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3)
语文教学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其中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内涵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初中阶段古诗词学习不同,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重在鉴赏训练,在学习中鉴赏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包括古诗词中所蕴含的诗人思想感情和诗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古诗词的结构层次、语言技巧以及表现手法进行鉴赏。对古诗词鉴赏技巧的探讨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知识。本文主要对古诗词鉴赏技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24)
在中学古诗词鉴赏课堂中,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了解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更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古诗词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必要手段,还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的重要依据。中学生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鉴赏,从基础文字学、意象、时代背景、诗题、多媒体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学习和赏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2)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古诗词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的名品佳作,对高中语文古诗词进行鉴赏,不仅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5)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行,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素质教育,更新教育模式,尤其是小学语文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好古诗词对学生学好语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采用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趣,感悟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流传下的艺术瑰宝,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明中华的标志和载体。古诗词凝聚了古时文人墨客的思想与情感,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提高古诗词教学成效对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切实存在积极意义。据此,探究了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部分借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33)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做好古诗词教学工作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文学艺术情操。文章将举例简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并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7)
从高考的试卷内容来看,语文考卷中,古诗词鉴赏题是必不可少的。古诗词鉴赏题较多的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的,这对于高考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笔者结合高考复习,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实例进行一些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经过漫长历史留下的文化宝物,同时学好古诗词可以从内在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当把古诗词牢牢掌握,让自身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自身的文学气质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对优秀的中国文化进行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5)
在新课改理念、文化自信理念引领下,部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传统文化的比例。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学重点,又是语文教学难点。引领小学生鉴赏古诗词、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教师应该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发小学生情感共鸣;指导朗读,准确把握古诗词情感;介绍背景,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并鼓励小学生进行个性创编,获得深刻情感体验,从而在提高小学生古诗词欣赏水平的同时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9)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重要的部分,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阅读水平。目前,随着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指出了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以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