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静  叶劲  谢海英 《供水技术》2011,5(5):12-1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自由氯、氯胺和二氧化氯在不同剂量下对水中粪肠球菌的灭活效果.结果表明,自由氯、氯胺和二氧化氯对水中粪肠球菌具有较好的灭活效果,当消毒剂投加量为1 ~4 mg/L,接触时间为30 min时,粪肠球菌的灭活率基本在99%以上;自由氯的消毒反应速率最快,其次是二氧化氯,氯胺的反应速率最慢.  相似文献   

2.
罗玉  杨健 《矿产勘查》2011,(9):16-18
目的体外比较成品和新鲜配制的次氯酸钠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效果。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药敏实验,将50片无菌纸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观察新鲜配制的1%次氯酸钠溶液(A组,n=10)、新鲜配制的3%次氯酸钠溶液(B组,n=10)、成品的1%次氯酸钠溶液(C组,n=10)、成品的3%次氯酸钠溶液(D组,n=10)和生理盐水(E组,n=10)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效果,并测量其抑菌圈直径的大小(mm)。结果除E组外,A、B、C、D组均有抑菌圈形成;A组与C组、B组与D组抑菌圈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抑菌圈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组与A、B、C、D组抑菌圈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成品次氯酸钠溶液和新鲜配制的次氯酸钠溶液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效果相同,3%次氯酸钠溶液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效果优于1%次氯酸钠溶液。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氯消毒效果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实验,考察了二氧化氯、液氯和氯胺三种常用消毒剂对肠道菌的灭活效果,以及pH、温度、培养基稀释倍数等因素对二氧化氯消毒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二氧化氯消毒剂具有高效性和广谱性;pH值在6.0~9.0内变化,二氧化氯的消毒效果几乎不受影响;温度的升高会加强二氧化氯的灭菌效果;随着培养基稀释倍数的增加,粪肠球菌对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4):11-12
目的:研究齐墩果酸联合二甲亚砜对单一生物膜中粪肠球菌的抑菌效果。方法:(1)采用微量棋盘液体稀释法测定齐墩果酸与二甲亚砜联合抑菌浓度分数指数(FICI)。(2)建立24 h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随机分为三组:1 mg/mL齐墩果酸+50%二甲亚砜(A组)、2%氯己定(B组)、去离子水(C组)。各组药物分别作用30 min后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染色情况及死、活菌数量变化。结果:(1)二甲亚砜和齐墩果酸对粪肠球菌的MIC分别20%和100μg/mL。联合时FICI=0.5125。(2)A组、B组生物膜中以死菌为主,仅见散在零星分布活菌,C组生物膜中以活菌为主,仅存在极少量死菌。结论:齐墩果酸与二甲亚砜联合,对体外粪肠球菌的抗菌作用表现为相加作用,1 mg/mL齐墩果酸联合50%二甲亚砜可有效抑制生物膜中粪肠球菌生长。  相似文献   

5.
王敏  顾军农  樊康平 《城镇供水》2009,(6):66-67,72
由于氯消毒会产生“三致”作用的消毒副产物,欧美国家在水厂和其他行业中已开始广泛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二氧化氯正逐步成为氯消毒的替代物。本文对二氧化氯的性质及微生物的灭活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张璐  华伟  陈卫  林涛 《城镇供水》2015,(1):36-40,52
本文以剑水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氯和氯胺对桡足类浮游动物的灭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氯和氯胺对桡足类浮游动物的灭活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有效氯投加量和接触时间的增加剑水蚤灭活率逐渐提高。p H值对氯的除蚤效率影响较氯胺大,氯和氯胺对剑水蚤的灭活率随着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有机物对氯的除蚤效果影响较为严重。通过分别对氯和氯胺灭活前后电镜扫描发现剑水蚤体表发生明显的皱缩现象。三维荧光光谱扫描发现由于氯和氯胺的作用,剑水蚤体内会有少量蛋白质物质的外泄,体内物质外泄是造成浮游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1)
试验旨在开发出一套稳定成熟的屎肠球菌制备工艺,以活菌收率为指标,进行离心、喷雾干燥和包衣工艺的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屎肠球菌的最佳离心工艺为离心转速5 000 r·min-1,离心时间10 min;最佳干燥载体为糊精;喷雾干燥的工艺为进风130℃,出风70℃;包衣的包材选择为1%海藻糖。试验通过离心工艺、喷雾干燥工艺和包衣工艺的优化,开发出一套稳定的屎肠球菌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8.
紫外线和氯组合方式对大肠杆菌灭活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比较了紫外线和氯不同的组合方式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结果表明,紫外线和氯联合顺序消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毒效果,但不同的组合方式以及两者不同的剂量对灭活效果都有影响.紫外线和氯先后作用的消毒效果优于紫外线和氯同时消毒.先氯后紫外线消毒时,加较高浓度的氯且短时间接触即可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先紫外线后氯消毒时,氯剂量越大则灭活率越高,若氯浓度相同而接触时间不同,则灭活效果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1)
试验评估了在日粮中添加微囊粪肠杆菌CG1.0007对AA肉仔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将150只1日龄的肉仔鸡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3个试验组饲喂混有不同浓度的微囊粪肠杆菌CG1.0007的日粮、1组饲喂混有抗生素的日粮。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GGE)和荧光定量PCR法对粪样进行分析,研究肠道菌群的变化。在42日龄时,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高或低浓度的微胶囊增加了肉仔鸡的日增重(分别为9.90和9.50%),并且料肉比显著低于与对照组(分别为4.40和4.00%)。微胶囊处理组在抗氧化方面(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微胶囊处理组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显著增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处理组的细菌分布、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均与微胶囊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微囊粪肠杆菌CG1.0007能够提高肉仔鸡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剑水蚤浮游生物的成因及对人体的危害。结合生产实际,根据这些年的水厂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种控制及去除方法,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二氧化氯(ClO2)对水体中一些主要病毒的消毒效果.考察了不同试验条件,如消毒剂投量.不同接触时间和pH值等条件下二氧化氯对病毒的杀灭失活效果,与液氯(Cl2)比较,二氧化氯对病毒的失活效果大大优于液氯;二氧化氯能在广泛的pH范围内有效地杀灭病毒.  相似文献   

12.
以天津市某自来水厂的滤后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对其进行消毒处理。运用化学分析和生物学试验的方法,考察了经不同投量的组合消毒后消毒剂残余量的变化,以及联合工艺的消毒效果和持续消毒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投量组合的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后,出水中的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氯胺投量对总余氯和二氧化氯残余量的影响显著,而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对其残余量的影响不大。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在低投量组合下就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且持续消毒能力强。  相似文献   

13.
扈庆  李显芳 《山西建筑》2012,38(7):118-120
对生活饮用水中常用的几种消毒方法进行了介绍,讨论了液氯、二氧化氯、氯胺和紫外线消毒工艺的原理、优点、缺点及影响因素,以指导相关人员合理选择消毒工艺,保障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4.
顺序氯化消毒控制卫生学指标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了一种短时游离氯消毒后加氨转化为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该工艺可充分利用游离氯灭活微生物迅速彻底、氯胺生成消毒副产物少的优势,安全经济地实现对微生物指标的双重控制。在天津市某水厂的中试表明,该消毒工艺对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的控制效果略好于单纯游离氯消毒,说明游离氯和氯胺可能因为攻击位点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埃希氏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作为研究对象,在纯培养条件下考察了自由氯、氯胺和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以及细菌初始浓度对需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灭活率达到99.9%时,两种细菌的需氯量均随初始菌浓度和消毒剂投加量的提高而增大,粪肠球菌的需氯量大于埃希氏大肠杆菌;投加自由氯时两种细菌的需氯量差别最大,其次是二氧化氯,氯胺的差别最小.  相似文献   

16.
自由氯、氯胺和顺序氯化对饮用水消毒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自由氯、氯胺和顺序氯化三种消毒方式对大肠埃希氏菌和粪肠球菌的灭活效果.结果表明,自由氯浓度越高,对细菌的灭活速率和最终灭活率越大;氯胺浓度越高,对细菌的灭活速率和最终灭活率越大;顺序氯化消毒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自由氯或氯胺时的消毒效果.同时,还探讨了pH和温度对三种消毒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Kinetics of adenovirus type 2 inactivation with free chlori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effects of pH, temperature, and other relevant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on the kinetics of adenovirus serotype 2 inactivation with free chlorine. Over a pH range of 6.5-10, a temperature range of 1-30 °C, and in a variety of water types, free chlorine was highly effective against adenovirus type 2. Its disinfection efficac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H and decreasing temperature, yet was unaffected by hardness and buffering species. Under the most challenging condition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pH 10, 1 °C), a four-log reduction of adenovirus viability would be achieved at a CT value of 2.6 mg Cl2 min/L. The inactivation kinetics wa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phases of inactivation under most conditions. The first phase resulted from a reaction involving primarily the hypochlorous acid species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inactivation of viruses to a limit that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pH and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fter reaching this limit, adenovirus exhibited two subsequent phases of inactivation at lesser rates that were not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or pH. As with the first phase of kinetics, a limit of inactivation was approached in the second phase tha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H, and after which the kinetics was characterized by a third and final phase. An inactivation model consistent with these observations was found to provide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for the free chlorine inactivation of adenovirus serotype 2 as well as that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other adenovirus seroty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