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园     
<正>安徽展园以"生态家园"为主题,采用徽派水口园林布局手法,体现徽州传统村落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展园围绕徽派民居建筑"印象古村落",叠山理水,布局牌坊、亭廊、石桥,树木花草。展示了安徽代表性园艺植物300多种。园中收集利用民  相似文献   

2.
通常城市规划设计更多地基于功能目标,通过规划功能布局决定城市的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经由人为干预重新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园林城市与生态园林城市便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通过整合自然与人为的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先空间而后生态""园在城中";而公园城市则主张"先生态而后空间""城在园中",从"园林城市"到"公园城市"其核心转变在于由"重形态"到"重生态",公园城市设计突出尊重自然本底,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与重组,生成城市空间形态,实现城市生态与形态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对类型学理论的研究,分析提取了徽州传统建筑具有的"原型"特征,并探索了其在越来越重视地域文脉精神的现代的演绎策略。文章希望通过类型学对徽州传统建筑的解码和重译能使我们在现代建筑创作中更好地融入地域精神。  相似文献   

4.
以"图底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工业园生态环境规划的程序与方法.研究表明:园区建设用地是"图",而自然生态用地就是"底"、"图与"底"之间的耦合方式则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经济性.通过对园区环境要素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网络构建,确定园区建设中不可动的"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功能用地的适宜度分析,引导"图"的建设,以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图底"的最佳耦合.  相似文献   

5.
徽州水口园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不仅被徽州人营造得极其古朴秀美,而且还蕴藏着相当丰富、自觉、科学的生态理念.文章先对影响徽州水口园林生态智慧形成的自然、文化背景条件进行了分析,又分别从水口园林中的水口水、水口山、水口林、水口建筑四个方面探讨徽州水口园林中所蕴含的徽州传统生态智慧,以期其能与现代生态科学相结合,促进当前生态智慧观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当代的生态实践.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8)
<正>由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主办,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乐清市委宣传部、乐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乐清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乐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协办的"黄杨木雕之春——浙江民艺深耕系列之一"展览,于2019年4月15日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幕,主要展示来自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作品。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福雕黄杨""观俗塑礼""雕写百态""纳天为雕"和"寄雕未来",汇集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5)
水口作为徽州村落入口空间的重要节点和村落界定的标志性空间,在功能上有着村落"公共广场"的美誉,在环境、生态和美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徽州古村落中的"水口"概念和功能作用正逐渐被人遗忘和破坏。为了让古村落重获活力,文章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徽州区灵山村为基地,对其进行了入口空间分析与改造的探索设计。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5)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通过利用符号进行"编码—解码"的活动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同一符号的所指大相径庭,从而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跨文化传播者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节点,需要找寻不同文化中表示相同意义的符号,并对其进行编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最大限度的被受众所了解。天主教对传统的圣母画像进行"二度编码",将中国传统的象征符号融入天主教文化之中,寻找两种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做法能很好的诠释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反规划"理念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对永州市生态环境本底条件的调查和梳理,结合TM卫星影像的解读和分析,从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教感性分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水环境容量核算等4个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永州市基于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划、城市空间发展、人口拉制规模与社会经济空间布局等发展策略.为永州这座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复兴之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保津.  相似文献   

10.
<正>科技的日新月异与环境的日趋恶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两大衍生产物。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是摆在人类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节能降耗与绿色发展已成为现今各个国家、各行各业发展的主题。中国民用航空局在《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四型机场",打造平安、绿色、智慧、人文机场。"四型"的四个方面既是独立的建设重点,也是有机结合的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