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中年段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开展随文识字的教学措施,通过随文识字教学利用字形分析、拼音写字及语境结合等方式认识、理解及掌握生字,提高学生的识字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促进小学语文中年段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随文识字的教学能转变以往单一的识字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及更牢固地掌握生字,为学生的阅读、写作奠定基础。主要针对小学语文中年段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33)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是学生学习高段的语文以及其他科目的基础。在小学语文中,识字部分是最基础的部分,只有开展好识字教学,打好学生的识字基础,才能为学生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石。随文识字将识字教学置于具体的文章情境,具有形象化、情境化特征,能促进识字教学效率的提高。文章就随文识字的含义以及它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1)
随文识字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一个方法,它借助语言环境,拓展识字学习的范围,增强学生识字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是低年级学生语言构建的关键,识字量的多少、识字的快慢以及识字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高低。文本是字、词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将汉字、词语放置于一定的语境中,促使学生完成识字目标。从随文识字教学的背景出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随文识字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2)
小学低年级教学当中识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这能够为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文识字和之前的传统识字学习之间最大的区别是,随文识字往往是建立在一种语境当中的,要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记忆,这样一来就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针对如何更好地进行随文识字教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43)
习得语文知识是小学生语文学习最本质的素养,而识字是语文知识的关键组成部分,汉字的"听、说、读、写、用"是一年级最重要的教学主线,而阅读教学中的随文识字更是重中之重。基于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认知,对一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识字(即随文识字)展开了实践研究,总结出如下有效策略:掌握学情,建立识字帮学组;解读生字,确定识字目标;浸润文本,让识字更有厚度;循规而教,让识字更有温度;随文猜读,让识字更有亮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29)
识字和写字、认词、理解词,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必备基础知识。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是重点,三四年级是识字、识词教学的高峰期,也是关键阶段,到五六年级,学生不但要继续随文学习字、词,积累语言,还要运用所学的字、词来达到有效的阅读,写出合乎要求的作文来。随文识字,也就是遵从了语文学习这样一个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语文情感,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目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2)
<正>随文识字也叫分散识字,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它根据儿童语言思维发展水平及特点,从儿童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出发,建构学习体系与内容;同时把识字与阅读及发展语言结合,以促进识字与书面学习的相互融合。"随文识字"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这种识字方法的优势在于:创设了轻松而有情趣的识字环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愉悦的心理体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字义在课文语境中也得到了明确、而又深入地开掘。同时,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识字角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6)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中游戏法的有效运用,阐述了具体的游戏方法,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好奇心理提出了打牌游戏、表演识字、文字接龙等策略。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实现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中游戏法有效运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6)
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段语文学习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应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文章对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激发兴趣为主,情境、游戏等教学方法助力识字写字教学走向高效的几点实践性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