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以德治国”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伦理学说,对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它与传统德治有着不同的内涵,实施“以德治国”必须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若干辩证关系,搞清楚这些关系对于更好地贯彻以德治国战略方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努力抓好道德规范建设,并强化道德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伦理学说,对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它与传统德治有着不同的内涵,实施"以德治国"必须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德法并治的治国思想,是有其科学合理性的。德法并治的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积淀的“共时性”精神理念,符合民族文化秉性,切实针对中国现实状况,在深入揭示道德与法律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对于建设一个民主、富强和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文章在分析、论证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基础上,阐述了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是当前中国现实的需要,并对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途径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法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民主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民主法制化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改革党和国家制度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是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面向新世纪的治国方略。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德法合治”的理论基础,指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相成,相得益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阐述了“德治”和“法治”的辨证关系,论述了“德法合治”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江泽民的"以德治国"思想。认为江泽民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反映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在治国方略上的又一次理论创新。阐述了"以德治国"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及实行"以德治国"的要求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以德治国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是形成和完善道德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是当今中国治党治政的客观要求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了以德治国的客观必然性 ,对加强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作了论述 ,认为加强法治和德治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针对部分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并对传统道德教育观念和社会道德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2.
本认为,要弄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这两种手段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这两种手段所表现的地位,首先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个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这是指国家形态(国家权力的动作形态)问题,对此,我们党代表人民的意志,选择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种国家形态含有十项内容;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这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或方式,它们都不具有国家形态的属性,相反,在一个国家形态(人治国家或法治国家)中这两种手段可以兼用,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我们党又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据上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法律是道德的制度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基于这种同一性,在治理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可以互补。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相比却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3.
<正>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治国方略,这对于保证我国的长治久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德治国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的法治思想既要继承古代法治思想的优秀成果,又要结合中国国情,最终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传统的法治思想内容庞杂,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而且古代的"法治"和今天我们提倡的"法治"社会建设完全不同。封建社会毕竟是皇帝说了算,因此古代的"法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人治"。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个区别。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刻不容缓。为了更好地吸收传统法治思想的精华,理性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矛盾冲突,才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党的三个领导集体核心在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上,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在理论上他们的民主治国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延续,在实践上分别作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和时代特征的演进,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推行德治为厉行法治提供价值评判、功能补充和精神动力;厉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方向保证、制度依托和秩序保障。正确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必须克服和避免"德法不容"和"扬德抑法"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 ,法制建设也日益走向规范化。在这一阶段里 ,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表现出自觉性、经济性、差异性和不成熟性等诸多特点 ,而这些特点的形成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法制建设尚未完善、地区发展不平衡、公民素质参差不齐等无疑是重要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 ,健全和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治国方略的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德治国”方略的阶级本质和基本要求,实施“德治”的特有方式和我党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规律等决定了在推行“以德治国”的过程中必先“以德治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中国,“以德治国“具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新功能.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关键在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重点在于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治国方略;道德和法律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分工,在功能作用和调节范围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不排斥德治;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做到德法相济,标本兼治,以德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