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33)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实践应用的机会,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解题的技巧、思想和方法。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为数学教师提供一些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9)
高中数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教学模式是通过课堂进行的,所以教学课堂就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因此,衡量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主要以课堂中的数学教学效率为参考标准。自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怎样充分利用每节课有限的45分钟传授数学知识和信息,是目前高中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高中数学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3)
数学思想的灵动精妙、数学方法的飘逸精巧、数学文化的丰富醇厚,为诗意的数学课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数列综合问题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类问题,它能与函数、不等式、向量、三角函数、概率、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知识进行整合。诗意的数列综合问题之旅,要经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4)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高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较为深层的数学领域,中学生要有意识地对自身数学能力进行培养才能促进对数学文化的理解。而高中数学教学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创造力的主要课程,由于部分教师传统思维的制约,也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高效学习。本文通过对目前数学教育状况的简要概述,提出要对高中数学文化进行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8)
如今,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点。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2)
一个人的素质与语文的学习好坏有直接关系,比如语言表达,用词的恰当与否,主题立意是否清楚,宣传、演讲和辩论口才方面的能力表现等等方面,都和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做为高中学生,也是人生一大关键阶段,应该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为了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教师应主动采用"问题式"教学设计方法,但必须注意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对此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对"问题式"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一定要有清醒认识,要切题、切人,要讲究实效。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8):79-84
针对当前高中英语教材存在教材的教诲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教材语料的真实性需要进一步保证、中华优秀文化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本文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中英语教材编写的对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重语言材料选择,指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积极传播中国声音,坚定树立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
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语文中的文字知识非常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充分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理清教材中的应用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应用问题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师的必然选择。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数学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但在全面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4)
面对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变化,高中数学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必须扭转以往不适宜的教学对策,敢于创新教学模式,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是教与学共同组成的,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自身和学生两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的教学思维才是有效的;在教学对策的探究上要整合相关因素,实现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