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针对电力线路线损故障的诊断与预测问题,基于大数据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出线损故障分析判定规则。通过对IEEE 33节点的10 kV配电网进行仿真实验,采用K均值(K-means)聚类和局部离群因子等算法,实现对电力线路线损异常诊断。实验表明,通过对疑似线损异常的3天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能够精准判别线损异常,验证了该算法在电力系统中对线损异常诊断与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线损指的是供电企业在电网电力传输和电力营销等环节中因各类原因造成的电力损耗,降低电力线损是供电企业管理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供电企业的电网线损率不仅直接与其经济效益挂钩,而且也从侧面反映了该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本文通过管理线损和理论线损对供电企业线损进行简要分析,介绍了对电网线损有较大影响的诸类因素,对造成这类线损因素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台区线损异常状况分析效率较低,分析结果与实际值相差较大的问题,基于计算管理设计了一种新的台区线损异常状况分析模型。通过数据采集、预处理和数据聚类判定台区线损异常状况,分析数据离散状态,建立数据决策树,通过决策树节点得到台区线损数据处理量,根据预警状态判断台区线损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计量管理的台区线损异常状况分析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分析效率,分析结果与实际值更加吻合。  相似文献   

4.
线损率是衡量一个区域电网技术经济性的重要指标,能指导电网的设计、规划、生产和管理,如何才能有效的降低线损成为电力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利用先进的数字通信网络对电能进信息采集分析。建立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线损的四分管理。首先对线损电量的组成分类、线损率、线损管理流程进行了阐述;随后建立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模型,以某供电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比其理论线损量和统计线损量;最后给出了区域电网管理降损的措施。为今后电网线损四分统计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史琳  董茵 《电子测试》2022,(9):112-114+111
本文介绍了同期线损的基本概念,详细阐述了同期线损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中压线损异常情况,分析了线路模型配置、输入输出电量排查、计量问题、采集问题等对线损的影响,进一步提升线损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同期线损校核速度较慢、校核结果准确度较低的问题,文中设计一种新型线损校核框架,实现电力交易过程中线损数据核对的目的.文中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理论,对电力市场多源化数据进行融合,通过建立同期线损数据监测模型,对电力市场数据进行监测,保证校核结果的准确性;利用联合转移分布因子算法对校核数据进行整合,使校核数据能够合理应...  相似文献   

7.
线损问题一直是农村电网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线损基本概念出发,对农村电网中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最后着重阐述了一些线损问题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低压台区线损计算在理论上因线路复杂、用户众多以及数据获取困难等带来计算难度与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改进K-Means++算法与Elman神经网络的创新计算方法。深入分析了低压台区线损的决定因素,并依据相关性分析构建了线损的关键特征指标集。采纳主成分分析方法实施数据降维,简化数据结构。通过改进的K-Means++算法对数据集进行有效聚类,优化模型训练过程。同时,整合粒子群优化算法进一步提升Elman神经网络的性能。通过对实际数据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证实所提出的方法在训练效率和计算精度方面表现优异。  相似文献   

9.
文中以节能降损目标、有效提升线损管理水平为目的,提出了基于线损四分管理理论的线损管理性能指标与线损技术性能指标。两种性能指标的提出可以让线损四分管理的考核工作具体到线损管理层次与电网技术层次,更有利于管理降损、技术降损、网架优化等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对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升线损管控的效率,文中对数据融合与智能计算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电路叠加原理及牛顿-拉夫逊算法构建了以DBN为基础的融合模型,该模型将电网模型节点的有功及无功功率、节点电压作为模型输入,以线路的线损值为输出,并通过梯度上升法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网络结构采取在线学习的方式对训练参数加以调整,进而保证了损失函数的收敛速度及网络参数的更新效率。在实际电力运行环境下进行的线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BP网络,所提模型的MAPE提升了4.019%,而RMSE降低了74.40%,对于线损的计算能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1.
郑茂杰 《通讯世界》2017,(3):195-196
供电企业线损率是十分关键的一种经济技术指标,而且线损率也可以起到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配电网线损会占到供电企业整体线损的四成左右,是较大的一个线损项.如果供电企业配电台区存在三相不平衡问题,会增加线损率,所以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配电网线损率.以当前配电台区三相不平衡问题对线损产生的影响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如何减少线损率,提升供电企业经济收入及供电率.  相似文献   

12.
线损是指电能在电力运输、配电、变电及营销等环节产生的损耗,线损包括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在电力系统管理工作中,线损率综合反映了电网规划建设、生产运行维护与供电营销管理水平,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降低电能损耗,是供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贯彻实施国家节能减排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线损“四分”管理的相关概念,在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基础上,以计量自动化系统为例,分析了该系统的在线损“四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并说明了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进行线损“四分”分析和管理带来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焦蓥杰 《通讯世界》2014,(5):124-125
在配电系统中线损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整个的供电过程产生影响。如今,许多电网企业都在运用有效的处理措施来解决线损的问题,要想提升供电的整体质量,减少供电的成本,就要运用有关措施对线损合理科学的进行管理。本文主要对配网的现状,分析出了造成线损的基本因素,并结合配网自动化的运用对线损控制的帮助,希望对有关的工作者给予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低压台区电力线路线损难监测、难排查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电力线路线损监测系统。本系统可以对低压台区用户进行线损监测,分析并定位线损产生的位置,解决了目前线损监测排查困难的问题。通过台区进行划分,形成台区的树形结构,系统对每个树形结构所对应线路的总输入电量、分支线路输出电量及用户电量进行监测。考虑到实际节点的分散性和系统的经济性,各个测量点采用NB-IoT模块进行数据上传。线损监测时,通过上位机统一控制监测时间点,确保监测对象各点数据的时间统一性,有效减小了系统计算误差。通过分析树形结构以及计算各节点线损情况,定位发生线损超标的段点,提高了线损排查的效率。通过现场实验证实该系统符合设计要求,能够弥补目前电力行业线损监测漏洞,定位故障点,减小排查难度。  相似文献   

15.
配电网线损是电力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是电力企业生产水平、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本文在分析比较了各配电网线损计算的方法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配电网线损的措施,对电力企业实施电网线损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彭焕磊 《通讯世界》2017,(9):169-170
台区的线损管理已经成为供电企业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因为线损管理不仅影响到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还对整个行业最大社会效益的发挥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从差缺补漏强化台区的线损管理问题出发,并对提高线损管理的有效措施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的电力网理论线损在线计算系统是从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生产和营销MIS系统、远程抄表系统、负荷控制系统等多个系统中提取信息,以供电量、售电量或负荷等数据为基础,做好分析和组织,合理的分析线损的统计,对理论线损进行分析、合理的对比线损、进行降损对比,并形成相关报表的线损计算系统。通过对比系统线损和理论线损,对网络结构以及运行方式合理性以及供电管理科学性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设备性能、运行方式、计量装置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供科学的降损方法,使分析和辅助决策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量的与日俱增,电力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电力网技术线损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降低技术线损的相关对策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陆全忠 《电子世界》2012,(20):73-74
电力网电能损耗率(简称线损率),是综合反映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今年唐山供电公司线损管理以"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动态考核"为原则,深化线损"四分"(分压、分区、分线、分台区)管理理念,对线损工作实现全过程管理。本文主要探讨配网线损管理中"线损分析"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并以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线损管理系统涉及六大源端系统,集成接口数量多,传输数据类型多样.当数据接口传输出错时较难判断问题来源.基于此种现象,本文对线损管理系统进行了接口实时监控的研究与应用,有效保障了线损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