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高寒湿地水文过程和水循环演变规律,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2020—2050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湿地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呈减少趋势,玛曲站径流减少比率最大,其次为若尔盖站,最后为唐克站;非汛期径流量减少幅度明显高于汛期,若尔盖湿地2020—2050年非汛期径流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径流减少比率大部分在25%以上。非汛期径流的锐减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若尔盖湿地的退化和萎缩,导致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若尔盖湿地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娜  唐勇  方艳 《水资源保护》2007,23(5):82-86
从若尔盖湿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入手,着重分析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结果发现:尽管发展旅游业带动了若尔盖地区经济的整体增长,并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当地贫困人口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益并不明显,更为关键的是多年粗放的旅游开发方式已对原本脆弱的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影响了若尔盖湿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价值观、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开发模式以及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一系列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对若尔盖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6,(7):58-63
以1989年、1995年、2005年、2007年、2012年的5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得到了若尔盖地区的湿地景观格局空间分布,同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若尔盖地区高原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最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因子,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湿地总面积不断减少,1989—2012年,湿地总面积共减少5 231.40 hm~2;景观格局趋于复杂化,湿地景观退化严重;由不同湿地类型面积及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可知,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及景观破碎化最为明显,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在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退化的人文因子中,经济因子对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4.
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改建工程通过我国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湿地.公路建设会对湿地地下水流动产生阻隔作用,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需要掌握公路附近湿地的地下水文特征.为此,在郎川公路和若尔盖湿地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在典型地区进行抽水试验获得实测数据,并采用数值模拟法进行研究,应用有限差分法,求得地下水含水层参数,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5.
若尔盖湿地土壤特性空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若尔盖湿地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湿地急剧萎缩和退化。根据若尔盖湿地分布特点,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在6个样区采取的349个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若尔盖湿地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养分空间特性变化,探讨湿地生态系统演化对土壤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湿地土壤质地变化在空间和垂向上差异较小,花湖地区主要为壤土,纳若桥、达水曲、排水沟、哈丘湖为砂壤土,喜马拉也地区则为壤砂土。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最小,空间变异性相对较弱,有机质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其次为速效磷和速效钾;有机质从表层到80 cm处呈降低趋势,有机质含量花湖纳若桥排水沟哈丘湖达水曲喜马拉也。不同区域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差异显著,喜马拉也和达水曲区域的A和n值明显高于其余区域,土壤水分持水性能较弱。研究结合不同区域的土壤性质、水分及养分特性变化,对若尔盖未来湿地保护和管理的重点方向和区域进行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湿地被人们冠以“地球肾脏”“生命摇篮”“鸟类乐园”“物种基因库”“文化摇篮”等美誉。保定市与京、津毗邻,地理位置特殊,其湿地的存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保定市湿地现状,研究了保定市湿地的功能、效益和导致湿地退化的原因,提出保护湿地的几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高度多样性的独特生态系统。它与森林,农田并列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与人类有着息息相关的依存关系。本在简要介绍湿地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湿地面临的主工提出了河南省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郎川公路附近湿地地下水文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改建工程通过我国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湿地.公路建设会对湿地地下水流动产生阻隔作用,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需要掌握公路附近湿地的地下水文特征.为此,在公路两侧500 m范围内,通过打抽水井和布置观测孔的方式,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并进行分析.通过在典型地区进行抽水试验获取公路附近湿地地下水文特征资料,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9.
刘树坤 《海河水利》2002,(3):61-63,69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一般来讲,湿地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在日本,农村的湿地包括水田,弃耕水田和池塘,在农村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保护农村湿地,必须全面考虑自然社会因素,加强湿地整体管理。  相似文献   

10.
论湿地的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结构复杂,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对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和保护。研究了国外湿地保护的经验教训,介绍了各大洲有关国家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保护措施、标本兼治的保护策略,以及制定相关系统性法规和规范性管理制度。探讨了中国湿地的现状,为保护湿地、挽救生态环境危机的紧迫而有效的措施,以及制定《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等政策、规划。提出了保护湿地必须走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原则意见。  相似文献   

11.
根据若尔盖湿地若尔盖水文站逐日平均流量资料(1988~2008年),应用滑动平均法、不均匀度、变化幅度以及自相关系数分析了若尔盖湿地黑河径流年际变化以及年内分配规律,并采用门限回归模型以及最近邻抽样回归模型对日径流进行了拟合和预测。研究表明,若尔盖黑河径流量年内分配十分不均,年内变化曲线呈现双峰型;日径流短期内具有良好的相依性;且年径流量自1988年以来具有明显的减小趋势;门限回归模型、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最近邻抽样回归模型用于逐日平均流量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若尔盖泥炭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发挥着蓄水、固碳和生态的重要功能。近几十年来若尔盖泥炭湿地面积持续萎缩,其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对湿地萎缩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选取若尔盖高原的黑河上游泥炭湿地典型小流域,采用HOBO自记水位计布设5个靠近沟道和3个远离沟道的地下水水位观测点,结合2017年5-9月地下水水位观测数据以及红原站气象资料,分析该小流域内地下水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沟道可为周边泥炭层提供更加长效的补水时间,而且能够更快汇集地表水流;远离沟道的地下水水位变化与降雨过程趋于同步,其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8;洼地的地下水水位变化比坡地受降雨影响小;地下水水位变化对降雨过程具有滞后响应,即随着降雨强度增大,滞后时长逐渐减小,且远离沟道比靠近沟道的观测点的滞后时长要短约18 min。  相似文献   

13.
采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若尔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及其生态功能退化程度;基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与相应年份气象资料,对影响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终提取影响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989—2012年,研究区内湿地整体面积及生态功能呈持续衰退趋势,湿地面积共减少了5 231.40 hm~2;湿地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几何质心向北、向东波动偏移,斑块类型呈多样化分布,景观破碎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呈波动态势发展;湿地景观破碎化及面积的缩小导致了其生态功能的衰退,其中固碳量累计减少约5.65万t,蓄水量减少了约4 149.33万m~3;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和生态功能变化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人类活动占据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若尔盖湿地土壤水分特征及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4,(3):64-66
以若尔盖湿地的龙日坝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域湿地土壤分层,建立各层的水分平衡关系;测定不同退化程度湿地的土壤含水量纵向变化,并利用水分平衡关系对纵向变化趋势进行了合理解释。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分为根系生长层、泥炭层、沙砾层3层;在轻度和中度退化湿地中,土壤水分在根系生长层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泥炭层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在沙砾层及以下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严重退化湿地中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同时,利用IGW模拟该区域土壤水分的渗流场和水头等值线,结果显示,排水沟开挖直接加剧了龙日坝地区湿地的退化。  相似文献   

15.
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 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河流健康不可或缺的指标因子。根据长江流域湿地状况的调查和湿地分布特征对长江流域湿地进行分区,并对各个分区的湿地现状进行评价,对健康长江湿地保留率的涵义进行了探讨,初步分析了长江湿地的现状以及湿地保留率健康评价的分级方法。  相似文献   

16.
《水利发展研究》2006,6(3):64-64
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湿地保护日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据《湿地公约》秘书处近日消息,2月初。阿尔巴尼哑、法国、危地马托、牙买加、墨西哥、韩国和罗马尼亚等国政府宣布.又有一批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单。此外,墨西哥今年新增4处国际重要湿地,韩国顺天湾以及罗马尼亚敦布勒维察鱼塘体系和穆列什涝原(也称漫滩)也都于近日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相似文献   

17.
若尔盖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由于沙化、退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对湿地水源涵养能力产生了严重破坏。本文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法和线形趋势回归检验法对若尔盖湿地黑河和白河流域进行趋势识别研究,利用大水和唐克年径流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湿地的年径流存在较强的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一、不同的湿地有不同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湿地一般可分三种类型,即滩涂湿地、潜育湿地及盐碱湿地。湿地是地球的肾,但并非所有湿地都具有同样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一般来说,盐碱湿地不如潜育湿地,潜育湿地不如滩涂湿地。而即使同样是潜育湿地,由于水环境条件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如对湿地通过  相似文献   

19.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生态环境关系非常密切。一般来讲,湿地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在日本,农村的湿地包括水田、弃耕水田和池塘,在农村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保护农村湿地,必须全面考虑自然社会因素,加强湿地整体管理。  相似文献   

20.
湿地被称之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河流湿地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最常见的湿地类型。现阶段的中小河流河道综合整治,考虑洪水安全是硬指标,但对于河流生态湿地健康修复方面无标准和规范可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以即将实施的金寨红石嘴河湾综合整治为例,探讨中小河流综合治理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河流湿地的健康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