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丰 《网友世界》2014,(16):226-226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接触更为频繁的是学校体育环境,校园体育环境成为了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加强学校体育环境建设对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体魄、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今后的素质发展具有奠基功能,并产生显著的终身效益。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课堂是学校培养全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高校公共体育课是指室内体育课堂与室外体育课堂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健康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如今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就当前发展现状来看,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无法跟随时代前进脚步,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体育教学改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针对学习学习兴趣不足等情况,高校相关部门及教师应该积极探寻应对措施,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程度。本文就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主渠道。要围绕体育的作用、地位和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渗透于思想教育,使学生不断深化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是信息交流的过程,老师通过具体的语言表达(口令、讲解等)和非语言表达(表情、动作等)将众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接受这些信息就会相应地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郑惠华 《网络科技时代》2008,(20):25-25,103
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农村高中学生中出现只重视高考科目而忽视非高考科目的弊端,这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建立和形成极为不利。而中学教育关系到我国21世纪科技进步、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等诸多方面。本文在体育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谎言”教学手段进行尝试,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5.
杜昕 《网友世界》2014,(17):253-253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要求高中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向学生传授体育的价值观念、知识与技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习对象、机会及锻炼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不间断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本文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当前高中生体育意识现状,浅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小学阶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而要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就必须创新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7.
许玲丽 《网友世界》2014,(18):170-171
体育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极为重要的一项,然而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各职业院校过多地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体育教育,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教学活动,身体素质极大地降低。现如今,我国大力提倡终身体育思想,在这一前提之下,各职业院校不仅要加大体育教育的力度,适当增加体育公开课的课时与课次,更要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体育教育,增强体质,并且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实现我国全民健身、整体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8.
梅湘屏 《网友世界》2014,(14):232-232
对照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当前高校体育在课程设置、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体育教学改革应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教材体系改革和创新,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健全学生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高专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们对于体育活动的趣味偏好和学习的需求入手,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用终身学习的健康思想和观念影响大家,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建设中来,让学生的主人翁得到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0.
刘景龙 《网友世界》2014,(12):144-144
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学习体育方面的技能,重要的是强身健体,养成终生喜欢体育锻炼的习惯,本文结合当前国民身体素质与体育锻炼的现状,探索在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的养成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以增进体质,更好的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延安大学体育专业女生进行调查,对该专业女生在生理期的症状、女生经期体育课的态度及运动参与状况进行分析, 为体育专业女生在生理期参加体育锻炼及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魏琼 《网友世界》2014,(5):207-207,210
《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自主学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有具体目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空间、选择度相对较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但同俗称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有本质的不同,它不是一味的"放任"。所以本文着重新探讨自主学习和"放羊式"体育教学的内涵,论述其教学方式、方法、特点和作用,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并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必将打破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的思想束缚,学校体育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向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还应开发学生的智力,完善人格,培养兴趣甚至创造力.让学生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法。笔者认为,在校园里广泛开展篮球运动。培养学生篮球兴趣,提高篮球技术水平,对达成学校体育目标,发展学生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背景下,势必会进一步地推广体育教学的发展,而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成为体育教学优化改革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在此,针对多媒体技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一方面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体育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体育教学高效、高质化;另一方面也使得体育教学更为全面化、有效地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更为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体会体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与培养理念,立足实际情况,进行更高层面的知识讲解。同时,教师应立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意识与学习观念。本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分析了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策略,希望能构建高水平的体育课堂,提高学生对体育这门学科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以问卷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对长安大学女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与动机进行调查分析。初步了解制约高职女生体育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原因,并对培养女生体育兴趣的途径进行探讨。进而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以期为改善高职女生的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与兴趣培养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话题,深入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阐述了高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高校体育中贯彻终身体育的措施,以供教育教学工作者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闫开  李英 《网友世界》2014,(7):194-194
体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打破旧的体育教育模式;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材施教;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全面地发展。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改革不流于形式。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出发,建立新评价体系,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为体育工作做好保障工作,营造一个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9.
刘翀 《网友世界》2014,(18):198-198
跆拳道运动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青睐,已经逐步成为广大学生喜爱的运动方式。研究跆拳道课程在高校开展的现状,有利于充分弘扬跆拳道运动特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锻炼兴趣,逐步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20.
基于体育课堂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更科学更先进更高效的方法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以信息技术媒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信息媒介学习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科学健身的意识。因此,本文作者将小学体育教材(蹲踞式起跑)与武汉教育云平台等信息媒介整合开展教学实践,以期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