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郑其聪  赵献荣 《福建建筑》2014,(5):36-38,29
中国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重大社会问题,而我国针对老年人的住宅相对匮乏。本文以老年人住宅的交流空间为出发点,以重庆十八梯片区老年人公寓课题研究为例,论述了交往空间对于老年人生活的重要性。并从公共性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和私密性空间三个层面对交往空间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老年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老年人最难耐孤独寂寞,无庸置疑,交往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老年人生括健康的重要手段.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老年人的交往活动可分三个层次:个体行为、家庭团聚及社交活动。年龄、家庭人口结构及受教育程度是影响老年人交往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归纳分析得出适宜老年人的交往空间类型共分三类:一是私密型交往空间;二是半私密型半公共型交往空间:三是公共型交往空间。并对每种交往空间的特点及设计原则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具有同时渴望独立和需要依赖的矛盾性,因而,人们对维护私密领域和渴求交往的程度是同等强烈的。反映在社区中,这种私密领域就是以“家”为结构单元的住宅区间;交往则是通过社区的公共活动场——社区中心。在住宅空间中,这种私密领域就是居室——纯粹的私密空间;而交往领域则是以厅堂、起居室、庭院等为“结构”单元的、介乎于“私密”与“公共”之间的一种“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  相似文献   

4.
该文选取机构型养老建筑内的老年人个体私密空间设计作为研究核心,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实证调查方法,从老年人对空间环境私密性的心理需求、认知控制,以及个体私密空间特征等层面展开实地调研,进而探讨并提出有效满足空间环境私密性心理需求的老年人个体私密空间营造设计要点,为我国机构型养老建筑设计与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区交往空间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四个层次逐步渗透过渡,有序组合.居住区环境设计应该基于空间的特性,从人的交往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考虑:首先,利用不同的元素构建建立层次分明、尺度合理的空间,给人以领域感与亲切感;其次,园林景观设计结合当地的文化,帮助居民确立归属感;最后,在满足居民基本的活动需求同时,引导人们在户外进行各种活动,促进邻里之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6.
离散-重聚     
《新建筑》2019,(Z1)
正项目位于广东东莞地区,设计概念为"离散-聚合",重点关注当今青年群体普遍的"上班/学习-宅家"现象,而缺少和邻里互动的过程。特色鲜明的方格立面由单一的预制结构组成,通过建筑体块层层互叠形成半围合的公共室外空间,在建筑内完成"私密-公共"两个空间的转换。这种堆叠的形式为每间公寓带来了额外的露台空间,将私密空间与户外公共空间连接,提供更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建筑细部》2005,(E03):65-66
空间设计——通过有节奏感的空间过渡,使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与开放性空间和谐地衔接和共存。  相似文献   

8.
养老建筑居室空间为老年人提供了个体私密行为的活动场所,一个理想的居室空间环境使得老年人拥有隐私、个人空间及个人领域,且不会给老年人心理带来拥挤感,本文通过对养老建筑居室空间内老年人生活实态的实地调研与观察记录,分析养老建筑居室空间环境要素和老年人个体私密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养老建筑居室空间的适宜型组织形式与环境要素构成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领域性研究的视角论"公"、"私"空间的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北京四合院及集合住宅中居民占有及占用中庭等公共空间的普遍现象的考察发现这种现象与居住面积的狭小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自发地扩大日常生活私密领域的行为。因此,物理的公、私空间的边界并非居民心理上的公、私空间的边界,居民主动地将生活空间向公共空间扩展这一类行为,形成了物理的及心理的半公共半私密领域,并进一步达到了促进邻里交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些空间存在男性空间、女性空间的区别,这源于两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产生的男性和女性生理、心理及行为方式的众多差异。对于如公共厕所、更衣间等有性别差异的私密空间严格区分不同使用对象进入,尊重了使用者的自然属性,但是对于半私密空间、半开放空间和开放空间,对性别的区  相似文献   

11.
居住区休闲空间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佳 《山西建筑》2006,32(2):34-35
简要总结了居住区休闲空间的概念和一些特征,通过对一些居住区休闲空间实例的评析,提出对居住区休闲空间建设的一些建议,从而保证居住区环境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卓君 《规划师》2003,19(11):108-110
居住空间向城市外围扩展,已成为城市住宅建设的必然选择。居住空间扩展必然形成三种建设模式:交通引导发展;服务引导发展;生态环境引导发展。居住空间扩展方式与居住空间扩展战略及居住区建设模式直接相关,具体表现为基于发展便捷交通系统战略连续扩展和基于发展多中心居住空间结构战略跳跃式扩展两种方式,并形成相应的居住区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李英慧 《中外建筑》2012,(11):66-67
在城市住房问题及住区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与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中的人本性、文化性及社会性等综合品质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与生活家园的成为居住环境营造的新目标。文章从关注居住社区环境的社会关系与空间系统的研究出发,从人的行为与需求的角度,论述了居民的理想的居住环境的人文特征与实质内容,从居住社区的空间组织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具体的营造原则、体系、设计途径、以及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深入探测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式及影 响因素,是高效协同两者发展、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基础。 结合土地利用、POI等多源数据,借助空间聚类分析、地理 探测器等方法,基于南京主城区街道单元,系统揭示2006、 2012、2017、2020年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 式,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的规模增长滞 后于居住用地,古城区格局稳定,主城边缘变化突出;2)公 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聚集趋势波动性减弱,形成高水平耦 合、低水平耦合、公园绿地主导、居住用地主导4种空间耦合 模式;3)空间耦合受自然条件的核心支撑、规划政策的关键导 向、邻里特征的辅助催化作用。相关规律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理论,为城市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 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谢超 《南方建筑》2017,(4):86-91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已然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乡村居住空间作为乡村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地方文化的承载与反映。文章基于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研究视角,以鄂西北、鄂西南以及江汉平原地区乡村的居住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内容的田野调查和传统居住空间特征的提炼与重构,探讨“此时此地”的乡村居住空间形态与适宜营建策略。最终所提出的空间形态营建方法与策略,不仅有助于当代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改善,还将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营建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地下空间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内涵的分析,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角度,分析了人居环境建设所面临的城市用地、城市交通、资源和能源、城市生态等问题,并深入探讨了地下空间利用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寒地城镇生态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明  陆明 《规划师》2005,21(10):11-14
寒地城镇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其生态规划应从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减少冬季热能损耗入手,力图克服气候的不利因素,创造出与夏季不同的寒地生态景观.东北寒地城镇生态规划应从城镇、住区及建筑公共空间三个层面上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8.
庭院绿化是居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居住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以艺术手法构成具有生态、景观、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居住绿色空间系统,给人以自然的宁静、灵性与生趣。它是居住小区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亦是现代化居住区的象征和文明标志,庭院绿化作为居住的一项基础建设行业,作为居住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杜雪 《山西建筑》2006,32(6):46-47
阐述了健康与人居环境的关系,从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要求的角度,提出营造健康人居环境的观点,并对老年居住环境设施建设提出了几点原则,即尊重自然,尊重人,实现设计与建造设计的美的原则,提出应从住区空间的尺度重新考虑居住空间形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郝晴  肖平凡 《山西建筑》2011,37(1):9-11
通过分析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评价现有的一些昆明居住社区的空间环境,以舒适性为原则,给今后的社区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以期创造出一种以人为本并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居住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