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重型车辆在空载和满载工况下载荷差距较大的特点,在传统液压弹簧悬架基础上设计了适合车辆作业要求的两级蓄能器结构的油气悬架系统,建立了液压弹簧悬架与两级蓄能器结构油气悬架刚度和阻尼的数学模型以及单悬架的振动模型,对比分析了在模拟随机路面输入下,悬架在空载与满载工况下的振动特性。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两级蓄能器参数的合理匹配,能够使悬架系统的固有频率在两种不同工况下基本一致,验证了改进后的两级蓄能器油气悬架在改善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稳定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液压元件动静压试验的测试需求,据此进行了液压泵站的设计。液压泵站液压能由电动泵和手动泵提供,满足不同性质的液压实验需求。实践证明,对于实验类型较多,特别是静压实验较多的场合,综合液压源与常规液压源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该文介绍了一种掘进机用的移动液压泵站,通过对泵站液压控制系统和电控系统的集成设计,该泵站可以实现液压手动和遥控两种控制方式。通过试验验证该泵站能满足生产过程中整机和液压元部件的实验。  相似文献   

4.
以直顶式升降货梯为研究对象,结合货梯的实际工况要求,设计实现其升降运动功能的液压系统原理图,并利用AMESim软件对所设计的货梯液压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分析了升降货梯满载上升、满载下降以及空载下降工况下液压系统的动力学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液压系统满足升降货梯的实际工况要求,系统的响应速度较快,货梯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运行较为平稳,能够反映系统的实际运动特性,为升降货梯液压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了液压系统的分类和故障类型,以液压系统油的清洁度为切入点,介绍作者设计的油泵站加油工具车的液压系统设计原理并介绍其在海南联网工程500kV充油海底电缆油泵站中的应用,最后从多角度介绍了该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分析与故障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新型节能液压电梯泵站系统的设计流程,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步骤和方法,通过较精确的计算,得出了一种装机功率很小的液压电梯节能泵站系统。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冷床裙板液压泵站的设计过程,从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着手,详细分析论述了液压系统原理图的拟定、液压元件的选择以及液压装置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8.
针对煤矿井下车辆作业空间狭小、照明条件受限、驾驶员视野差的缺陷,提出四轮独立转向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煤矿车辆的机动性、安全性。通过分析转向系统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性,设计了四轮转向系统的液压原理图,通过仿真软件对转向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并进行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于井下煤矿锚杆车辆的四轮独立液压系统的转向特性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提高了井下车辆转向的稳定性及灵活性,该液压转向系统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紧凑式液压泵站供电电压多样性、供电频率多样性及控制阀组多样性等问题,设计了油浸式紧凑型液压泵站试验台。以比例溢流阀组作为控制元件,以电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组成反馈元件,应用液压原理分别给出了电动机负载特性、泵流量负载特性及泵站的功能测试方法。采用PLVC和PC机建立了测控系统,实现了测试系统的自动控制。结果表明,油浸紧凑式液压泵站试验台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和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金属成形压力机是制造加工行业主要设备之一,普遍用于金属成形加工。液压系统是金属成形压力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生产实际设计了一套具有三个液压执行缸的专用液压系统,能很好地完成成形模组的装调及金属产品成形压制加工。根据液压系统原理图,采用三维软件进行仿真设计,选型合适的换向阀、插装阀、溢流阀、压力表等液压控制元件在液压阀块上完成虚拟装配,优化阀块内部油路管道的布局,使整个液压控制组件在阀块上高度集成,并完成液压泵站整体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很好地提升液压系统泵站的可靠性,从而提高金属成形加工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周建华 《电子机械工程》2005,21(2):34-35,61
整装自卸车能有效提高军用装备的机动性。液压驱动与控制系统对自卸车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从介绍整装自卸车的整机结构和功能入手,对机构运动与受力状况作了定性分析,重点围绕液压系统的工程设计要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12.
煤矿井下履带车辆行走液压系统主要采用普通的比例阀驱动变量马达的开式系统方案,直行同步性是履带车辆行走液压系统的一个关键问题,其系统特性与系统元件参数的设置密切相关,基于履带车辆行走液压系统的负载特性和工作原理进行理论分析,设计适合于煤矿井下履带车辆电液行走同步控制系统,并经过试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同类车型行走液...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全液压转向系统的重载运输车辆在颠簸、急转弯工况下,系统负载会发生突然变化,此时系统会出现压力冲击、液压能异常损失,严重时会导致液压元件损坏和系统崩溃,针对该实际问题,提出一种集成于全液压转向系统的液压能量再生模块,以实现回收并利用冲击能量、减缓转向系统压力冲击的目的。基于AMESim分别对含有能量再生模块的有负载反馈全液压转向系统和无负载反馈全液压转向系统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能量再生模块的动态特性,并对含有该模块的试验样车开展了不同路况下的路面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均表明:能量再生模块能量再生效果好,在重载运输过程中能有效吸收压力冲击,且能量再生模块释放液压能平稳有效。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液压驱动汽车专用升降机典型液压系统,建立了通用的模块化仿真模型。通过实例研究了初始容腔体积和负载变化对液压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初始容腔体积和负载的增加都有利于减小液压系统启动瞬间的液压冲击,但对停止瞬间的动态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并使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了满足烟田高架作业车道路行驶和田间行驶两种不同的行驶工况,设计了轮距调节机构。为研究轮距调节液压系统中两液压缸的同步特性,利用AMESim仿真平台建立了轮距调节液压系统的模型并依据实际作业工况进行了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负载相同,负载相差100 N,负载相差500 N,负载相差1000 N这四种不同的工况下,轮距调节液压缸的位移差异最大为0.0503 m,位移的差异值在允许的范围内,轮距调节液压系统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为其他车辆轮距调节机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液压提升装置下行过程中负载重力势能转化为热能耗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全液压势能回收系统。介绍了新型势能回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势能回收系统中液压蓄能器、液压泵/马达及其变量机构的参数进行匹配。应用AMESim建立仿真模型,对系统的操控性能和势能回收效果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势能回收系统能够实现液压提升装置重力势能的回收,势能的回收效率随着负载的增大而提高,并逐渐趋于稳定。系统操控性能良好,能够控制液压提升装置以不同速度稳定下行,不受负载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铰接式车辆因其机动性好、适应性强且生产效率高而被广泛采用,而其不足之处在于转向时横向稳定性较差,翻车事故时有发生,为解决此问题,应用虚拟样机技术对此类车辆的转向过程进行分析。基于液压系统与多体动力学系统的联合仿真,在ADAMS中建立六轮电驱动铰接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在AMESim中搭建其全液压转向系统模型,以实现铰接车的转向过程。 通过PID控制转向油缸的油量使其铰接角维持一个定值,对铰接车的行驶转向进行分析,并考虑车速对铰接车稳态转向的影响。获得铰接车行驶转向下各个轮胎的运动轨迹,各个轮胎所受侧向力、纵向力及垂直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转向油缸中活塞杆的受力。结果表明: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大,铰接车的外侧各个轮胎的受力均明显的增大;且铰接车的转向半径也随着增大;全液压转向系统具有明显的不足转向特性。  相似文献   

18.
盾构机刀盘驱动系统的核心是液压系统。针对盾构施工中不同区域的地层差异性,为使盾构刀盘液压驱动系统节能减耗,采用负载敏感泵作为主驱动液压系统的动力源,利用AMESim软件搭建系统模型,并通过某型盾构机在软土和砂土两种不同地层下负载随机变化的情况,分别模拟系统全功率运行、80%功率运行和60%功率运行下,系统效率及能耗的变化情况。结论证明,软土地层为提高系统效率,减小能耗,宜在全功率模式下运行,而砂土地层宜在60%功率模式下运行。  相似文献   

19.
电动汽车电机具有高频转矩特性,其冲击载荷对减速器、差速器等传动系统疲劳寿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根据电动汽车差速器实际受扭转载荷情况,设计了基于液压伺服的电动汽车差速器扭转疲劳试验系统。采用无线遥测系统在垫江试验场按照帕斯卡试验规范对电动汽车半轴转矩进行了实车采集,通过对采集的半轴转矩载荷谱进行预处理和时频域特征分析后,确定了扭转疲劳试验加载波形为正弦波,加载频率为0.5 Hz。通过雨流计数和外推确定了加载幅值和加载频次,从而建立了电动汽车差速器扭转疲劳试验方法。最后,搭建电动汽车差速器扭转疲劳试验系统,对该试验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差速器的疲劳破坏部位及形式与实车行驶时疲劳破坏部位及形式一致,所建立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悬臂单立柱无避让立体停车装置由于单边受力而存在倾斜、摇晃、稳定性差、部件易于受损等安全隐患,设计了一种新型无避让液压立体停车装置。该装置采用液压伸缩拉杆与框架支撑结构,实现了存取车停放过程中载车板受力均衡,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且装置采用液压系统作为动力源,通过PLC对系统进行控制,实现了停车速度与位置的精确控制,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