浒 《工业建筑》2011,(Z1):54-57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商业步行街广场的设计,并提出几点思考,主要内容包括广场的位置尺度,景观绿化,功能需求及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其目的是使步行街广场的空间环境更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从而为设计出更多宜人舒适的步行街广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府井商业街综合景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丹 《南方建筑》2006,(10):105-108
伴随当前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商业街作为最富有活力的街道开放空间,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商业街以它自身特有的功能在城市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商业街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那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街道生活的内心向往.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所成为景观设计的基本出发点.王府井商业街要遵循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呈现场所精神,以创造一个可读性强的商业街,营造公众心中意象的王府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