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东方锅炉在核电设备制造过程中,如何实施核级材料分供方质量监督,并结合质量控制的实践,提出对核级材料分供方的管理观念及人员技术水平等方面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公司目前ASME核电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情况,并通过人员、培训、供方、审核及管理评审等几个重要方面简述了ASME核电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在没有ASME核电产品制造时是如何维护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自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以来,东方锅炉所涉及到的核电设备用材分析中直读光谱仪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针对核电材料的特点,在进行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用直读光谱仪Spectro Lab进行核级材料成份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用直读光谱法分析核级材料的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后续核电站项目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杜宁  翟君 《锅炉制造》2007,(1):68-69
随着国内核电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核电设备制造厂开始着手进行ASME核证的取证工作。本文简要介绍了ASME核证的范围和取证过程,供有关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毛海耘 《动力工程》1992,12(2):32-34
本文系参照法国核电设备安全有关规定而编写的,可供核电安全级设备的设计、制造和鉴定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代齐 《中外能源》2009,14(1):112-112
中国国家能源局一位官员近日在成都表示.中国考虑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原定的到2020年时核电装机容量计划达到4000×10^4kW的目标,调高为7000×10^4kW或以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1月3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一届中美核级设备鉴定研讨会”上做出了上述表示。黄鹂在成都介绍说,中国现阶段一方面在对国际先进的三代核电技术积极引进吸收再创新,发展更先进和安全的核电堆;另一方面则积极应用成熟的第二代及“二代加”技术来大力发展核电。  相似文献   

7.
内窥镜检查在国外特种设备检验领域应用已十分普遍,并形成了成熟的检验方法和相关规定。我国的航空、航天、核电和兵器等行业已经由国防科工委做出具体规定,并对包括内窥镜检查在内的目视检验人员纳入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范围,分成Ⅰ、Ⅱ、Ⅲ级。自从TSGZ7001-2004《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执行以来,我国特种设备行业的内窥镜拥有量增长迅速,但由于检验人员培训内容中仍然缺少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视检验的价值据报告,80~85%的订货产品均通过目视检验,它不仅要求焊后检验,还包括焊前和焊接过程中的仔细检验。焊前检验比其它做法能更有效地防止焊接失误和使工程进展顺利。为此,提出焊接检验要求、检验的责任、焊接检验人员的评定及焊接检验员资格  相似文献   

9.
外媒     
《能源》2014,(3):30-31
日本自民党政权曾提出了"核电要占总发电量的30%"的核电发展目标,因此,以东芝公司为首,各大核电设备制造商们纷纷扩大投资。但是在核电发展计划事实上被停止的背景下,日本的核产业生产线被迫停止,工人待工,核电工业面临崩溃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彭泽核电在厂址保护过程中开拓思路,转被动为主动,进行了保护性光伏开发,有效增进了地方政企关系,创造了经济价值。在光伏开发过程中,积极借鉴核电的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厂址已有的资源设备,通过优化方案选型、夯实管理体系、严格供方管理、强化过程控制等措施,保证了工程质量的全面受控,并提前实现了节点目标。通过对核电厂址保护的新思路的探讨,对光伏建设质量管理的经验分享,以期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峰  吕明 《南方能源建设》2022,9(2):113-119
  目的  随着我国核电产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对核电装备自主供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当下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更加要求核心装备的国产化。  方法  以我国出口核电站核心设备——反应堆冷却剂泵国产化的顺利实现为例,就高端装备的国产化路线和方法做一些探讨。  结果  反应堆冷却剂泵(核主泵)是技术难度最高和最复杂的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主设备,其作为两用物项同时也是出口管制设备。我国在出口核电项目上,依托国内迅猛发展的大型装备制造业能力,顺利实现了核主泵的国产化。  结论  核主泵的国产化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核主泵供货的垄断地位,夯实了我国作为核电装备制造业强国的地位,也为未来其他高端核心装备的国产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10月18日,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的世界首台套中小功率核电用应急柴油机在沪东重机顺利完成了台架性能试验.这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了中小功率应急柴油机的设计、制造及试验技术,有力推动了我国核级柴油机重大设备国产化进程,同时也为我国第四代核电的市场化奠定了基础.该型柴油机为6PA6LN型柴油机,与国内外已建和在建主流堆型的额定功率6 300 kW柴油机相比有  相似文献   

13.
核安全是核电企业的生命线,而质量是保障核安全的基石。由于核能技术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必须始终遵循"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尤其在后福岛时代,加强质量管理保障核电事业的安全健康发展势在必行。在核电前期就启动质量管理提升并注重实效,是保证核电工程满足各方要求的基础,从管理体系、核安全文化、供方管理、经验反馈等方面对核电前期质量管理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核电同行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11年中国核电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新建 《中国能源》2012,34(2):18-23,47
2011年我国核电行业获得较快发展,核电装机及发电量显著增加,各机组总体运行稳定,核电设备国产化大步前进、装备制造能力及建设安装能力快速提升。我国实验快堆实现并网运行,先进核电技术获得突破。尽管存在日本福岛311核事故影响,我国核电发展暂时减缓。由于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反思及采取相应措施,总体上有利于我国核电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未来我国核电发展预期前景依然光明。  相似文献   

15.
核电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我国核电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核电产业取得的成就以及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发展我国核电产业的措施和建议。指出我国的核电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发展中确立的“引进加国产化”的路线,目前已经初步掌握了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建设和运行技术,2007年底我国建成和在建的核电装机容量为1696.8万kW。我国的核电管理体制经过多次反复目前已从军工部门分离出来,特别是采用的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当进一步理顺我国的核电产业的机制。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引进工作,分析了AP1000技术引进项目可能存在的经济和政治风险,建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应当在我国已有的核电基础上扎实地做好消化吸收以及自主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东方汽轮机》2014,(3):47-47
2014年8月7日凌晨,由东汽提供汽轮发电机组的福建福清核电站1号百万千瓦级机组首次带核冲转达到额定转速1 500 r/min,一次成功。本次冲转试验的整个冲转过程中相关设备参数稳定,机组状态控制良好,为该核电机组早日并网发电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检验了东汽核电技术实力、项目管理水平、现场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1月9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台ZH-65型蒸汽发生器现场吊装工作准备就绪,将视现场风力情况择机吊至16.5米平台后引入。这是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蒸汽发生器,标志着我国已基本突破三代核电主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和工艺。"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是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广核集团研发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是我国核电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8.
<正>《南方能源建设》主办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后简称中国能建广东院)一直致力于核电工程的勘察设计,是全国最早获得甲级设计资格、最早获得核电设计资格的单位之一,在国内最早从事百万千瓦核电站可行性研究,探索核电自主设计,目前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核电设计队伍,进行过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厂址选择、可行性研究、核电常规岛设计及BOP设计等工作,在1 000 MW  相似文献   

19.
核电阀门是指在核电站中核岛N1、常规岛CI和电站辅助设施BOP系统中使用的阀门.从安全级别上分为核安全Ⅰ级、Ⅱ级、Ⅲ级、非核级.其中核安全Ⅰ级要求最高.核电阀门在核电站中是使用数量较多的介质输送控制设备,是核电站安全运行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一座具有两台100万kW机组的核电站有各类阀门3万台.  相似文献   

20.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600MW核电站的关键设备——蒸发器由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制造完工,并通过有关专家的质量验收。完整制造整台600MW核电蒸发器在我国尚属首次,这标志着上海核电设备制造技术已脐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了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设备制造能力。秦山二期工程600MW核电机组采用两个300MW标准环路,百万千瓦级核电则由3个环路组成。该机组的蒸发器采用美国西屋公司技术,具有先进的汽水分离器,可提供低湿度的蒸汽。目前,世界上仅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等少数国家具有300MW标准环路制造能力。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