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0)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通过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促使学生提高语文认知能力,促使学习过程能够突破自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8)
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美术课程已然成为高中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关系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尤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同时体会鉴赏美术的全过程,感知鉴赏方法,等等,进而形成自我的某种特定情感、价值观,最终能够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感知生命、自然、社会之美,从而达到在这个世界上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0)
长期以来,小学美术课惯用的教育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将作品分析介绍给学生,期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但这样的方式恰恰忽略了每个学生自我鉴赏的能力与眼光,而且教学方式又枯燥无味,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采取措施,创设条件,有效地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情操、自我提升的能力以及对美术的兴趣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6)
在中职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采取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的引导主动的展开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所在,从而能够实现学生快乐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7)
在现代书法教育中,教师的工作常常受到严峻挑战,面对具有一定数量的受教育群体,教师在书法教学前期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在意识上对学生进行书法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的培养,以期更接近现代书法教育的目标,文章就此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29)
音乐这门学科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小学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放松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发心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审美、艺术等情感的培养。而小学音乐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认知,最终达到优质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1)
审美能力是人所具有的一项后天培养的能力,并非人身上与生俱来的元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审美能力的教学和培养就需要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从而让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提高审美的能力。因此,针对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教师需要立足于审美观念,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促进学生在能力上提升的同时,还要对教学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更好的方案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全方位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7)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就是要求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感知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2)
目前,美学越来越多地作为通识课程出现在大学课堂。美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性、深度思维力,具有鉴赏力和人生高尚境界追求能力的人。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建立个人化的审美课堂,教师以个人化的审美情趣和理论融汇能力引导学生建构一个整体性的审美性课堂,学生以参与和互动的方式接受教师的引导,并投入自己的思维,形成个人化理解与感知,最终完成个人化审美课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4)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当有耐心及恒心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探索以及提升能力的阅读实践。阅读兴趣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并从中得到成长。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感知能力入手,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丰富的读书活动和阅读探究是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的教学活动,这对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