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无线传感器网络S-MAC协议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剑  白光伟 《计算机工程》2010,36(24):87-89
提出一种二维Markov链模型用于S-MAC协议的性能分析与评价。该模型利用信号流图和母函数的方法分析S-MAC协议的介质访问控制(MAC)服务时延,结合M/G/1/K排队模型分析S-MAC协议在非饱和负载下的性能。仿真实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证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S-MAC的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2.
无线传感器网络S-MAC协议的分析与算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健强  王卫星  林钻辉 《软件》2011,32(2):49-52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使用灵活,移动性强,架设便捷,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是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高效通信的关键网络协议之一。重点分析了WSN中基于竞争的典型MAC协议——S-MAC协议。针对S-MAC协议中采用的退避算法不能良好地解决节点通信公平性等问题,提出了BDQR退避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地提高了节点通信公平性,降低了信道的碰撞,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OMNet++仿真平台,基于OMNet++仿真平台对有代表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即泛洪协议、定向扩散协议和低能量自适应聚簇分层协议进行仿真;分析总结了典型路由协议的优缺点;对所述路由协议从节能性、延时性、丢包率几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得出层次式路由协议和平面结构的路由协议相比,具有更好的节能性,更好的可扩展性,更低延时性,更易于进行数据融合的结论.最后,提出了几种路由协议研究的改进方案,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设计和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MAC协议决定着网络的信道分配,对网络的性能有很重要的影响。目前已研究出多种S-MAC协议,其中S-MAC协议是一种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但此协议存在一定缺陷,无法更好地适应传感器网Jj络多变的特点。针对该问题,在S-MAC协议的基础上,结合了自适应退避窗口和根据节点队列长度预测流量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协议-Q-MAC协议,并达到了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经NS2仿真验证,此协议在平均延迟、吞吐量、能量消耗方面较S-MAC协议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吴光伟  刘双艳  宋进 《微机发展》2012,(3):64-66,70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断层扫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链路丢包率测量方法,通过边界节点的丢包率来估计传感器内部链路丢包的情况。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聚合的特点,提出了网络逻辑拓扑和链路报文丢包模型,在将链路报文丢失率推测问题形式化为MLE问题的基础上,用引入修正因子的μ的EM算法来推测链路报文丢失率。NS2仿真结果证明,μ-EM算法推测的链路报文丢失率与预设值更加接近,特别是在大规模网络中μ-EM算法在精确度和有效性方面均明显优于EM算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能量受限的特点,对目前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信道接入协议(S-MAC)的休眠机制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协议(ES-MAC)根据传感/转发事件发生间隔的变化而自适应调整各节点的休眠时长以节省空闲监听的能量消耗,从而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存时间.仿真结果表明,在传感/转发事件发生间隔较长的情况下,改进后的协议能够很好地工作,并提高了原协议的能量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SCP-MAC协议相邻节点间的同步唤醒,如果通信负荷增加,会产生较高的无意侦听,会降低能效和吞吐量,造成拥塞。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步调度的超低占空比MAC协议ESCP-MAC,优化了唤醒调度方式,减少相邻节点的竞争,采用低功耗侦听的方式同步。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协议在继承SCPMAC协议低能耗优势的基础上,改善了多跳传输的端到端延时性能,减少了丢包率。  相似文献   

8.
狄亮  陈小惠  万文涛 《传感器世界》2009,15(9):26-29,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的一个自组织的网络系统,路由协议是具关键技术之。在综合大量路由协议和算法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进行了归纳,初步对其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优缺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6LoWPAN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协议。此协议提出了6LoWPAN网络体系结构,以及6LoWPAN网络地址分层结构及地址配置算法。基于提出的6LoWPAN网络体系结构,提出了6LoWPAN网络内与网络之间的移动切换协议。在移动过程中,移动节点无须转交地址,即移动切换过程无须为移动节点配置转交地址,也无须进行转交地址注册,因此降低了移动切换代价和延迟。从理论和仿真两个角度对MIPv6、Inter-MARIO及本协议的移动切换代价、移动切换延迟、丢包率等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协议的移动切换代价更小、移动切换延迟更短、丢包率更低。  相似文献   

10.
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是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高效通信的关键网络协议之一,传感器网络的性能如吞吐量、延迟性能等完全取决于所采用的MAC协议.与传统网络的MAC协议不相同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节省能量.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要求,研究人员提出了很多MAC协议,本文中将现有的MAC协议分为三类:随机竞争类MAC协议,时分复用MAC协议,混合型MAC协议.并分别就其中的典型协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项新兴的技术,能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智能空间、医疗系统和机器人开发等领域,媒体接入控制协议(MAC)是保证该网络高效运行的关键协议之一.分析一种经典的MAC协议:S-MAC协议,对该协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SMAC协议退避机制的缺陷,提出一种新的MAC协议——自适应SMAC。在SMAC的基础上引入指数退避机制,引用马尔可夫分析模型对退避关键性能参数进行理论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引入信道忙计数器。使节点能根据该计数器估计信道的拥塞程度,自适应地改变竞争窗I:1大小以减少碰撞,提高能量效率和吞吐率。仿真结果表明,新方案的能量效率和吞吐率相对于SMAC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T-MAC协议的工作原理和特性。考虑到T-MAC协议中存在的早睡问题会造成传输延时,影响网络性能,文中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TinyOS平台上实现了T-MAC协议模块。经Mica节点硬件平台测试,T-MAC模块中包括建立和维护节点的活动/休眠周期、控制节点接入信道、完成数据分组的收发等功能能够正常运行,性能良好,符合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14.
无线传感网络协议分析技术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无线传感网络在开发部署方面存在的调试困难问题,提出了支持协议扩展的无线传感网络协议分析器的设计方案.实现了基于TinyOS的Telosb节点对IEEES02.15.4协议数据帧的抓取;采用XML文件描述和解析协议数据包结构,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传感网络平台和协议栈;介绍了协议文件的预处理细节,数据的多角度可视化分析,基于决策树模型的故障诊断,以及通过分层架构实现大规模的网络监测.实验证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项式密钥预分配协议在传感器网络上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李录明 《计算机工程》2007,33(15):149-151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网络安全通信已逐步得到网络架构人员和研究人员的重视。鉴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大规模、节点资源非常受限、分布式等特性,该文提出了多项式密钥预分配协议,描述了其具体设计流程及独有的优势,并通过代码设计在TinyOS操作系统上得到了实现。  相似文献   

16.
张莉  王志丹 《计算机仿真》2020,37(4):164-168
在分组无线网的路由协议中,传统路由协议在恶意节点数目较多时网络吞吐量较低,因此提出一种分组无线网缠绕多路径数据路由协议,利用获取的源节点数量信息与位置信息进行路由发现;根据路由发现结果建立从汇聚节点至源节点之间的路径,从而建立缠绕多径路由;对缠绕多径路由进行建簇与重构;进行支路径数优化,从而实现分组无线网缠绕多路径数据路由协议的构建。为了验证上述路由协议的网络吞吐量,将路由协议与基于链路状态的主动式多路径路由协议、基于动态源的按需式多路径路由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的混合式多路径路由协议进行对比,上述四种路由协议在恶意节点数目为30时的网络吞吐量分别为69.5%、33.5%、23.6%、4.2%,通过比较可知,新提出的路由协议的网络吞吐量最高,证明了新路由协议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低成本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的自组织网络。因为工作环境和成本因素,传感器节点通常不会更换电池,能量十分有限。节能是传感器网络中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设计的首要问题,节点睡眠调度机制是节能的一个有效手段。文章介绍和分析了S-MAC,T-MAC,D-MAC中的睡眠调度机制的特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