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铁道车辆一系垂向液压减振器的基本结构出发,对其内部流场与阻尼特性进行了低速特性仿真研究,利用ANSYS CFX中的流体动网格技术,分析了减振器在不同振动速度下的调节单元动态流场分布,获得了减振器示功图及阻尼特性曲线。诵讨与理论曲线的比较可以看出,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相一致,为减振器结构及参数的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模拟减振器外特性,根据流体力学和减振器工作原理分别建立了普通液压减振器的复原和压缩行程数学模型,以某型轿车减振器结构参数为例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计算表明,仿真计算模型能较准确地模拟减振器外特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有限元方法难以准确描述汽车用双筒液压减振器工作特性的难题,首先阐述了双筒液压减振器的结构组成,较为详细分析了该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建立减振器机械系统的3D数字模型,基于ADAMS仿真软件搭建双筒液压减振器的多体动态仿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液压减振器的示功图、阻尼特性评价和非线性特征;最后通过减振器台架试验对CAE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仿真计算模型能较准确地模拟减振器外特性。该研究为减振器的设计和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某装甲车辆用被动式双筒式液压减振器的基本结构,基于这种结构提出了两种磁流变双筒式液压减振器的结构设计方案.为了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利用Ansofi工程电磁场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两种不同结构的MRF双筒式液压减振器的磁路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使用车载电源,在相同的工作电流下仿真得到两种结构该型MRF双筒式液压减振器的磁感应强度矢量和磁场强度分布,为其在车辆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可控叶片减振器的结构进行分析,建立可控叶片减振器的流体力学模型,模拟减振器内部流体结构,用理论分析和实验拟合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可控叶片减振器的阻尼特性.阐明了减振器阻尼特性受到工作液的温度,比例流量阀节流口开度以及连接臂端的激励速度的影响和比例流量阀对减振器"温衰"效应的补偿作用.最后验证了不同温度下减振器的实验数据和仿真计算结果的一致性,表明模型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回转叶片式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于平板模型得出了其阻尼力和阻尼可调系数的计算公式.对自行研制的回转叶片式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可调系数与阻尼孔内流速的关系等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深入分析该型减振器的阻尼特性,为其在车辆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双筒式减振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减振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结合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减振器复原和压缩行程的阻尼力输出模型.以正弦激励作为输入,并根据实际产品参数进行仿真和实验对比,得到减振器的阻尼特性曲线.通过对比分析结果可知,仿真和实验曲线较为吻合,验证了所建立的减振器...  相似文献   

8.
比例控制阀是叶片减振器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减振器阻尼力调节的执行部件。介绍了比例控制阀的工作原理,并基于比例控制阀的结构特点,建立了比例控制阀的CFD模型,分析其流场分布,对其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确定其流量与开口度及驱动电流的关系,并通过比例控制阀的试验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为叶片减振器的阻尼特性分析及阻尼力控制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双筒液压减振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利用ADAMS/Hydraulics模块建立机械液压耦合模型,仿真值与实验值比较表明模型合理,有一定的工程价值。并用所建模型对减振器的黏温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激励频率对减振器的黏温特性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磁流变液是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液体粘度发生很大的变化.将其应用于履带车辆减振器上,通过理论及试验分析,这种叶片式磁流变减振器提供的阻尼力可完全替代被动式减振器,并具有更优良的控制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铁道车辆油压减振器三维流场动态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液压减振器是轨道车辆行走部的重要装置,其阻尼特性由一组特殊结构的阻尼阀来实现.为优化液压减振器缸体的整体流道结构,分析关键阻尼阀在不同开启状态下局部流场对阻尼特性的影响,有必要采用流体三维动态仿真计算方法预估其性能.研究中针对某典型轨道机车垂向减振器的结构和参数,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采用CFX自适应动网格技术,对各典型振动条件下阀体及内外缸体内的交变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相应流道中的速度场、压力场和流线分布图.进一步地采用基于三维流场的可视化分析方法,清晰而全面地反映了各关键流道流体的流动状况.由此获得的减振器工作特性曲线与实际标准特性曲线相吻合,证实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方法的有效性.所建立的分析模型和采用的仿真方法,为从机理上分析减振器能量耗散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流道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快速、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离心压缩机进口导叶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NUMECA计算软件,针对一个带有径向进气吸气室及可调进口导叶的离心压缩机级,在几个不同的进口导叶开度下,对压缩机级内部的三维粘性可压缩定常流动进行了非轴对称条件下的全通道数值模拟,并将计算所得到的在导叶全开状态下的级性能与该压缩机已有的级性能实验结果相比较,证实了数值模拟结果满足工程分析的精度要求.然后给该压缩机级更换了一种新的可调进口导叶,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该压缩机级再次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导叶更换对压缩机级性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在进口导叶与叶轮之间选择了5种不同的轴向距离,在轴向进气及流动轴对称的简化条件下对该压缩机级分别进行了单通道数值模拟,对进口导叶与叶轮之间的最佳距离进行了初步探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用新导叶取代原导叶对级性能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更换导叶并没有改变导叶产生预旋的作用,增大导叶的预旋作用可能是离心压缩机在变工况调节运行中实现节能的更有效途径.另外,原导叶与叶轮之间只有0.2倍导叶弦长的距离,从安全可靠性和气动性能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议该距离加大到1.5倍导叶弦长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基于CFD 理论对双作用滑片泵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在不同工况下瞬时流量和监测点压力脉动的情况,滑片泵输出流量的脉动和压力的脉动是由于低压区的闭死容积刚接触高压区时的“高压回流”造成的,并可以对滑片泵的空化现象进行预测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结果可靠,能够为滑片泵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磁流变液阻尼器及支承的磁悬浮轴承进行了三维电磁场分析,得到了其磁场分布,并对磁流变液进行了动态磁场分析。最后,基于磁流变液的唯象模型,通过静力学仿真得到其最大挤压反力,得到了磁流变液阻尼器所能提供阻尼力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环形叶栅理论将二维叶片叶型转化为三维叶片,建立了叶轮叶片的三维模型。根据流体流动规律列出了叶轮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使用FLUENT软件对方程进行了计算分析,数值模拟了叶轮三维湍流流场,获得了叶片表面压力云图、速度矢量图、叶片进出口边附近压力分布图和叶片安放角压力变化曲线。通过图形分析知,空蚀最严重位置出现在叶轮轮毂背面出口边附近。以效率最大、空化空蚀量最小建立目标函数,在MATLAB中进行计算求解,优化了叶轮进出口直径、进出口安放角。利用这种方法能够达到提高叶片泵的效率、降低叶片空蚀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借助FLUENT流动分析软件,根据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对一单级后置导叶轴流通风机的内部流场进行了全三维数值模拟,同时求解了叶轮、导叶(动区/静区)流场,获得了风机内部流场中重要的流动细节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风机进行了流线型优化设计,使全压效率从74.12%提高到了77.11%。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中根据起落架减摆器的设计需求,通过参数化建模及有限元仿真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叶片式结构、基于磁流变效应原理的减摆器。首先根据理论公式推导出了磁流变减摆器磁路主要结构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方程组,为之后的建模和仿真提供理论支持。将此关系方程组导入利用Proe建立的参数化模型。更改参数化模型中的一个参数,将导致其他参数随之变化,从而使模型能够随着结构参数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利用ANSYSworkbench对此参数化模型进行三维仿真与优化分析,从而得到较为合理的磁路设计参数,为以后的结构定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后置导叶型轴流通风机为模型,采用CFD方法对风机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其内部流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性能预测;并与其气动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CFD方法进行性能预测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可为内部流动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动叶可调双级轴流风机长期运行中叶片磨损造成转子质量不平衡,引起风机振动增大的问题.利用影响系数法进行现场动平衡,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叶片式阻尼器出力特性具有较强的非线性,为建立准确的力学模型,以实验室的一种叶片式阻尼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示功试验以获得它的出力特性;以双曲正切模型和双曲正切改进模型为基础,依据示功试验的实验数据选用顺序选择遗传算法辨识出这两种模型的参数,并在Matlab中进行出力仿真.结果表明:仿真得到的示功曲线与实验的示功曲线较为吻合,验证了这两种模型的准确性,双曲正切改进模型对比原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