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7)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德育工作的关键时期。学校、家庭是小学生德育的两大场所。开展"家校一体"的小学德育工作,应以学校为主导,定期召开家长会,如开展座谈会、家长沙龙等活动来交流德育心得;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德育培训,开展多元化德育;建立信息互动机制,增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家校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三管齐下,提升小学德育工作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1)
<正>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有效地落实好这个教育目标,学校和家庭需要做好配合。一线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指导家长做好新时期小学家庭教育,完成这个宏大的教育目标。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德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更加重视和落实好德育的目标。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必须采取家校联合的模式,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4)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意识到家校衔接共育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家庭和学校衔接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产生的影响,充分发挥家校的积极作用,探索家校衔接合作规范小学生行为的有效措施,仅供有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25)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水平的提升,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分析了家校共育方式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优势,并对小学德育中家校共育的开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对家校共育方式在小学德育中的加强与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5)
立德树人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者要对农村小学"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引起重视,要采取合理教育措施改变现阶段不良教育现状。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要创新德育理念,完善德育内容,建立多元化德育评价机制,注重加强家校合作。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下的德育工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德育素养,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4)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家庭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整合家校资源,发挥教师桥梁纽带作用,构建"家校共同体",能有效整合学生、学校和家庭乃至社会力量,以加强互相交流沟通协作,进一步和谐家校关系,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文章从现状分析、实践探索和反思总结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心理学原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合理运用,旨在提升教师的管理能力和家长的认知水平,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4)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陈旧模式的封闭与局限。江门中医药学校在德育创新的实践中做了有益的尝试,自觉与行业、企业对接,构建起家、校、社会融合的"立交桥"德育模式,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7)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在逐年增加,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知识的教授,而且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能力的教育培养,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而家庭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促使教师加强重视,积极开展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互动,促进家校合作策略的有效实施。首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进行积极研究,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0)
家校共育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并能够促进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虽然近些年,学校与家长已经非常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并且也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家校共育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
小学教育状态下的家校共育模式做出了十分显著的改良,主要体现在依据了与"互联网+"平台的共育模式,但在共育模式中经常暴露出教育方式的缺陷性,比如"互联网+"不具备多元化的信息传递路径,信息构建仍然存在局限性,校方与学生的关系仍然停留在"管理"方面,未能使教育真正人性化,切实为小学培养有用人才。"互联网+"使沟通更加便捷,但弊端因素又使家校共育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这需要小学教育进一步提高认识,并重点关注家校共育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