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大连文化街一带历史建筑的历史资料分析与现状调查,深入了解了文化街老建筑的分布、形制、使用现状和保护状况。对其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梳理,阐述大连文化街老建筑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并总结性地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与措施,为此项目进一步保护、修复与适应性再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鸡公山属大别山系.位于河南省南部,毗邻湖北。1898年美国传教势力进入信阳后在这里设堂传教.不久开始兴修别墅.一举成为闻名遐迩的避暑胜地。1903~1949年间.鸡公山共有美、英、法、德、俄、日、比及我国等23个国家的别墅洋房500余栋。近半个世纪的建筑活动.冲破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格调,给鸡公山留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文化痕迹。当时西方流行的各种建筑思潮和风格在这些建筑上都有直接反映.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渗透、掺杂。我们把这个时期的建筑称为“鸡公山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3.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是一部从建筑美学视角对近代岭南建筑文化进行剖析的理论佳作,作者充分吸收和借鉴了现有建筑美学的理论成果,在生存价值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由此构建了系统的建筑美学体系。在对近代岭南建筑、尤其是侨乡建筑的文化与美学研究中,作者结合其美学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的概念,这一概念对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具有广泛的理论适用性。全书逻辑严密,视野宽广,为岭南建筑学派在人文领域的深层次拓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张帆 《华中建筑》2009,27(1):53-57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与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仔细考察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他在此时期的探索仍对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该文拟从梁思成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对梁思成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对其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霍光 《建筑师》2007,(2):73-75
文章认为“华侨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个相对独立、极富特色的类型。文章扼要地介绍了“华侨建筑”的类型、美学特征和思想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研究“华侨建筑”对丰富中国近代建筑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近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建筑技术,但山西仍然以使用土、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为主,在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山西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8.
刘源 《建筑师》2013,(2):101-105
本文讨论了为什么研究近代建筑传媒、近代建筑传媒的概念以及如何研究近代建筑传媒这三个问题。近代建筑传媒在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一直比较欠缺。研究近代建筑传媒首先需要对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分析近代建筑传媒的类型和特征,解读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研究传媒的制造者和接收者,探讨近代建筑传媒与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潮汕侨乡是广东侨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投资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潮汕侨乡的建筑发展。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和精雕细刻的炫富心理,是近代潮汕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针对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近代建筑,根据检测鉴定结果,结合加固技术研究新成果,提出相应的加固修复方案,并介绍该建筑加固修复的施工技术。实践证明加固效果良好,满足建筑保护和结构承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陈慧 《城市建筑》2014,(15):279-279
现代建筑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信息化社会人们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节能性、舒适性和灵活性等要求。本文将结合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具体的智能化技术实例对建筑智能化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建筑、艺术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佑国 《新建筑》2009,(3):115-117
从词源学的角度讨论了建筑(architecture)、艺术(art)和技术(technology)的原意及其历史演变。艺术一词的原意是:人工之物、技艺与技巧,技术的原意是:系统化了的art和机械的或工业的arts。那种把技术和艺术对立起来,重艺术、轻技术,重建筑形式、轻建筑技术的倾向,实在是对艺术和技术的误读。技术包含科学和艺术两个层面。建筑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是按照科学的和艺术的原理与规则把物质的材料建造成房子(building)。所以建筑才解释为建造房屋的科学与艺术。在建筑、艺术和科学三者之间,技术是科学与艺术在建筑上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让哥特式建筑融合于现代建筑,需从美学、结构、构造等方面多方位考虑,保留各自的优良特点,避开相互冲突的部分,统一共性,保留个性,才能创造出现代的中国哥特式建筑。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文物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以"非文物"形态存在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也逐渐纳入到法定保护的范畴。作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占据重要一席之地的重庆,拥有数量繁多、风格各异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建筑,成为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国内已有的研究理念和成果入手,吸收其可供借鉴之处,针对重庆市在这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初步构思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式设计风格已在建筑,环境和室内设计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其概念和发展的诠释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认为现代中式别墅建筑与环境设计主要经历了商品房发展雏形期、竞争rJ热化期和理性回归期3个阶段,有形式仿古式和简化传统式2种主要设计手法,其设计要点主要集中在景观元素运用、建筑单体设计,材料应用、色彩选用和文化元素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期是探索其发展规律、评估其经验教训的必要基础,能够促进对学科、行业发展的历史理解与批判性反思。现有相关分期多参考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等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有待更为严谨的学术论证。通过史料解读、个案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将“现代化”作为基本的价值判断主线,以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在政策背景、学科教育、行业实践3方面互动交织的历史进程为根本依据,研究其关键历史节点、确立分期标志,重新认识了1949、1953、1958年等国家发展重大历史节点的风景园林内涵与意义,论证并确立了1984、1992、2011年等对于风景园林事业而言具有传承与转折意义的重要历史节点,同时总结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历史分期的启示、反思与前瞻。  相似文献   

18.
卢庆旼 《新建筑》2014,(4):86-90
对中国和韩国近代建筑史分期方案按三个层次展开比较研究。首先,分析中国与韩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的时限问题;其次,分析中韩两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过程,以及中韩两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方法的共同视角;最后,总结上述研究并指出,中韩近代化过程还有一点很相似,即国家间的海路、铁路等交通手段的开发引起了资本主义市场领域的扩展,构成了新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19.
崔富得 《华中建筑》2005,23(5):32-34
近代中国建筑失败之后,中国建筑才摆脱了其错误的传统建筑意识。但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更大的错误。中国现代建筑随波逐流,不确立它的主体性,而进入世界建筑混浊的气流中,那不是走向新的传统之路,而是错误之路。该文批判地探讨了关于近代以后中国建筑的一些现象,作为提示中国建筑未来方向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段良骥 《华中建筑》2007,25(1):131-133
在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过渡的当今之世,时代建筑正由经典现代建筑走向生态化、智能化和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新现代建筑.我们应关注新现代建筑的中国效应,积极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世界竞争力的中国式新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