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介聪 《江西建材》2014,(1):86-86,89
运用ANFIS(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以及大量实际生产原始数据,构建合理的模糊推理预测模型。同时结合国内先进的流动电流混凝技术,在厦门杏林水厂进行混凝剂投加量最佳方式的尝试。本文将阐述如何利用ANFIS构建混凝剂投加预测模型,同时,给出杏林水厂在水处理投加控制的模式,并阐述其功能特点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凝投药系统预测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目前水厂实际运行过程中混凝剂投量的确定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引入神经网络预测理论建立了混凝剂投量的预测模型,并以某水厂的实际运行数据对该模型的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网络预测模型具有很强的自学习性、自适应性和容错性,通过网络的在线自学习,可使预测结果的准确度明显提高。利用该模型可实现混凝剂投量的在线预测控制,为实现混凝剂的最优投加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水厂出厂水水质,同时控制混凝剂的投加量,将浊度控制在1NTU以下,达到优质、节能的目的,水质监测中心展开混凝搅拌试验确定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以指导制水厂生产实践,从而有效地保障供水水质质量。  相似文献   

4.
混凝是净水工艺中重要的水处理单元,准确投加所需要的混凝剂量是获得较好混凝效果及影响水厂运行管理费用的关键。本文针对我国湖库型水源特点,以云南省某县水厂混凝剂投加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水厂在2008年6月至2011#-6月三年内的流量、进出水浊度和混凝剂投加量等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与进水流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进水浊度为非线性相关关系,并建立了非线性自动投药系统数学模型:M=K(7×10-T3--2.6×10-3T2+0.3255T+5.2221),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2=0.9816。把该模型用于水厂混凝剂自动投加控制系统,并与经验控制法对比,结果表明:数学模型法自动投药控制系统可提高水处理效果,并明显节约投药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适合于湖库型水源水厂混凝剂的自动投加控制。同时,本文对数学模型法自动投药控制系统在湖库型水源水厂的推广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沙口水厂混凝剂优化投加的研究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沙口水厂往年不同季节的源水浊度,以及源水浊度与混凝剂投加量的关系,建立了源水浊度与混凝剂投加量的数学关系式,并利用该关系式在软件上计算混凝剂的投加量,得到混凝剂投加量的参考范围;根据源水浊度与混凝剂投加量的关系式编写混凝荆投加计量泵的冲程控制程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源水浊度发生变化时的准确投加问题,实现了混凝剂的优化投加.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河水厂现有混凝工艺的不足,在混凝剂的投加种类、投加方式及投加量的准确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改造方案。改造后的加药系统采用FeCl3与聚合氯化铝(PAC)两种药剂复配投加,降低了药耗;同时增加了自动化控制系统,使药剂的配制和投加更准确。  相似文献   

7.
混凝剂最优投加量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给水净化工艺中混凝剂投加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凝剂最优投加量的理论,建立起七个基本假设。这样就可以用数理统计方法,从理论上推导出混凝剂最优投加量的前馈与后馈数学模型公式,即混凝剂最优投加量数学模型。并根据哈尔滨市供水三厂二年多生产中混凝剂投加量的数据,计算出该水厂前馈与后馈的实用数学模式,并把该实用模式用于13万m~3/d供水系统微机控制中。  相似文献   

8.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助凝剂投加量、助凝剂投加时间、pH以及温度等影响因素对南水北调水中残余铝控制的影响,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混凝过滤出水残余铝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厂运行时要同时兼顾余浊和残余铝,混凝剂最佳投药量为3.0 mg/L;助凝剂活化硅酸投加量为1.2 mg/L,最佳投加时间为快搅1 min,慢搅4 min,在上述条件下残余铝浓度和浊度较低。温度和p H是影响混凝过程中残余铝控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水厂频繁出现的滤池过滤周期缩短、反冲洗效果变差、正常生产运行受到严重影响等问题,从水源、堵塞物成分以及水厂工艺运行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初步探明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水厂工艺进行了调整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投加高岭土增加原水浊度以改善滤池运行效果的试验,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今后水厂的运行以及此类问题的应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气浮除藻的工艺设计及运行经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针对济南市南效水厂原水中藻类含量明显增多的情况进行了工艺改造,并根据运行经验提出了以固定回流量、调节混凝剂投加量来保证藻类去除率的简便方法以及通过观察浮渣形成时间、颜色或测定浊度来确定混凝剂投加量。  相似文献   

11.
臭氧投加方式对溴酸盐生成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为研究饮用水臭氧氧化过程中臭氧投加方式对溴酸盐生成量的影响,采用水库水添加溴离子的配水进行烧杯试验,比较瞬时单点投加、多点投加和连续投加臭氧时的溴酸盐生成量。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相同和接触时间一致的条件下,采用连续投加或多点投加时生成的溴酸盐量大大低于瞬时单点投加时生成的溴酸盐量。最后探讨了相关的机理,提出了溴酸盐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空调冷却水系统模糊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却水系统是个强耦合、参数时变的非线性系统,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比较困难。本文介绍一种采用模糊控制技术调节冷却水量的方法,经仿真验证,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形理论的混凝控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依据分形理论,针对混凝过程中原水水质、水量的变化,考察了絮凝体分形维数与混凝剂投量和沉后水浊度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证实,分形维数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絮凝程度及混凝处理效果,从而为建立以分形维数作为主控特征参数的混凝投药系统提供了依据,并通过大量的基础试验为分形维数模型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主要依靠稳压系统来保证管网中最不利点的流量和水压,稳压系统的性能决定了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模糊控制器有良好的鲁棒性且反应速度快,而PI调节器能够消除稳态误差,实现无差调节.针对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大滞后及非线性等对消防管网工作性能的不利影响,构建了一种模糊-PI双模控制模型,以提高消防给水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污水处理系统过程控制中,对水质变化规律进行预测是控制系统可靠、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介绍了基于模糊逻揖和神经网络的补偿神经网络(CFNN)及其学习算法,利用CFNN学习速度快、学习过程稳定、全局动态优化运算等特点,建立污水处理厂CFNN的水质预测模型。实例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初始值的选择不敏感,具有很好的收敛性和预测精度,适合实际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盛艳蕊  高飞  胡小华 《城市勘测》2008,(1):125-126,129
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建立了宗地地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某住宅用地宗地为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宗地地价进行了科学的评估,为城市宗地评估的科学化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7.
生物电极脱氮工艺的在线模糊控制研究(一)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硝酸态氮污染水脱氮处理的新方法--生物电极法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该工艺的过程控制方法和在线模糊控制系统。介绍了生物电极法在线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输入输出变量的确定和控制变量变化量的换算与计算方法,给出了其模糊控制系统流程图,为解决具有非线性,时变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的复杂系统控制问题开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在水处理过程中,应用控制器控制加氯的一种自动控制系统,并详述了其系统构成、控制原理、参数整定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基于模糊控制模式的功耗模型。以汉口火车站集中空调系统为例,对比分析了工频运行工况和模糊控制工况下制冷主机功耗、冷却水泵功耗和冷水泵功耗的测试值及理论值,验证了功耗模型的准确性。针对汉口火车站,计算3种控制模式下暖通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并进行了对比,模糊控制方式下的能耗可明显降低。计算了不同气候分区3种控制模式下的空调系统年运行能耗,结果表明,模糊控制模式下的空调系统节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Water research》1996,30(8):1924-1929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an optical monitor in the automatic control of coagulation was assessed in this study. Prior to simulation testing, a series of batch test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state of dosing corresponding to the monitor's outpu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loc density decreased as floc size increased under the same coagulant dosage. Moreover, ratio output of the monitor could provide an index for evaluating the change trend of floc size in flocculation and for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of floc settling.An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connected to a laboratory-scale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A computer in th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received all the ratio values with respect to the progressive dosing. After determining the dosage, the system terminated the function of control. This control system started performing a new test for determining another optimum dosage when the fluctuation of inflow turbidity was more than a designated value. Simulation tes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DA monitor with a designed control system could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the on-line control of coagulation dosing. The recommended control parameters for the control system was also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