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随着健康观念的普遍认同和健康素质的高度关注,体育教学在高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专门针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却少之又少,更遑论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从对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的主要成果主要涉及体育教学意识的培养、模式、组织和调控教学等方面。例如,日本体育界自倡导"终身体育"以来,"快乐体育"理论得到了发展,并成为其一种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集团学习"成为其促成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起,英美等国便开始制定体育专业性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并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需要高超技能(highly skilled)的活动,等等。这些研究为本课题以提高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和方式方法研究,提高体育人才的质量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普及,使信息安全成为必须正视和应对的课题,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在校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是当务之急。本文从分析问题入手,就高校信息安全教育的内容以及措施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世纪,在此时代中互联网和计算机成为了各领域人才需要了解的内容,而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实践运用更是因此成为了教育教学的内容之一。作为为国内培养实践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之一,中职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机对于中职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职业发展都互相联系。做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其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需要中职教育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国兴 《计算机教育》2009,(16):68-69,125
<正>由于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化出若干个与其密切相关的专业,如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等等。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这些专业领域中对学生的培养统称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人类进入了21世纪,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而信息化社  相似文献   

6.
2005年,钱学森先生向温家宝总理进言,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将创新人才问题重重抛给了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几年来,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直是目前高校教育的焦点话题,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声愈发强烈。那么,当今的高校环境是否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怎样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培植温床?处在高校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又应当在创新人才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期思维碰撞特邀多位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线教师,为您带来关于创新人才培养不同视角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培养复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然后从四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人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贸易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必须与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要求相适应。本文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企业对贸易类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现状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对贸易类人才的需求的了解,能够有效的预知今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贸易类大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方向,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培养适用的电子商务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王为 《网友世界》2014,(14):291-291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前进,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并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完善,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促进我国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一、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场革命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21世纪人类将进入以信息为主要竞争对象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在信息社会中,知识产生愈来愈多,知识更新愈来愈快,对知识的学习和创新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换句话说,人们对知识的依赖将更迫切而持久,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更多更快的学习。这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在信息竞争、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等众多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对人才的竞争则是最根本的关键所在。有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无法采用高薪的办法在世界范围内与西方强国竞争人才。我们自己每年培养的许多优秀人才也被别人挖走。目前严峻的现实是:现有的传统教育愈来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  相似文献   

12.
"卓越计划"的实施旨在突破传统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工程领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针对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具体培养要求,分析了地方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南华大学该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地方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培养软件工程专业高质量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介绍当前社会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和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指出高校作为体育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急需建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针对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仿真研究缺少实证研究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模型,以河南省2002年至2012年的体育专业学生招生就业状况数据、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等信息作为原始数据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系统动力学建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仿真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人才培养过程,模型仿真结果通过了有效性检验,但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远不能与人口数量需要匹配、课程设置存在一定误区、毕业生就业去向呈多元化趋势等原因造成仿真模型的灵敏度不高,模型的稳定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今21世纪当中,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旅游管理发展的过程当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对用人机制进行改革、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此外,要想培养专业人才,公司必须制定相关模式,构建实践平台,以确保人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国家产业转型,向着更加创新型的方向进行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就在社会目前网络环境良好的环境与机遇下,我们"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就需要得到更高程度的培养以适应网络时代发展需求.如何进行转型,形成鲜明的培养目标是对于这个行业未来能否持续健康的发展的前提.并且要培养适合这个网络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也是未来改革所涉及到的重要问题.以此为契机,笔者对网络环境下新型人才与技术人才的培养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应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以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同时,要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深化教学质量,形成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真正担负起为地方发展提供高水平能力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工科建设中地方高校如何培养适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问题,在剖析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分析计算机类应用人才应具备的特征,进而提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件人才的培养是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关键,培养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保证。本文对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非学历培训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高等学校应该在培养目标的调整、师资力量的配备、实践环节的提升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而非学历培训则应该更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应该提倡有行业针对性的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人才 ,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是我国面向世纪、面向未来的需要 ;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21世纪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是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纪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强国之林的根本保证 ,并从高等院校教学实践上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