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Planning》2015,(2)
<正>马斯洛曾说:"几乎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段舞蹈,一幅画,一个剧本,一个游戏。"如此富有创造力的心灵,面对老师给出的习作题,为何举笔维艰,行文枯涩?我认为主要是孩子们缺乏自觉的表达愿望,宽泛的表达资源及和谐的表达氛围。如何不失时机地过渡到书面表达,让孩子们写出文通字顺的习作呢?一、培养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习作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教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1,(29)
<正>统编版教材非常关注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训练,每册教材都设置了主题明确的习作单元,通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众多栏目,制定了具体的训练目标,帮助学生写好单元作文。作为习作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精读课文究竟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精读课文资源呢?笔者即以统编版三上习作单元中《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这两篇例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
习作指导要注重细节挖掘,教师要有细节意识,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发现细节、表达细节。本文主要从细节观察、书面作文表达、遣词造句能力提升、适当方法点拨等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6)
统编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有了习作单元和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可采取整组教学设计,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将几个板块有机穿插、整组推进,达到提升习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0)
<正>习作在语文教学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作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成败。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内容,同时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遇到没有思路,无内容可写的尴尬局面,即使能写也是硬着头皮写出来的,这样写出的作文往往没有新意,缺乏真实感。新课标对小学中年级作文写作提出了三个目标:第一,留心观察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第二,能不拘形式地写出所见所闻,并且加以感受和想象;第三,乐意将自己的文章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1)
<正>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不少学生怕习作课,连不少老师也害怕习作课。因为"害怕",一些习作课变得"来去匆匆",这显然是不对的。在此,笔者呼吁:一、请留足够的时间观察笔者曾听过一节课,内容是《魔方达人》。为了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凸显出人物的才能,教者安排一名魔方高手到台前现场展示,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表演者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周围同学、老师的神态。表演者站在台前,表情淡淡地、手发娴熟地还原了魔方,时间应该在8分钟左右。表演结束后,王老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回忆画面并用语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2)
<正>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其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低。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学中,笔者发现,批改作文是老师最头疼的一项工作,面对一大堆或好或差的习作,老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辛辛苦苦地予以点评,而等到作文本子发下来后,学生大多是简单浏览,很少有人仔细研读,再加以修改,这样老师的修改成了作文本子上的装饰,变得毫无意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学生在被动地接受作文"检阅",教师没有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导致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面规范、整洁。可见,在作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8)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次习作教学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表达兴趣;采取多种表达形式,使学生由听到说,由说到写,准确而生动地表现"真我";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心灵交流与情感沟通,引导学生在赏识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6)
根据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把学生生活与习作有效对接,让孩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使学生有内容可写。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