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水电工程环境边坡分布的危岩体存在“走不近、看不清、查不明”的难题,稳定性评价困难。根据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旭龙水电站等高山峡谷坝址区环境边坡大量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成果,提出了环境边坡危岩体稳定性的定性评价标准与方法。结果表明:滑移型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依据包括滑面几何特征、滑面性状、结构面卸荷松弛张开因素,倾倒型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依据包括底面悬空程度、后缘结构面特征、高厚比,坠落型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依据包括通过凸出程度、后缘结构面特征、坚硬程度及完整性;通过对块体结构面产状、松弛张开特征、底部临空情况、附近变形破坏迹象等要素进行分项按权重赋分,可进行危岩体稳定性半定量评价。将定性评价结果与稳定系数对应,可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为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建的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一系列制约或影响工程建设的重大地质问题,特别是坝址下游的金坪子滑坡的稳定性,关乎到该水电工程的成败。为此,对该工程的关键或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地质勘察和科学论证。认为,金坪子滑坡不是一个具有统一滑面的滑坡,不影响水电站的建设。地质勘察还确定了落雪组第三段岩体在右岸的空间分布位置,研究了超高陡自然边坡的稳定性和河床深厚覆盖层的特性,以及合适的大坝混凝土骨料料源。其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区边坡高达1 000m,属特高工程边坡,对工程有重大影响。本文有针对性地从坝址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对工程高边坡的影响、高边坡整体稳定性以及局部稳定性等方面对坝址区工程特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高边坡稳定性较好,对不稳定块体应及时采取锚杆及预应力锚索支护处理。  相似文献   

4.
乌东德水电站是国内第四、世界第七大水电站,坝址区河谷高、陡、窄的特征十分显著,给开挖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为实现大坝边坡和建基面精细开挖,从施工工艺、爆破技术、施工安全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对开挖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了适用于陡倾岩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边坡和建基面精细开挖技术,并在乌东德水电站成功应用,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陡边坡岩石表层开挖后,合理评价卸荷程度是水电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卸荷岩体力学理论及方法,采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软件,结合锦屏一级水电站缆机平台高陡边坡开挖过程,分别计算分析了不考虑卸荷和考虑卸荷2种工况下边坡应力、位移、稳定安全系数、塑性区及危险滑裂面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表明,开挖卸荷对边坡应力、位移、稳定安全系数、塑性区及危险滑裂面的影响程度明显,在实际工程开挖分析中卸荷松弛不宜忽略。  相似文献   

6.
为避免西藏如美水电站消力池高陡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稳定块体和崩塌事故,通过对坝址区地质资料的详细分析,建立了消力池高陡边坡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并结合卸荷岩体力学理论,运用弹塑性有限元法,研究了消力池高陡边坡在开挖过程中的动态卸荷响应。综合考虑了不卸荷、一次开挖卸荷、动态卸荷工况,得到了边坡施工期的变形、应力、塑性区分布状况。计算结果表明,卸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变形上;卸荷比不卸荷条件下的变形值、塑性区要大,且动态卸荷下的变形值比一次开挖卸荷条件下的变形值要大。  相似文献   

7.
乌东德水电站右岸主厂房具有高边墙大跨度特点,其中部分洞段高边墙稳定性受陡倾薄层小夹角层状岩体开挖卸荷作用影响显著.通过对陡倾小夹角层状岩体开挖后的变形破坏机制进行观察分析,揭示了控制高边墙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而从施工组织管理、开挖方案、爆破控制、支护优化设计、动态反馈分析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施工期小夹角洞段高边墙...  相似文献   

8.
金沙水电站是一座规模较大的低水头河床式电站,坝址区河谷较宽,坝址两岸河谷深切、谷坡陡峻、坡体基岩裸露、岩体卸荷裂隙发育且分布广泛,多发育在工程边坡以上。为确保工程施工及电站营运安全,设计单位针对自然边坡因裂隙形成的狮子石危岩体提出了治理防护设计方案。介绍了高陡自然边坡条件下危岩治理防护采用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9.
水布垭坝址区环境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瑞春 《人民长江》1998,29(8):15-17
水布垭水电站坝址区的环境地质问题十分复杂,在坝址区及坝址2.3-9.0km的范围内分布众多的滑坡体,危岩体以及上硬下软的不利结构边坡,特别是峡谷出口处的马崖高陡边坡,相对高度达360余米,为探明上述环境地质问题对水布垭水电站工程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及施工和运行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坝址区进行了大量地质勘探,并对其环境地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以乌东德水电工程坝址区300个实测数据为依据,辅以数值回归分析,对乌东德坝址河谷应力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乌东德河谷断面可划分为应力释放区、过渡区和应力方向稳定区;应力方向稳定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近坝断层和区域控制性断裂接近,与近场区地震构造应力场不同.通过对比乌东德坝址河谷和对称河谷应力场分布特点,发现乌东德坝址河谷具有河床和坡脚高应力区、岸坡岩体呈“驼峰”应力分布等对称河谷应力分布特点;受乌东德河谷形态影响,河床和坡脚高应力区呈现非对称性,山体高耸岸坡侧高应力区分布范围较广;两岸岩体“驼峰”应力曲线“尾部”未稳定.  相似文献   

11.
钟工范 《人民长江》1993,24(11):28-34
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大坝采用下拱上重的型式,与岸坡相接的重力拱坝,重力坝段基础采用台阶式边坡,拱坝基础采用连续边坡,边坡最大高度达180余米。大坝基础主要为石龙洞灰岩,虽强度高,但岩层为软硬相间,且有断层,裂隙,夹层将岩体分割,破坏了它的整体性。边坡岩体失稳的主要形式是沿断层,裂隙及软弱结构面发生剪切位移,施工期间使用钻也倾斜仪对两岸坝肩开挖边坡稳定性开展了监测工作,监测重点放在爆破振动,卸荷以及各  相似文献   

12.
杨房沟水电站自然边坡高陡,边坡岩石节理发育,浅部岩体卸荷作用明显,局部岩体松动,山脊突出或边坡陡峻的局部形成了危岩体、危石群等,严重威胁下部建筑物、人员及设备安全.笔者通过分析危岩体特点,确定了危岩体治理的总体目标、原则及设计方法,提出了治理方案、施工技术及监测、预警等综合措施,解决了边坡稳定及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高陡边坡岩体开挖卸荷过程中的变形问题,结合实际高陡边坡岩体开挖应力变化特征,分别开展了室内三轴加载试验及卸围压卸轴压、卸围压恒轴压、卸围压增轴压3种应力路径下的分段变速卸荷试验.结果 表明,在每种应力路径下,岩样分段变速卸荷的变形模量都随初始围压的升高而增大,变形模量随卸荷当量的增加而减小.卸荷当量为0 ~ 60...  相似文献   

14.
水利水电工程中坝基开挖造成的岩体卸荷松弛是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问题,查明岩体卸荷松弛的时间规律和空间特征,为加固工程设计方案提供数据依据具有重要意义。在某高拱坝坝基开挖过程中利用声波测井技术对建基面岩体进行大面积长期观测,对声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现场卸荷松弛现象,总结出岩体开挖所引起的岩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卸荷效应及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岩体的卸荷松弛主要发生在开挖后的前8个月,10~12个月后基本结束;卸荷松弛的速率先快后慢;原岩的岩体结构越完整,卸荷效应越低,反之则越高;松弛带厚度与坡比之间存在一个最优坡比值;岩体的卸荷松弛是由浅入深渐进发展的,浅层岩体卸荷松弛程度明显高于深部岩体,且持续时间更长;结构面和软弱夹层是卸荷松弛的重要部位,影响大型岩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区地质构造复杂,坝区地震基本烈度8度,坝址覆盖层厚达约150m,库区两岸山体雄厚,大坝两岸的边坡高陡,岩石破碎稳定性差,工程地质中的深厚覆盖层、高边坡、高应力岩爆及有害气体、砂层液化等多种疑难问题都得到反映。因此解决好工程地质是搞好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此,简要介绍该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猴子岩水电站坝址两岸河谷深切,谷坡陡峻,坡体基岩裸露,强、弱卸荷带及深卸荷分布广泛。为确保其下部施工及电站营运安全,设计针对坝顶以上自然边坡危岩体提出了治理防护设计方案。介绍了高陡自然边坡条件下危岩治理防护工程的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安旗 《西北水电》2012,(5):12-16,22
研究表明,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往往表现为组合特征,为准确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充分的工程地质调查和变形机制研究是关键。文章通过在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上、下坝址比选设计过程中,针对下坝址左坝肩边坡综合分析了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及变形特征,研究、预测了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和模式,提出了加固处理措施建议,为坝址的比选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左坝肩卸荷岩体边坡地质条件和工程特性研究,左坝肩边坡不存在滑动破坏的底滑面。计算表明,不存在发生大规模整体滑移式失稳的可能。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对坝顶高程以上边坡削坡减载、挂网喷混凝土防护和预应力锚索加固综合处理后,左坝肩边坡的安全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徐建军  殷亮 《人民长江》2018,49(24):49-54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河谷狭窄,两岸边坡高达500~600 m,危岩体众多,近坝区分布有大型崩坡积体和泥石流沟。杨房沟水电站枢纽布置十分紧凑,建筑物包括混凝土双曲拱坝及坝身表、中孔和坝后水垫塘及二道坝,引水发电系统布置在河道左岸山体内。通过积极开展动态设计和科技创新,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在危岩体分类及处理、地下洞室和边坡支护动态设计、拱坝体形和泄洪消能优化、崩坡积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相关经验可供其他水电站枢纽优化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