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利用矸石充填置换开采条带煤柱的新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希奎  李学华 《煤炭学报》2008,33(3):259-263
提出了在煤柱中掘进巷道并利用矸石回填以置换开采出部分条带煤柱的新技术.研究了条带开采后煤柱中充填巷的布置位置、数目,并分析了置换开采前后上覆围岩的稳定性.提出在条带煤柱集中布置2条宽4.0 m、高5.0 m的矸石充填巷,巷间煤柱宽4.0 m,并进行了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提出的矸石置换开采技术可有效控制地表变形在I级的前提下,置换开采出条带开采留设煤柱的15%左右的煤量,同时实现矿井矸石井下处理,做到矸石不上井.  相似文献   

2.
刘村煤矿研究采用新型充填技术,使用煤矸石作为充填材料之一,开采条带残余煤柱,既能减少了煤层开采技术难题,解决充填矸石来源,同时解决矿井地面矸石山处理费用问题,实现了绿色充填开采。  相似文献   

3.
岱庄煤矿2000年建成投产,井田地处济宁市城北城乡结合部,地面村庄等建(构)筑物密集,村庄下压煤量高达80%。随着矿井多年的条带开采,产生遗留煤柱53个,造成呆滞储量900余万吨,加之城区扩建压覆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煤炭技术》2015,(12):1-4
基于莫尔-库伦强度理论及煤柱强度经验公式,推出了不同充填率引起煤柱强度增量的计算公式,提出了界限充填率的概念,分析了条带开采充填对于煤柱宽度的影响。结合实例,得出充填提高煤柱强度、减小煤柱宽度、利用界限充填率的概念,为煤柱尺寸优化及支护手段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岱庄煤矿条带煤柱矸石膏体充填开采地表沉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针对岱庄煤矿村庄压煤严重,矿井服务年限缩短,而传统条带法开采后遗留条带煤柱储量丰富的现状,根据国内煤矿膏体充填开采技术发展水平和煤矿绿色开采的发展要求,在分析现有建筑物下开采技术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矸石膏体充填材料充填进行建筑物下遗留条带煤柱开采, 通过对矸石膏体充填开采地表沉陷控制原理的分析研究,实施了建筑物下矸石膏体充填开采,并对地表沉陷进行了预计实测。该技术项目的研究将为我国“三下”压煤条带煤柱回收及矸石井下利用提供了前沿技术开发思路,对解放村庄下呆滞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采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截至2011年6月30日,已累计回收条带煤柱560m,置换原煤23.1万t,地表最大下沉量只有35 mm,远远小于原设计预计的300-400mm,地表变形控制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6.
条带煤柱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结构模型及运动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绍杰  郭惟嘉  周辉  温国惠 《煤炭学报》2011,36(7):1081-1086
以岱庄煤矿2351膏体充填工作面为例,研究了条带煤柱膏体充填开采覆岩时空结构模型及运动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覆岩由“C”型空间结构逐渐转化成不等高支撑的铰接岩梁;工作面的直接顶板即为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33.6 m,前4次周期来压步距分别为18.3、8.8、13.7、9.0 m;覆岩重力主要作用在工作面前方煤壁和充填膏体上,顶板超前应力和影响范围较小,主要影响范围小于15 m;2351工作面在现行工艺技术条件下,最大合理控顶距为8.8 m,充填支架合理工作阻力为27 MPa、合理初撑力为21 MPa。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明了应用条带开采方法进行建筑物下采煤需满足的原则和条带煤柱稳定性监控的意义,给出了实测条带煤柱采动附加应力分布状态,对施测的条带煤柱稳定性做出评估并指出了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用相似材料模拟方法,以岱庄煤矿膏体充填开采为背景,研究了条带煤柱膏体充填开采煤柱、充填体和围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并与垮落法开采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充填开采上覆岩石离层不明显,岩梁曲率变形小;充填体对煤柱提供侧向约束力,降低了煤柱所受的最大垂直应力;充填体参与支撑顶板时,形成煤柱-充填体-煤壁共同支护顶板的结构,该结构可以有效地控制开采沉陷。模拟研究结果与现场实测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条带充填开采煤柱载荷和煤柱强度的理论分析,提出了条带充填开采所需留设的合理煤柱尺寸及开采宽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证了条带试采的可行性,介绍了条采的具体措施,取得的效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建筑物下矸石置换条带保护煤柱开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许厂煤矿面临的村庄建筑物下的压煤、条带煤柱的置换开采、井下矸石处理3个主要问题,在矸石物理力学指标测试、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矸石置换开采建筑物下条带煤柱的方案。结果表明,在保证地表变形在Ⅰ级保护范围内前提下,通过在条采煤柱中掘充填巷,并利用井下矸石进行充填的技术手段,对条带开采后留设的煤柱进行置换开采,是一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以往大部分矿井对巷道煤柱、边角煤等资源不进行回收,即便对煤柱和边角煤进行回收,往往会出现支架倾倒、风流紊乱和顶板破碎等不利因素,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新村煤矿以矿井实际条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在煤柱回收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和新工艺,对矿井先行开采区域的采区大巷煤柱进行回收时采用旧巷充填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煤炭资源的采出率,同时又为工作面安全高效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胡炳南  林国尧  赵有星 《煤矿开采》2011,16(3):70-72,135
为了在利用条带开采有效控制岩层移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基于保护体承受采动附加应力特点和两次条带法开采岩层移动变形规律,引入分次小变形开采理念,提出了第1次条带开采和第2次煤柱开采的两次条带法全柱开采技术.应用这种技术,一方面,可相应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采动应力的能力,另一方面,可减少地表水平变形,能实现村庄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江苏某热电厂钻孔灌注桩工程试验桩检测情况,阐述钻孔灌注桩承载力随休止期变化规律及影响休止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A classification of filling piles by characters determining their carrying capacity is presented. A brief review is given for the most known design methods. The method is described for filling-pile carrying-capacity estimation differentiated with respect to strength soil characteristics; piles are made by pneumatic punchers.  相似文献   

16.
针对唐口煤矿的地质条件和地表村庄建筑物的现状,依据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条带开采方案,保证了村庄不搬迁和房屋居住的安全,达到了经济、合理开采的目的。工作面的条带煤柱内布设了钻孔应力传感器、大位移横向变形位移计对条带煤柱进行采前、采中、采后的长时间的应力监测,研究并分析了深部条带煤柱的覆岩应力特征。结果表明,条带煤柱的应力高峰区在距煤壁6~8 m之间,距离煤壁1 m的区域煤柱仍然受到支护系统和煤柱边缘的横向约束作用而处于三向应力状态;距煤壁10 m的煤柱应力始终很小,最大仅为2.5 MPa,说明没有太多的覆岩应力转移到该区域煤柱上。  相似文献   

17.
冯利宁 《山西煤炭》2010,30(5):59-60
矿井在生产过程中,随着采区内工作面的持续回采,到全采区的回采结束时,势必留下采区上下山孤岛煤柱,且煤柱内残留巷道往往是纵横交错.如何安全回收采区上下山孤岛煤柱,提高矿井资源采出量,是矿井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之一.陶一矿通过采用高水材料提前充填煤柱内残留巷道,实现了孤岛煤柱的综放工作面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8.
《煤矿安全》2016,(9):97-100
为了消除区段煤柱存在的问题,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以常村矿相邻工作面S511和S510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上区段运输平巷内构筑充填墙无煤柱开采技术,分析了预筑充填墙无煤柱开采技术原理,确定了充填墙构筑方法与技术关键,给出了充填墙构筑参数确定的原则及过程,采用FLAC~(3D)模拟软件分析了充填墙参数的变化对S510工作面回风平巷围岩变形及其覆岩裂隙扩展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充填墙高度为3.5 m,宽度为1.8 m、强度为30~35 MPa。结果表明:采用构筑充填墙无煤柱开采技术应用效果较好,设计的充填墙参数合理,保证了S510工作面回采安全及其回风平巷安全稳定,多采出煤炭资源391 524 t。  相似文献   

19.
建筑物下宽条带开采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策底河煤矿地质采矿条件及地表建筑物情况,在理论分析、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建筑物下压煤宽条带开采方案及参数,并结合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计算对条带煤柱及岩梁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条带开采方案能有效控制地表移动变形值,满足保护地表建筑物的要求,解决了策底河矿建筑下安全采煤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