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规划师》2016,(5)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与城中型风景区之间将面临着更多的互动,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风景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武汉东湖通道为例,分析了城中型风景区重大城市设施建设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从工程线型方案选择、工程设施用地与旅游设施用地及自然景观的结合、用地规模控制、城市过境交通与风景区内部交通组织调整、工程路径规划及生态修复规划等方面提出规划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东湖通道的建设模式对规划师的启示,以期为其他城中型风景区重大城市设施协调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袁丰  彭艳平 《华中建筑》2013,(12):93-98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两型社会的创新体制,还是“十八大”精神解读,都把城市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作为百湖之市,如何将城市中的天然湖泊“生态”地纳入城市发展体系,正视其在城市化进程中角色的转变,是该文试图探讨的主要内容。该研究立足城市总规城中湖的整体功能定位,结合实地研究和问卷等方法,提出了复合化、多级化、多元化的城中湖角色新定位。这些新的恩考或许能为武汉市城中湖未来的发展大业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3.
华侨城广场位于华侨城中部,占地约5公顷,由地下车库、人工景区和自然景区三大部分组成,广场是华侨城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通往华侨城中西部开发区的过度空间和燕含山郊野公园的入口广场.  相似文献   

4.
买静  张京祥  陈浩 《规划师》2011,(9):20-25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普遍出现了向功能综合、配套完善的新城区转型的趋势.开发区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更新规划建设理念,重构空间组织模式,调整开发区用地结构,大幅提高城市型用地比例,对产业园区的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采用不同的空间转型路径,化解传统建设模式遗留的城市型功能发育不足、增量用地空间有限、综合服务能力和品质欠缺...  相似文献   

5.
"城郊型"风景区向"城中型"风景区转变过程中,城市建设与风景区保护之间面临着现实而又复杂的问题,尤其是风景区的外围控制区域将成为保护与建设的焦点所在。本文通过丽水市南明山景区控制区概念规划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城中型"风景区及外围控制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开发区发展与城市空间重构:意义与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区是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同的时期,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强度是不一样的.论文总结了开发区对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开发区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演进历程,提出我国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开发区的"孤岛"和"飞地"阶段、开发区对城市空间影响效应增强阶段,现在已经进入开发区与城市空间融合阶段.文章还对我国开发区当前面临的职住分离问题、管理体制与行政区划问题,交通系统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唐山     
《中国建材》2006,(1):86-89
第一部分璀璨太阳石美丽凤凰城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走廊。现辖2市6县6区4个开发区及1个管理区。辖区面积13472平方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郑国  王慧 《城市规划》2005,29(8):51-58
就中国城市开发区在开发区产业、开发区与城市及区域发展、开发区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开发区管理体制、开发区发展评价与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认为开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开发区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问题、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口与社会问题应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以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为例,构建了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效益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效益系数"的概念,并建立一种动态的检测体系,作为评判开发区相对于城市发展水平的标杆.通过对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比较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还有近半数的国家级开发区空间效益水平低于城市,违背其设立的初衷,最后从城市和开发区两个层面探讨了影响开发区相对于城市效益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东北老工业区经济衰退、城市空间规划相对落后的背景下,笔者以哈尔滨历年城市规划发展为研究对象,将哈尔滨城市发展分成六个发展时期,希望通过分析哈尔滨市整体发展脉络,总结研究城市发展经验,旨在为我国复兴型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1.
郭涤寰 《山西建筑》2010,36(1):61-63
指出新城建设是影响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城功能的完善绝非一蹴而就,以中等规模城市舟山为例,探讨了影响其新城功能强化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似城市的新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中心区交通特征与交通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双文 《山西建筑》2006,32(23):55-56
长治市城市中心区发展日趋成熟,鉴于交通在城市中心区发展中的重要性,对长治市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特征和交通组织做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城市中心区交通现状和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对交通的影响,归纳了城市中心区的主要交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以及合理组织交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梁迪飘 《山西建筑》2009,35(18):15-16
对战后美国城市更新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动因、目的与实施手段,从住房、商业区及滨水区等方面对这阶段城市更新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析,以使城市发展在内涵上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紧凑城市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紧凑城市的思想内涵,并对中国当今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避行研究,总结了紧凑城市对于中国未来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启示,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行军 《福建建筑》2006,(5):168-170
本文简要阐述了共同沟的概念、优点、国内外共同沟建设现状。综合利用城市道路空间,尤其是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积极建设集城市各种生命管线设施为一体的共同沟是城市道路空间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共同沟作为城市地区的地下综合市政管线走廊,不仅对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乃至整个城市的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经营是近年城市管理部门对城市的一种管理方式。本文关注滇西欠发达中小城市,运用城市经营理念探究滇西欠发达中小城市适宜经营模式,对滇西典型欠发达城市保山市中心城区建设经营实践探讨,提出滇西欠发达城市经营新思维:集中城镇化,突出经营重点;坚持城市规划,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7.
针对山地城市空间塑造与平原城市的不同,介绍了恩施市旗峰大道沿线区域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阐述了山地城市新区城市空间的塑造过程与方法,以期营造一个生态良好,环境怡人的城市居住区。  相似文献   

18.
李志英  刘涵妮  高进 《华中建筑》2012,30(4):98-102
以1996年和2008年的昆明城市土地利用图为数据源,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城市景观梯度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变化与城市建设开发强度密切相关,1996年环城路内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一、二环间开发建设的力度较小,二环以外城市建设用地较为分散;2008年一、二环之间的开发力度为最大,一、二环间的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幅度最大,表明此时期昆明城市空间扩张进入快速的“外延式”扩张阶段。快速城市化是推动昆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政策性因素导致城市景观格局方向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何泉 《安徽建筑》2009,16(5):28-30,33
产业园区是目前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主导力量之一,其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山市既是风景优美的山水型城市,也是生态脆弱的敏感区,因此其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注定有很多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文章分析了黄山市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过程,指出了演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业园区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了4点建议:建立产业园区科学选址方法;强化产业空间聚集,规划建设产业新城;建立城市环状组团结构的快速交通体系;打造山水文化,传承徽派文化。  相似文献   

20.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4,39(10):1223-1233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analysis is used to examine the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by placing them in their broader geographic context. The 18th century (Georgian) city of Bath in the South West of England is adopted as a case study to illustrate the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It is found to exhibit an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that is greater than its surrounding bioregion and some 20 times larger than its own land area. Cities only survive because of human, material, and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with their hinterlands or bioregions. It is therefore argued that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can only be realistically applied for the purpose of land-use planning in this wider geophysica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