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走滑构造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二维-三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中生代发育达尔布特走滑断层和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达尔布特走滑断层为正花状构造,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发育右行走滑构造,形成雁行排列的乌尔禾背斜、夏子街背斜和高角度倾斜剪切断层等。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生右行剪切为主兼有逆冲的走滑运动,形成走滑断层和剪切断层转折褶皱,并非过去较普遍认为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育逆冲推覆构造。新生代印度板块—欧亚大陆碰撞引发达尔布特断层重新活动发生左行走滑,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新生代未活动。搞清走滑构造的特征及其相关的圈闭类型,对该区油气勘探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红浅-车排子、克拉玛依-百口泉以及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是影响和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之一,但目前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属性与时限仍存在较大分歧。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以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讨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构造属性问题。研究发现,由于处于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西准噶尔地区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以发育北东向展布的走滑构造为显著特征,主要存在3期:第一期是晚石炭世造成白碱滩和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带就位的左行走滑断裂带;第二期是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之间,由于准噶尔地块和西准噶尔相对于成吉斯弧的反时针旋转,进而形成的克拉玛依-百口泉、乌尔禾-夏子街右行走滑逆冲带,它们伴生的构造圈闭,是油气成藏的关键;第三期是指形成于新生代的达拉布特左行走滑断裂,对盆地北缘有一定的改造,但是总体变形分布范围较窄,在实际分析中应当和中生代走滑构造注意区分。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侏罗系隐蔽油气圈闭勘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的东南斜坡带三叠—侏罗系背斜、断裂等构造不甚发育,但沉积相类型多(有旱地扇、湿地扇、辫状河、曲流河、网结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等9个相,30个亚相和近百个微相),相变频繁,碎屑岩不稳定组分较多,成岩作用类型多且变化大。此外,地层尖灭、超覆、不整合等十分发育,使本区具备了形成隐蔽油气圈闭的基本地质条件。在西北缘三叠—侏罗系中可能存在着四种隐蔽圈闭类型:地层型、岩性型、古地貌型、混合型。从西北缘的构造、沉积特征分析,在克—乌断裂、乌—夏断裂的南北都有隐蔽油气圈闭的发育区,其中最有利的地区应是拐114井—241井—百65井—134蟛—夏40井以南的玛湖坳陷的北斜坡带。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资料、卫星遥感影像地质解译成果、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最新解释以及地震剖面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是由该区发育的达拉布特左行走滑断裂、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以及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组成。其中,达拉布特边界断裂左行走滑作用是形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和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的主要控制因素,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与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的交合部位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油气的主要聚集区域。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盘掩伏构造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构造自西向东由北部单斜带、中部向斜带、克一乌断裂带和前缘斜坡带4个部分组成,在纵向又可划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的冲断序列要先于下构造层.现今保存下来的冲断构造应始于三叠纪末期形成,并在侏罗纪继承性活动,白垩纪之后冲断活动基本停止.西北缘冲断带下构造层内的背斜圈闭和"帽檐"式圈闭是油气勘探前景很大的新领域,尤其是大侏罗沟横向断裂与克-乌断裂带夹持的三角区域,"帽檐"圈闭埋藏适中,是一个有利的勘探目标.应在获得必要的深部地质资料和速度资料后,再针对保存完整、面积和幅度均较大的下盘掩伏背斜开展地震处理攻关与解释成图.图9参27  相似文献   

6.
《新疆石油地质》2007,28(2):153-153
2006年9月19日,车89井在浅层新近系获得日产45m^3的高产工业油流,打破了半个世纪以来勘探研究认为新近系不具备油气成藏条件的“神话”.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256 走滑断裂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维地震资料、测井资料为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 查清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内部近南北向的256 断裂带的分布特征, 认为256 断裂带具有走滑性质, 剖面上为花状构造, 具有丝带效应、破碎带和火山岩体错断等特征。该断裂带对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断裂带拉张区为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8.
M盆地形成演化可分为两期:早白垩世(130-96Ma)随着大西洋的分段、分期扩张,中非大断裂右行走滑并且产生了早期的M盆地;晚白垩世(96-75Ma)非洲大陆东侧印度洋尤其红海扩张加剧,中非大断裂由早白世的右行变为晚白垩世的左行,其形成演化史可概括为“早期右行成盆,晚期左行改造“。晚白垩世区域地质应力场的变化产生了挤压运动,对盆地构造有较大的改造,使盆地的构造很复杂,主要构造样式有压性背斜、正、负花状构造、直立断层、放置断块等。左旋压扭作用在盆地内尤其在南区形成了一系列压性背斜,成为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由于构造演化史的变化,沉积中心不断向南转移,在南区沉积上白垩统优质的厚层泥岩,形成了大油田的区域盖层,控制油气的分布与富集。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特征分段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认为,不同构造段构造运动的方式和规模对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造就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沉积盖层中不同时代的岩层厚度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由于三个断裂带所处的构造部位不同,其断面产状、变形样式和变形程度也不同。由于三大断裂带主体走向发生了改变,在转折端部位形成了复杂的变形区,即两端粗、中间细的"骨节构造"。构造活动的分段性具有双重含义,即空间上的分段性与时间上的分段性。空间上的分段性主要表现为在同一时代,不同构造段、亚段的构造活动强度、构造样式以及形成机制具有明显的不同;时间上的分段性主要表现为在同一构造段不同活动时期,其活动强度和活动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阿尔金走滑构造域沉积盆地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栋  王昌桂 《勘探家》1997,2(3):17-20
阿尔金走骨构造域波及范围有50多万km^2,与其有关的盆地11个,盆地沉积面积约26万km^2。本文总结了阿尔金走滑构造域的构造特征和走滑盆地的基本特点。以阿尔金的研究应着眼于整个构造域实物工作量应放在重点盆地,逐渐总结出走滑盆地含油模式,开拓新的找油气领域。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扇体形成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广泛发育二叠纪-侏罗纪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砾质粗碎屑沉积.研究结果表明,其成因和分布与同期的断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从二叠纪-侏罗纪,构造活动逐渐减弱,扇体规模逐渐变小.在平面上,构造活动的位移导致了扇体的迁移,反映出构造活动对扇体分布的控制.总体来看,百口泉-夏子街地区构造活动性最强,延续时间最长,形成的扇体规模较大,叠置程度高且迁移明显;在车拐-克拉玛依地区,活动性较弱,形成的扇体规模小,叠置程度差且迁移小.油气聚集主要受到断裂构造和扇体的控制.由于断裂活动(迁移)规律的不同,导致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扇体的发育特征也不同,从而造成了不同构造带(部位)油气藏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西向横断裂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山前克拉玛依和乌尔禾地区沉积记录的分析,结合前人在本区的地球物理场、卫星影像和重磁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论证了北西向横断裂普遍存在的事实,并从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这些断距较小且具有走滑性质的断层.它们与北东向纵断裂一起形成了本区"纵横交叉"的构造格局.横断裂沟通油源,引导油气侧向运移;纵断裂连接不同时代输导层和不整合,进行垂向调整和分配,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油气运聚体系.纵、横断裂交汇之处是油气运聚的优势部位,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靶区.  相似文献   

13.
14.
15.
四川盆地中部(川中地区)的走滑断裂与多层系油气聚集关系密切。系统阐述走滑断裂的性质、特征、分布规律、成因与演化机制对于深化川中地区断裂系统控藏与控富集研究,以及完善四川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川中地区下—中三叠统膏盐岩层内部识别出深层走滑断裂的伴生构造,以及导致上震旦统灯影组台缘错动的走滑断裂行迹。研究表明,深层走滑断裂与其伴生构造之间存在2种组合关系,据此识别出6条主干左行走滑断裂带。通过分析代表性生长构造的局部构造活动(LSA)沉降量变化,将川中地区的断裂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1晚震旦世同沉积断裂阶段;2早奥陶世—早二叠世右行走滑阶段;3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伸展走滑断裂阶段;4中—晚三叠世走滑活动沉寂阶段;5中侏罗世至今左行走滑阶段。走滑断裂是控制川中地区多层系立体差异化成藏的关键因素。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伸展走滑断裂阶段,安岳裂陷槽内筇竹寺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高峰,原油沿灯影组台缘及NWW向断裂带充注成藏;在中侏罗世至今左行走滑阶段,特别是晚白垩世以来,深层走滑活动在下—中三叠统膏盐岩层及上覆地层内形成伴生构造,控制了浅层陆相致密油气的分布,同时派生出的NE向伸展破裂则造成深层原油裂解气垂向运移至龙王庙组,甚至在栖霞组、茅口组聚集成藏,形成"上富下贫"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伊通地堑西北缘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通地堑西北缘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勘探程度低,资料品质差,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特征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伊通地堑西北缘新近纪以来总体呈逆冲为主、右行走滑为辅的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 形成宽2~4km的断褶带,其演化受控于新近纪以来该地区断裂的反转构造活动。该断褶带具备良好油气成藏条件,可能是伊通地堑新的找油气领域,油气勘探应该以寻找走滑—冲断作用形成的雁列式背斜带、雁列断块和逆冲断层下盘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