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宏  谢桂容 《广东化工》2022,49(2):9-11,28
以桐油酸、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丙烯酸辛酯等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钾-亚硫酸钠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乳化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共聚合成桐油改性苯-丙乳液树脂.考察了聚合乳液的单体桐油酸的含量、乳化剂与引发剂的用量、反应温度与时间等单因素对乳液性能.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桐油改性合成工艺条件.响应面法优化...  相似文献   

2.
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桐油酸、过硫酸钾(KP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为原料合成了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桐油酸含量、单体配比、乳化剂含量对乳液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并采用FT-IR、SEM、粒径及Zeta电位分析仪和涂膜性能测试仪对乳液及涂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桐油酸的加入使得乳胶粒的形态由球形变为方体或柱体,涂膜的吸水率有所减小,疏水性、硬度、附着力有所提高。当桐油酸含量为1%,乳化剂含量为3%,m(BA)∶m(MMA)=1∶1时,乳液转化率达到98.4%,凝胶率为0.012%,涂膜的硬度、附着力从不加桐油酸时的B和7级提升到5H和2级。  相似文献   

3.
刘宏  向寓华  蒲德兴 《电镀与涂饰》2007,26(8):33-35,38
以水作溶剂,苯乙烯、丙烯酸酯、丙烯酸等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苯丙乳液。研究了聚合乳液的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乳化剂及引发剂的用量等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获得了最佳合成条件:w(苯乙烯)∶w(丙烯酸酯)∶w(丙烯酸)=23∶20∶1.3,引发剂0.6%~0.8%,乳化剂用量2%~4%,反应温度82°C左右,反应时间2h,保温时间2h。  相似文献   

4.
为开发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型水泥外加剂,着重讨论了以丙烯酸酯类和苯乙烯为主要原料、采用预乳化和半连续工艺合成水泥改性型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方法,研究确定了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合成的配方设计及单体、乳化剂、引发剂、链转移剂等组分对制备所得的共聚物乳液结果的影响.在丙烯酸用量为单体总量的4%,阴、非离子乳化剂复配使用,乳化剂的量占单体总量的2.5%左右,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5%时制备的苯丙乳液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2-羟基丙基酯(HPA)、β-羧乙基丙烯酸酯(β-CEA)和苯乙烯(St)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碳酸氢钠(NaHCO3)为缓冲剂,DNS-458(铵盐型阴离子乳化剂)/OP-10(普通非离子乳化剂)为复合乳化剂,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酯乳液型PSA(压敏胶)。研究了单体、乳化剂、引发剂及缓冲剂等对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单体对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依次为β-CEABA≈HPASt,β-CEA单体对聚合稳定性影响最显著;当w(APS)=0.6%、w(NaHCO3)≥0.3%、复合乳化剂中m(DNS-458)∶m(OP-10)=1∶1且w(DNS-458+OP-10)=0.5%时,乳液的聚合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预乳化工艺和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丙乳液,并讨论了引发剂、乳化剂、单体、反应温度、聚合工艺等对乳液合成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m(引发剂)∶m(总单体)=0.4∶100.0,m(乳化剂)∶m(总单体)=2.2∶100.0,m(苯乙烯)∶m(丙烯酸丁酯)=1∶1,反应温度控制在80~82℃。  相似文献   

7.
以BA(丙烯酸丁酯)为软单体、St(苯乙烯)为硬单体、EP(环氧树脂)为基体、APS(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和三乙烯四胺为固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酯接枝改性EP乳液。研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80℃、m(BA)∶m(St)=1∶1、n(环氧基)∶n(氨基)=1∶1、w(引发剂)=0.8%、w(乳化剂)=4%和w(EP)=25%(均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时,合成的丙烯酸酯改性EP乳液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其稳定性及涂膜强度均满足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高固含量苯丙微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反应性乳化剂烷基酰胺乙烯磺酸钠(DNS-86)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配型乳化剂,正戊醇(n-PTL)为助乳化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苯乙烯(St)、丙烯酸甲酯(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的四元共聚微乳液。讨论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及配比、软硬单体配比等因素的影响。FT-IR和DSC测试结果表明,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单体间发生了自由基共聚反应;TEM测得乳胶粒子平均粒径为35 nm。当m(BA)∶m(St MA)=4∶6,m(DNS-86)∶m(OP-10)∶m(n-PTL)=11∶3∶2,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7%时,所得乳液性能优良,粒径在纳米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核壳型苯丙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预乳化工艺和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丙乳液,并讨论了引发剂、乳化剂、单体、反应温度、聚合工艺等对乳液合成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m(引发剂):m(总单体)-0.4:100.0,m(乳化剂):m(总单体)=2.2:100.0,m(苯乙烯):m(丙烯酸丁酯)=1:1。反应温度控制在80~82℃。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生物质产品油酸(OA)及苯乙烯(ST)为单体,以SDS为乳化剂,APS为引发剂,在N2环境下进行共聚反应,形成油酸/苯乙烯共聚乳液。考查了聚合工艺、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单体配比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半连续预乳液聚合工艺,单体配比为2:1时,反应温度控制在90℃时可制得转化率相对较高、聚合稳定性好的共聚乳液。  相似文献   

11.
EA-MMA共聚乳液合成工艺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丙烯酸乙酯(E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出一种稳定的EA-MMA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了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乳液平均粒径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法进一步优选出制备EA-MMA乳液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w(乳化剂)=2.0%、w(引发剂)=0.60%、反应时间为4 h和反应温度为80℃时,制成的EA-MMA乳液较稳定,并且单体转化率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12.
以EA(丙烯酸乙酯)和MMA(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共聚单体、SDS(十二烷基硫酸钠)/OP-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阴/非离子型复合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一种缓释型药物包衣用EA-MMA二元共聚物,并对其聚合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m(SDS)∶m(OP-10)=1∶2.0、w(总乳化剂)=2.0%(相对于体系总质量而言)、w(引发剂)=0.60%(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反应温度为80℃和反应时间为4 h时,制成的EA-MMA二元共聚物乳液稳定性较好、外观较佳、单体转化率(93.22%)和乳液固含量(29.85%)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醇酸交联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甲酯(MA)和丙烯腈(AN)为主要原料,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铵(APS)和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型引发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酯乳液;然后以多元醇A作为丙烯酸酯乳液的交联改性剂,制备了醇酸交联型丙烯酸酯乳液,实现了热交联体系无甲醛化。结果表明:当聚合温度为70℃、w(引发剂)=2.4%、m(BA)∶m(MA)∶m(AN)=33∶11∶6、w(复合乳化剂)=5%且m(OP-10)∶m(SDS)=1∶1.5时,丙烯酸酯乳液的综合性能较好;当n(丙烯酸)∶n(多元醇A)=30∶1、w(丙烯酸)=1.0%时,交联改性乳液的固含量为51.40%、单体转化率为98.3%;交联改性乳液的胶膜吸水率(10.08%)比未改性乳液降低了82.4%,但两者的热稳定性均较高且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4.
水性上光油用苯丙共聚乳液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和马来酸酐(MAH)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采用半连续加料的乳液聚合法合成出一种水性上光油用苯丙共聚乳液。考察了玻璃化转变温度(Tg)、引发剂和乳化剂含量等对该乳液单体转化率、平均粒径、黏度和表干时间等影响,并对该乳液的热稳定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w(引发剂)=0.6%、w(复合乳化剂)=1.2%和m(MAH)∶m(BA)∶m(St)=4.6∶36.3∶50.5时,该乳液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完全满足水性上光油的使用要求,并且可在高温环境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以过硫酸钾(KPS)和亚硫酸氢钠(NaHSO3)为自由基聚合体系的氧化-还原型引发剂,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为阴/非离子型复合乳化剂,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MAA)共聚物乳液。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及用量对该乳液性能及聚合过程等影响,探讨并提出了酸性条件下丙烯酸酯乳液体系的新型引发机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当m(KPS):m(NaHSO3)=1.00:0.45、w(KPS+NaHSO3)=0.6%时,乳液的单体转化率(98%)和黏度(5.900 Pa.s)相对最高,反应时间(2.0 h)相对较短且初始聚合温度(60℃)相对最低,此时乳液质量最稳定。  相似文献   

16.
淀粉接枝丙烯酸异辛酯-醋酸乙烯共聚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平  谢晖  黄莉 《化学与粘合》2008,30(2):27-29
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重点考察了淀粉与醋酸乙烯/丙烯酸异辛酯的接枝共聚反应中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对接枝率、接枝效率以及接枝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产物。结果表明,接枝率最高可达248.9%,接枝效率可达72.1%,单体转化率可达94.3%。  相似文献   

17.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交联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40)为复合乳化剂,采用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自交联型丙烯酸酯涂料印花黏合剂。研究结果表明:当m(MMA)∶m(BA)=0.38∶1、w(NMA)=3%、w(AA)=2.5%~3.0%、w(复合乳化剂)=3.0%且m(SDS)∶m(NP-40)=1∶(1.5~2.0)、w(APS)=0.8%、75~80℃聚合3 h和85℃保温1 h时,相应乳液的综合性能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酸盐用于反相乳液中淀粉接枝反应乳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亚峰  杨锦宗  刘兆丽  马希晨 《精细化工》2003,20(6):326-328,336
研究了以淀粉为基材、以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聚合单体、以脂肪酸盐及其复配物为乳化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技术合成接枝共聚物的方法。讨论了脂肪酸盐的金属离子种类、碳链长度、乳液形成方法、乳化剂组成、乳化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产品特性黏数及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单一的脂肪酸盐以一定比例进行复配得到的混合物的乳化效果较好,当m(油酸)∶m(油酸钠)=60∶40的复配物为乳化剂,w(乳化剂)=6%,V(油)∶V(水)=1 2∶1,n(AM)∶n(DMDAAC)=3∶1,c〔(NH4)2S2O8〕=3 5×10-4mol/L,t=6h,θ=45℃时,单体转化率达99 7%,接枝率达97 6%,接枝效率为97 9%,特性黏数为1120mL/g。  相似文献   

19.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及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单体,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LS)、OP-10和正辛醇的复合物为乳化剂,当m(BA)∶m(MMA)∶m(AA)∶m(HEA)=50∶50∶3∶10、w(乳化剂)=13%、反应温度为80℃及反应时间为3h时,合成了可用于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粘合涂层的水乳型聚丙烯酸酯微乳液,单体转化率为99 8%,乳胶粒径为30nm,乳液膜的玻璃化温度为-28℃,应用工艺简单,涂层粘附性好、柔软、耐磨。  相似文献   

20.
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有机硅(KH-560)为共聚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硅丙微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法优选出制备硅丙微乳液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聚合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 h、m(BA)∶m(MMA)=4∶3、w(KH-560)=8%、复合乳化剂中m(OP-10)∶m(SDS)=1∶2且w(复合乳化剂)=3%时,单体转化率超过70%,硅丙微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介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