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科学评估与优化长三角一体化格局,对于探索新时代区域发展范式、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其它区域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研究应用人群活动、企业关联等新数据与区域空间组织规律分析等新技术,系统搭建从理论研究到关键网络解析技术的评估体系,构建应用导向的空间优化关键技术框架,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科学评估与空间优化的研究集成。一方面,重点聚焦区域一体化研究的科学范式和量化方法,提炼形成基于长三角又超越长三角、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区域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聚焦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规律与空间优化方法,使经济、社会、环境与空间发展相匹配、相适应。最终形成长三角“城市群—都市圈—城市”三个层次的系列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与研究,积极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有利于区域发展总体效益的提升,使核心城市主导区域发展方向,"配角城市"推动区域发展效益最优。文章结合漳州的实践,基于厦门、漳州、泉州的竞合关系及其比较优势的差异,构建了漳州"配角城市"多层次的发展路径:从规划层面构建符合区域优势的城镇体系格局、规划原则与空间形态模式,综合引导市域生态空间组织;从实施层面组织生态公园竞赛,并突出闽南文化特色,使漳州的发展符合"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综合职能需求。漳州的经验可为"配角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有利于区域发展总体效益的提升,使核心城市主导区域发展方向,"配角城市"推动区域发展效益最优。文章结合漳州的实践,基于厦门、漳州、泉州的竞合关系及其比较优势的差异,构建了漳州"配角城市"多层次的发展路径:从规划层面构建符合区域优势的城镇体系格局、规划原则与空间形态模式,综合引导市域生态空间组织;从实施层面组织生态公园竞赛,并突出闽南文化特色,使漳州的发展符合"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综合职能需求。漳州的经验可为"配角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城市研究学者的城市区域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从注重物质实体的"场所空间"向基于要素流动的"流动空间"的转变。运用第3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广东企业数据及"总部—分支"关系模型,通过城市网络方法辨析广东省域空间结构,包括网络特征、关联方向分析等。主要结论如下:广东省域的城市网络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网络化与中心地特征共存,亟需进一步加强外围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的经济联系;省内各城市在区域内兼有对上级城市的"承接"和对下级城市的"辐射"作用,外围地区城市需要认清自身在区域网络中的定位,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最后讨论了研究的规划启示。  相似文献   

5.
张振广  马璇 《规划师》2023,(4):28-35
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都市圈等区域产业空间组织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注重点。在产业集群理论、“流动空间”理论等的指引下,文章构建了基于企业大数据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综合分析框架,并围绕《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实践,解析上海大都市圈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空间组织特征,并提出推动跨市对流、创新共赢、长板提升及板块协作的上海大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规划建议,以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多中心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空间尺度的发展规划中。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面临着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群面临区域整合协调,国家面临着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不假思索地生搬硬套一些西方规划理论对于我国城市化发展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需要对于多中心理论的具体概念和内涵、作用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刻解读,需要就如何应用多中心理论  相似文献   

7.
虽然我国传统的"增量型"城市总体规划范式仍具有合理性,但在当前存量强约束下,城市总体规划范式应主动进行转换。相对于增量,耕地红线的强制、物权的强势、市民力量的强大及政府力量的相对"弱化"共同构成了存量的强约束。在此情况下,我国城市总体规划范式应力图在本土理论突破与实践操作两个层面做出创新和改变。文章创新性提出"微创规划"这一范式理念,并以苏南地区常州市礼嘉镇总体规划为例,从变革世界观和方法论、升级和改良思维工具两个方面,探索"微创规划"的方法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研究认为,面对未来发展空间日趋窄化、增量空间的横向压缩性约束与存量空间的纵向提升性诉求,"微创规划"的范式理念为城市总体规划转型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空间组织与规划转型的单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中国城市空间的转型分析,从单位视角系统梳理了市场化转型和去单位化的过程和制度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分析了城市空间社会化转型的低碳、公平和生活质量等前沿面向,呼吁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社会公共和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化转型和价值回归.最后,从城市空间组织模式转型和“再单位化”的角度,借鉴单位的空间组织思想,概要阐述了新单位主义的空间思想,以期开拓面向未来30年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发展转型的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相似文献   

9.
缓解交通拥堵一直是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关注的重要课题。以批判视角从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编制机制、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减量、交通系统模式与城市空间组织的匹配性以及对职住平衡理念认识的偏差等方面,深层次分析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的规划致因,并结合对现有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范式的反思,提出了规划范式变革的4个转向:由唯经济目标转向协同规划、由原则规划转向模型规划、由单一规划转向情景规划、由蓝图规划转向过程规划。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城市增长边界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黄明华  田晓晴 《规划师》2008,24(6):13-15
2006年新版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提出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及中心城区规划中要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用以限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划定城市的建设范围.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是西方国家在对城市蔓延式发展反思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技术解决措施和空间政策响应,当前已成为美国控制城市蔓延发展最成功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之一.我国与美国在发展阶段、土地制度、政治制度方面均存在差异,为了确保城市增长边界概念引入后与现有规划体制相适应,应坚持区域统筹发展原则,选择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线的确定模式,保障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周聪惠 《中国园林》2022,38(5):50-55
非正规城市绿地在建成环境中具有良好适应性,能填补正规城市绿地服务盲区,在高密度城市中有巨大发展价值和潜力。但非正规城市绿地空间和功能属性均与正规城市绿地存在差异,很难直接在规划中照搬套用常规城市绿地规划调控范式。为此,基于相关研究和实践,对非正规城市绿地概念内涵及其空间和功能属性展开辨析,与之对应并结合中国现实条件,从开发“预置化”、用地“长储化”及运营“开放化”研究非正规城市绿地的用地保障策略,并围绕潜力用地甄别、体系化统筹、精细化指引研究其调控支持策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转型中新加坡CBD的演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充分利用CBD的规划和建设,不断进行城市转型,奠定了其在全球性的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地位.本文研究新加坡城市转型过程中CBD的演化历程,着重剖析CBD发展背后的经济和政策因素.结论显示,CBD的演化是城市转型的空间反映,我国在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CBD的规划和建设,并改变传统的CBD规划思想和现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管理制度,加快CBD向CAZ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李晶  张沛 《华中建筑》2014,(8):21-25
西方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较早,尤其以"广亩城"与"阳光城"城市理论模型为代表,同时城市发展从研究功能到空间形态特征便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广亩城"与"阳光城"的理论内涵以及城市特征进行梳理,通过核心价值的辨析,重视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并进行发展方式的检讨,为我国的城市规划提供理论启示,并引导城市规划实践工作有序进行。最终指导城市规划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城市开敞空间是指城市边界内的非建筑用地空间,主体是绿地系统。简述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基本生态原理,并通过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例,探讨了该生态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数字城市与空间句法:一种数字化规划设计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滔 《规划师》2012,28(4):24-29
在数字城市出现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开始向数字化转型,甚至与数字城市的某些发展融为一体。空间句法强调整体性的空间模式,可用于理解城市现象和规划过程中所蕴含的涌现概念,为数字城市和数字化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重视空间概念在数字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体验和理解,定量地模拟并研究物质化的空间形态的构建;研究各种网络结构(包括虚拟和真实网络结构)之中的非对称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相互转化过程;提供一种数字化的直观平台,推动各方理性讨论、评估,并形成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中外建筑》2009,(6):105-106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规划工作实践,站在发展的高度,从现代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及内部生态环境等方面详细探讨了现代城市新城区规划与建设要点,并对城市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引导控制策略细谈了笔者个人的主张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In the process of turning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of Malmö, Sweden, into a knowledge-based, creative city, new urban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visions are being develope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developing the “knowledge city” is the spatial conceptualization for renewal of urban life. One such concept introduced in Malmö is “the 4th urban environment” (det 4.e stadsrummet).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critical urban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branding, and practice of the 4th urban environment as a strategy to generate a creative economy and knowledge city is critically analyzed as part of a neoliberal planning discourse. The article raises the question, what kind of vision is “the 4th urban environment”? What is it an expression of; what does it mean for planning practice and to urban development? Contextualizing and investigating trends of neoliberal planning ideas are important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unequal power relations. The 4th urban environ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lmö is illustrative of existing neoliberal planning practices in a Nordic context, and in other similar economies with legacies of redistribution policies and long-standing leadership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what is articulated within discourses that re-present particular notions of space and place,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neoliberal planning does to space.  相似文献   

18.
夏铸九 《建筑师》2017,(4):55-74
百花齐放的都市史成就展现在出版上,包括了社会与文化取向的都市史、在通史写作之外对都市形式课题与对城市设计的历史研究、威尼斯学派的批判史学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理学、社会学与史学等方面的杰出学术贡献。作者指出面对21世纪网络社会的挑战,工业社会崛起时的都市化方法论假设必须通过理论的检验才能面对1980年代后中国大陆都市现实中浮现的悖论性空间与社会。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两方现代城市的普同价值,不仅不易区分中国城市的政治性格与繁华市井的都市氛围,而且面对新的信息技术冲击,在研究分析上显得过时,在实践上难接地气。所以,值得由比较的角度重建亚洲的都市史写作,而规划史则是其中重要的现代专业者反思空间实践的历史环节。  相似文献   

19.
徐晓燕  叶鹏 《城市规划》2017,(11):56-64
周期性经济变化与城市发展策略密切相关,这是由市场经济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城市复兴实践活动亦证明了这种内在规律。论文分析了转型期中国城市发展方式的特征性转变,解读了城市设计体系中"空间规划"和"公共政策"两个维度的关系。提出我国的城市设计应围绕技术理性、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3个方面,充分发挥调控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作用。城市设计是一个通过空间的变化影响各种社会关系的有力工具,通过引导投资去向、调动民间资本的经济策略,以及建构决策组织机构、保障公众参与的社会规制,城市设计学科有可能在转型期城市变革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海绵城市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新模式,是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优化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迫切需求.文章首先对海绵城市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根据一定的选择原则,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体系;最后对每项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内容给出了在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