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现代人们把平时生活起居的空间称为"居室"。我们每天很大一部分时间在这个空间活动,无论外部的物质条件和地理位置怎样改变,但是,人们对家居基本理想需求是永远不变的。本文从人们心理需求、文化因素、社会需求和人体工程学多角度研究居室设计中的人文因素的影响,在室内设计时应该可虑到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文化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在考虑人文因素设计的居室才能更符合人们的居住需要。  相似文献   

2.
健康住宅是体现在住宅和住宅环境以及居住行为上的种生活模式,它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而且还包括一些心理量值,人们对住宅在居住空间、环境空间与精神空间结合的完美追求,表达出人们的身心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本文就健康住宅居住空间设计中"平面布局突出适用性"、"空间划分突出灵活性"、"建筑设计突出安全性"等几个问题,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
<正>现代人们把平时生活起居的空间称为"居室"。我们每天很大一部分时间在这个空间活动,无论外部的物质条件和地理位置怎样改变,但是,人们对家居基本理想需求是永远不变的。本文从人们心理需求、文化因素、社会需求和人体工程学多角度研究居室设计中的人文因素的影响,在室内设计时应该可虑到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文化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在考虑人文因素设计的居室才能更符合人们的居住需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2)
作为1980年代现代汉诗写作先锋的陆忆敏,在1990年代以后退出了诗坛,这与其在当代诗歌中的"不介入"姿态息息相关。在时代话语环境中,陆忆敏选择站在主流的边缘,而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她为自己搭建起一间"房子",并透过"窗"的介质与外部世界保持均衡的联系。在两种空间的边界处,陆忆敏以沉思的方式完成位移,也塑造了其节制内敛的诗歌品格。  相似文献   

5.
浅谈室内色彩的设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逸娜 《广东建材》2007,(5):134-135
我们的生活无时不受色彩的影响,色彩除了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在目前城市环境及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对环境的空间尺度及建筑材料进行选择设计,而忽略了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合理选用适宜的颜色是设计当中首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筑设计中的边界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隽  关瑞明 《华中建筑》2009,27(2):80-83
建筑设计中的边界反映建筑实体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一般特征,柔性边界是边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柔性边界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对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建筑设计的经典理论为依据,分析柔性边界的概念、作用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通过对设计实例的评析,提出了刚性边界柔化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2)
现代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还要从整体环境的高度综合环境与人、实用的功能等多项关系,融入人与环境空间设计的本质以及与设计相关的重要元素如创意、美感等,以满足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完美地体现空间美学的最高境界。随着"轻装修"装饰风格和"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渐趋流行,软装饰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整个室内装修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因此,对装饰材料的理论研究迫切需要系统地引导人们进行应用选择,装饰新材料的出现使这一设计潮流更加具体化。  相似文献   

8.
余璨 《中外建筑》2013,(5):30-31
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创造了城市街道空间环境,反过来,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也影响着人的行为,人性化的街道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息息相关。本文针对街道的现实功能,通过分析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心理特性,提出人性化街道空间环境构建框架,为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建筑边界作为一种媒介依存于建筑体块和空间的组合形态,在多远文化下的今天,呈现出愈来愈模糊的发展趋势。日本的建筑设计是基于日本传统的美学、宗教和民族环境发展进行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精神层面上的"禅宗"哲学影响最为强烈。日本建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和空间加以提炼,打造出具有日本性格的"禅意暧昧"——模糊边界。  相似文献   

10.
正民以食为天,在商业空间中,餐饮空间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餐饮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餐饮空间不仅仅要满足就餐需求,还对就餐过程中人的感官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满足有一定的要求。本文而从情景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餐饮空间,总结出餐饮空间情景建构的常用方法。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的基本概念"情"是一种心理体验。"景"指的是不同的空间环境和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中临时性边界空间作为一种城市公共空间类型长期被人们所忽视。该文以汉口旧城区工地边界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工地内民工和工地周边市民的活动行为进行调研。综合运用空间类型学、环境行为学等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出工地边界空间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依此为据提出边界空间的重构设计策略。希望为打造出环境友好、安全有序,可持续性的城市临时性边界空间提供可能的探索方式。  相似文献   

12.
该文阐述了"环境育人"理念在乡村小学空间环境营造中的优势及重要性,通过对乡村小学空间环境的范畴及特征分析,提出"育人"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三部分共同构成,并通过汉阴县三坪小学改扩建项目实践,试探性地提出"回应自然环境、边界开放、精神向心性、空间多样化"四点乡村小学"育人"环境的营造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北京老城区,有一种细长的城市交通空间,那就是胡同。在胡同两侧排列着的,就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中庭式传统居住形式——四合院。最原始的四合院是作为私人住宅的私有居住空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成了多个家庭共同居住的场所,原来的院子也被赋予了共有空间的属性。随着老城区人口的继续扩张,对居住空间的诉求越来越大,院子被人们逐渐加盖的房屋所侵占。取而代之的胡同,则被人们赋予了院子的属性,从而发生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本研究就是从这些发生在胡同空间的有趣现象中进行提炼的,给居住空间及未来城市提供一个新的视点。由"细分"这个概念,创造出一种新的居住环境,新的城市空间关系,探索家和城市的边界。有别于我们所熟知的城市,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然发生型城市空间。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混沌和秩序得以并存。  相似文献   

14.
本篇意在研究宜居城市概念下居住环境与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以北京地区居住空间环境为例,研究我国文化认知背景下的社交空间分区的模式及加强环境影响社交活动的空间可能性。理论回顾表明空间的"领域性"及"领域"的"可读性"是影响社会交往的两种重要空间品质。据此,从"多种空间分区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社交空间分区的分析,研究北京地区四类居住环境中空间作用于社会交往的模式;进而利用类型学分析,比较四类居住环境中"领域性"及"可读性"的空间表现;最后探讨通过空间设计帮助使用者"控制"其社交关系的可能策略。研究结论表明,多空间分区的"领域"划分模式和强调"领域"边界的界定方式有助于提升居住环境中使用者对其社交关系的"控制感",即加强居住环境与社会交往之间的联系。在北京地区居住环境中的具体空间表现为:嵌套式路网结构,公共到私密领域的过渡空间,对应社会关系亲密程度的多层级空间分区,以及能够被清晰认知的"领域"边界。  相似文献   

15.
<正>"一线生机"的设计来源于对活动与边界的思考:一根线能否给盐田城市空间带来活力与生机?在开阔的广场沙滩和草坪,人群往往趋于分散,人们在公共空间依然躲在各自的角落用社交网络联系着世界,相互照面的人却没有交集,只有自拍和定位维系着和场所的微弱联系。我们希望通过边界效应,重新划分开敞空间的活动分布。"边界效应"由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指人们喜爱逗留在区域的边缘,而区域开敞的中间地带是最  相似文献   

16.
感悟空间     
从古至今,人类对自己与空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入的理解过程中已经走向亲和的新层面。多元化的空间设计流派纷呈,但从中我们仍可以"嗅"出:当代环境空间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以人心理需求的满足为重心。本文将从行为心理的角度,探讨环境空间的多层次性和主体性,以及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发现和感悟空间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7.
《门窗》2015,(9)
设计美学是一门新兴的美学分支学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环境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它不仅体现了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与此同时也体现了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因此环艺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当人们满足于环境空间的基本需求后,人们开始把目光拓展到对环境空间的审美上。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环境中添加美学要素,使其具有不同的装饰性、功能性。  相似文献   

18.
物质环境设计与空间中的活动--空间中的边界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峻 《华中建筑》2003,21(1):47-47,5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边界发生关系。边界的存在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空间中的边界处理得好,空间则会富有活力,就会对空间中的活动开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则会扼杀空间中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7)
人类在室外的交往空间之中,有三种交往空间场所心理,即中心恐惧感、前尊心理、后防意识,这三种心理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室外交往环境,如果环境不能达到条件,那这个空间场所的使用率就不会很高,鲜有人去光顾,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符合我国制定的策略,不利于和谐社会的营造。  相似文献   

20.
《世界建筑导报》2004,(1):34-35
对直接联系的渴望-完全依靠自己的眼睛所提供的最初的动力.对这类项目和它的用地进行探索.即空间边界。我们正在研究空港的环境,尤其是针对占相当比例的两组人员:商务旅行者和旅游者对第一组人来说.尽管宽频海通提供了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如现实中的多媒体电话会议及虚拟技术的应用,但商务履行仍保持了一种强劲的势头。人们感受型一种商业上的必要性一种非物质性的远距离的出席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