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姜妍 《建筑细部》2006,(T01):40-41
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几年来一直期望依托美茵河来营建充满生机的城市公共空间,如距铁路总站只有10分钟距离的西港码头区现已转变成集居住、办公、商业为一体的新型多功能市区,整个港区最突出的焦点是由法兰克福的设计师施耐德+舒马赫主持设计的西港塔。建筑立面的构造及施工委托来自Gundelfingen的Josef Gartner公司。  相似文献   

2.
从上世纪中期到今天,五十年过去了,同五十年前相比,我国的建筑文化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建筑文化包容广泛,而建筑艺术是其中重要而显眼的方面。从艺术学的角度看,建筑艺术是很特别的一个门类。黑格尔把建筑排在五种艺术之首(其后方为雕刻、绘画、音乐和诗),但明确指出“建筑是一门最不完善的艺术”(《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  相似文献   

3.
过去,我们对建筑的认识只停留在生活工作的空间的范畴中,而今,建筑已成为城市设计的延续,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主义体现的冷漠的功能主义和国际主义体现的单调的减少主义、商业主义,曾长期垄断世界设计的发展趋势,在城市化进程已经危及到生态平衡和人类自身发展的今天,对于标志性建筑的“人性化”探索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4.
吴晨 《建筑学报》2004,(11):72-74
本文对“标志性建筑”一词的表象性特征进行了阐述,强调注重建筑的精神特征才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品质,进而指出,关注建筑的生态特性是未来建筑精神特征的具体表现,并论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应具有的建筑特性。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中国全面城市化的时期。目前,城市建设翻天覆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可城市形象千遍一律,缺乏特色,如何营造一个舒适的、有特色的城市,是我们城市决策者、设计者与建设者的责任。本文从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概念出发,阐述了标志性建筑的起源、发展过程,指出当前城市标志性建筑的误区,并探讨了今后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发展方向,为城市特色形象形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褚冬竹 《城市建筑》2011,(12):18-19
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十年发展,中国的建筑无论类型还是品质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其中大量标志性建筑由境外建筑师完成,成为各个城市角逐实力的标杆。在大力发展标志性建筑的同时,同样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具体问题,寻求解决措施。中国建筑师在当前面埘诸多挑战的历史时期,需要承担更加最要的角色。因为只有中国建筑师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汉武帝创办太学以来,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的形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试从中国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形态演变的角度来做一个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8.
结合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厂房的设计过程,分析了建筑平面、空间、造型、材料这些建筑基本要素,从而对重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建筑的发展和演变加以总结,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标志性建筑50年——当代中国建筑艺术风尚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从上世纪中到今天,50年过去了,现今我国的建筑文化同50年前相比,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建筑文化包容广泛,建筑艺术是其中重要而显眼的方面。这里谨就我国建筑艺术风尚50年来的变化,做些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11.
杨圣喆 《安徽建筑》2014,21(6):44-44
现在中国城市中大量的标志性建筑是因为中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使得城市的管理者想树立城市的形象而产生的.而标志性建筑的定位是作为城市建筑的门户和标志性作用,因此这一观点又对建筑物的高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纵观中国城市的发展,由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的理念和城市设计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使得城市在对称、序列上面形成了空间与序列的美感,到现在各个城市像赛跑似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发展有顾此失彼的感觉,使得一个城市里面产生了某个区域的高速发展和某个区域依然得不到改观的强烈对比.  相似文献   

12.
Marcio Kogan有着典型的巴西人的性格,他为人认真、谦和、热情,并且有着不同于一般建筑设计师的职业经历。他用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的名言"建筑仅仅是生命的一部分"(What matters is life and not architecture。)来形容自己的人生观。在谈到"死亡"的时候,他更是引用了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Warho)的名言:"我从来不认为人会死亡,那些人只是去了百货公司罢了。"(I never think thatpeople die.They just go to department stores.)这样一句极具喜剧感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10年的从影经历,使得他的设计深受电影的影响。他说自己常常试着和自己所做的职业--建筑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这个行业理性而且严肃,可是他本人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十分注重幽默感的人。  相似文献   

13.
王江  侯毅  武玉珍 《华中建筑》2012,(11):38-41
该文对我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屡见不鲜的"建筑标志性"现象进行了研究,运用原型思维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根源,探讨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筑在城市建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两者应如何有效地植入城市建构过程之中,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策略,为建筑设计过程中原型建筑的更新设计和标志建筑的创新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波士顿市政厅历史沿革和设计特点所作的论述,通过对若干个建筑更新改造设计方案的分析介绍,进而探讨实现历史标志性建筑功能与文化统一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六十年的建筑史是伴随城市化变迁的历史,本文从分析并盘点中国建筑六十年的史料入手,探讨了中国建筑师及其传媒人的使命与责任。特别从北京历史上出现的三次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研究了城市标志性建筑对城市文化产生的影响,近而结合全国正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提出了编研《新中国优秀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价值及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三十年进程中,一直伴随着对标志性建筑的追求和标志性建筑的争议。时至今日,依然产生诸多关于标志性建筑议题的原因,正是由于我们对标志性建筑缺乏一个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价。本文从学理的层面上梳理了标志性建筑的定义和目的,比较了五组当代标志性建筑的效果差异,最后提出了对标志性建筑的批评模式,旨在对标志性建筑的决策和评价提供了理性框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建筑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标志性建筑由于拥有综合复杂的空间内涵属性和对城市空间重要的结构性塑造潜力,彰显着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顶端水准与创作实践思潮风向,亦是当代中国建筑艺术跨文化建筑实践的重要类型,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形成自我独立语汇、拓展国际影响力、实现话语与身份认同、中西融通交流的重要实践载体。文章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指引,将当代中国标志性建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空间-媒介复合性”载体,对其所勾连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典型渠道与共融空间进行梳理,并以“空间表达、主体实践、以及文化认知”三个维度对标志性建筑所构筑的典型通路中的中国当代建筑跨文化图景的轮廓与特质进行整体性研究,以此梳理标志性建筑在中国当代建筑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伟东 《城市建筑》2012,(5):123-125
文章针对影响城市区域景观关键因素的区域标志性建筑形象设计问题,从区域标志性建筑概念界定入手,在区域标志性建筑形象的立意、调控、造型、审美四个方面,阐释塑造区域性标志建筑形象的设计要点,并以中国金融信息大厦及上海长风跨国采购中心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电梯工业》2008,(5):4-4
帝奥电梯有限公司80多米高的电梯试验大楼落成,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大楼内可同时安装4台电梯同时测试,目前安装有以下电梯:高速电梯,1250KG,4.0M/S,观光电梯,1000KG2.0M/S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详尽地阐述了城市标志性建筑,强调在标志性建筑中应该体现传统文化内涵,并特别提倡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而不是仅仅从传统建筑形象中寻求创意灵感,文章还通过重庆市“东方商业城”的规划设计实例说明了这种标志性建筑的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