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使用LK98BⅡ型微机电化学分析仪,方波溶出伏安法,于pH2的盐酸介质中,-0.43V峰电位处产生一个灵敏峰,从而检测出葡萄酒中的铅,以工作曲线法定量,检出限为0.002μg。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葡萄酒中铅痕量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2.
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方波溶出伏安法的电化学传感器测定食品(茶)中痕量铅的快速测定新技术。优化了电极预镀汞膜的条件,最佳底液浓度及pH;最佳仪器条件参数等。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溶出峰电流与铅浓度在0~6.7×102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Ip(μA)=-0.522-3.5642C(μg/L),相关系数为0.997,检出限为3.76μg/L。得出茶样中含铅的浓度为1.15mg/kg,且回收率达到89.9%~102.3%。由此可知,用研究出来的方波溶出伏安法电化学传感器测定茶叶中的痕量铅,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灵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方波溶出伏安法的电化学传感器测定食品(茶)中痕量铅的快速测定新技术。优化了电极预镀汞膜的条件,最佳底液浓度及pH;最佳仪器条件参数等。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溶出峰电流与铅浓度在0~6.7×102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Ip(μA)=-0.522-3.5642C(μg/L),相关系数为0.997,检出限为3.76μg/L。得出茶样中含铅的浓度为1.15mg/kg,且回收率达到89.9%~102.3%。由此可知,用研究出来的方波溶出伏安法电化学传感器测定茶叶中的痕量铅,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灵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阳极溶出方波伏安法同时测定食醋中的铜、铅和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在HAC-NaAC底液中阳极溶出方波伏安法同时测定铜、铅和镉三种金属元素的最佳条件,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线性范围宽。建立的方法用于实际样品食醋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方波溶出伏安法同时测定食盐中的痕量铅、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的盐酸介质中,应用方波溶出伏安法,在电位-0.508V、-0.712V附近分别产生铅和镉的灵敏溶出峰,方法线性良好,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的优点,以连续标准加入法定量分析,可适用于食盐中痕量铅、镉的连续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种测定染发剂中铅含量的分析方法——线性扫描吸附溶出伏安法。经典极谱分析方法灵敏度仅为10~(-5)M,对于测定含量低的物质难以胜任。为了提高方法的灵敏度,我们采用了吸附预富集,然后再进行线性扫描溶出的方法。根据所得电流——电位曲线,测定被测物质的含量。该方法对最佳富集时间、富集电位及扫描速度进行了选择。我们用此法对市售的几种染发剂中的铅进行了测试,试样回收率最大为105%。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阳极溶出伏安法在啤酒成分中痕量铜铅离子的分析方法,用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以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为底液,对铜铅离子进行了本方法的条件试验,选择了理想的电解电位、电积时间、扫描速率等条件。酒样用标准加入法,所测铜铅的实验数据有较好的重现性,铜铅测定范围可达10—360 ppb,回收率在90—110%之内,变异系数<±10%。  相似文献   

8.
溶出伏安法测定姜中姜辣素含量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科学》2003,24(2):110-112
  相似文献   

9.
<正> 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酱油中含量虽微,但人们食用酱油却是长期的,因此铅的累积量不可忽视。酱油中铅含量的国家卫生指标为小于1ppm。目前国内酱油生产的质量检验还没有铅的部颁分析方法。 铅的阳极溶出伏安法国内虽有很多报道,但用于酱油中的测定仅有一篇。本文拟用国产AD-2型极谱仪以银基汞膜电极为工作电极的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酱油中的痕量铅。  相似文献   

10.
吴桂珍  吕春福 《酿酒》2008,35(4):107-108
采用PS4.0微机极谱溶出仪的标准加入法测定了白酒中的微量铅,采用检测下限0.01μg/L,线性范围0.01~1000ug/L。溶出分析条件:富集电位-1.0V,富集时间100s,净化时间10s,净化电位-0V,扫描速度350mV/s。波型为一阶导数,参考峰铅-0.45V,锌、锰、铜不干扰测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白酒行业总体概况和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发  谢武 《酿酒》2009,36(2)
白酒行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地位重要而特殊。简要介绍了我国白酒行业的现状,着重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对我国白酒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温度、酸度对大曲酒产、质量的影响,揭示大曲酒夏季"掉排"的主要原因为高温、高酸环境抑制了酿酒酵母的发酵,降低了酿酒酵母的发酵力,从而影响了大曲酒的产、质量。  相似文献   

13.
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乙酸乙酯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素娟 《食品科学》2010,31(2):151-153
通过对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白酒中乙酸乙酯含量的整个测定过程进行研究,系统分析该法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并对不确定度各个分量进行评估和合成。结果显示,1mL 分度吸量管不确定度分量是影响乙酸乙酯含量测定不确定度的主要原因,当乙酸乙酯测定结果为1.556g/L 时,扩展不确定度为0.032g/L。该样品乙酸乙酯测定结果为C=(1.556 ± 0.032)g/L,k=2,P=95%。  相似文献   

14.
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残留甲醇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萍  黎燕燕  吴丽萍  黎永 《酿酒》2007,34(5):21-27
用GC-900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甲醇的含量,色谱柱为毛细管柱SE-30(50m×0.53mm×3.0u),氮气为载气,流速为20cm/s,氢气为助燃气15 cm/s.进样口温度为180℃,检测器温度为200℃,柱温为40℃(4min)-3℃/min-180℃(hold2min),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y=1.4180×106x 1947.2,相关系数是0.9995.此方法操作简便、灵敏,能快速和准确地测定白酒中甲醇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李光辉 《酿酒》2005,32(1):25-27
采用微生物学的相关技术原理和方法 ,研究白酒发酵系统中 ,酵母菌的 pH种群及生态特性。探讨白酒发酵过程中 ,发酵环境的 pH变化与白酒酵母pH种群的生态学关系 ,以及酵母菌的 pH种群变化对白酒发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UPLC-ELSD同时测定白酒中六种甜味剂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一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测定6种甜味剂的方法。针对白酒中甜味剂的检测,样品前处理简单,测定一个样品仅需4min,方法快速、准确,同时可以避免测定结果中假阳性的干扰。该检测方法的回收率达到89%~105%。除甜菊糖苷线性相关系数稍差,r〉0.9891外,其他5种甜味荆的线性相关系数均r〉0.9917;标准偏差(RsD)为4.6%。安赛蜜检出限为6mg/L,阿斯巴甜和甜蜜素检出限为7.5mg/L,纽甜、糖精检出限为6.5mg/L,甜菊糖苷检出限为10mg/L。  相似文献   

17.
电场对蒸馏水、豆腐冻结与解冻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蒸馏水和豆腐在电场作用下的冻结和解冻过程进行了研究。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实验条件下电场对蒸馏水冻结和熔化过程(冰水共溶)中蒸馏水中心温度的变化影响不明显,对豆腐冻结和解冻过程中试样中心温度的变化影响也不明显,但施加电场后豆腐在冻结过程中,其外观形状发生了变化:表面细腻、不破裂。在豆腐的底部与容器(培养皿)之间发生了翘起,其原因可能是在电场作用下,豆腐中的水分向豆腐的上表面发生了迁移。因此,有必  相似文献   

18.
以未发酵白酒糟培养基为对照组,探讨不同菌种组合以及发酵条件对固态发酵白酒糟中蛋白含量的影响,旨在提高酒糟中真蛋白的含量。选用枯草芽孢杆菌、白地霉和产朊假丝酵母对白酒糟进行单菌和复合菌发酵实验,结果显示三菌组合发酵效果最好。通过三菌单因素发酵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添加15%的麸皮和2%的尿素,先接种5%的枯草芽孢杆菌和10%的白地霉30 ℃培养24 h,然后接种5%的产朊假丝酵母30 ℃培养72 h,此时真蛋白的含量为24.85%,粗蛋白含量达32.09%,粗纤维含量降低到17.66%。  相似文献   

19.
以浙东大白鹅为原料,拉曼光谱技术为主要分析手段,研究白酒体积分数对浙东白鹅胸脯肉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白酒体积分数的增大,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增大(p0.05),表面疏水性降低(p0.05)。在白酒体积分数较低时形成的凝胶特性较好,其微观结构很均匀,随着白酒体积分数的进一步增大,凝胶网络孔径变大,蛋白凝胶保水性显著降低(p0.05)。随着白酒体积分数的增大,二硫键的三种构象之间发生了转变;对照组中酰胺Ⅰ带的主峰出现在1655 cm-1,α-螺旋的含量为40.45%;而当体积分数为2%时,1668 cm-1成为主峰(无规卷曲),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显著下降(p0.05),无规卷曲显著上升为31.58%(p0.05)。结果表明白酒能够影响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和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