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对某给水厂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月度监测,重点分析了各工艺段出水的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对消毒副产物控制起关键作用的工艺是预氯化(混凝)、过滤和消毒。预氯化工艺是一个很大的健康隐患,必须严格控制。在过滤工艺中同时存在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和去除两种作用,对三卤甲烷的去除率明显较高,而卤乙酸在过滤前后变化不大。在清水池消毒过程中游离氯会与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继续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  相似文献   

2.
消毒副产物总致癌风险的首要指标参数--卤乙酸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利用国际和国内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数据 ,计算了各种消毒副产物的致癌风险。分析结果显示 :(1)饮用水中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浓度的相关性不好 (R2 ≤ 0 4887) ,说明不能从一类消毒副产物的浓度来推断另一类消毒副产物的浓度 ;(2 )在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总致癌风险中 ,卤乙酸的致癌风险占 91 9%以上 ,三卤甲烷的致癌风险则在 8 1%以下 ;(3)饮用水中卤乙酸浓度与消毒副产物的总致癌风险之间相关性极好 (R2 ≥ 0 919)。综合以上三点 ,建议将饮用水中卤乙酸浓度作为控制消毒副产物总致癌风险的首要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3.
常规工艺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给水厂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月度监测,重点分析了各工艺段出水的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前体物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控制起关键作用的是沉淀工艺和过滤工艺。沉淀工艺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受到混凝效果的影响,随季节有较大波动。过滤工艺出水中三卤甲烷、卤乙酸前体物全年都呈现增长。过滤工艺出水中三卤甲烷前体物的增加明显高于卤乙酸前体物。  相似文献   

4.
碘代消毒副产物(I-DBPs)由于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水源水中含有Fe3+,并且在饮用水处理和输配过程中也常会有新的Fe3+引入.现有研究表明金属离子可能会对常规Cl-DBPs的生成产生影响,然而有关其对更高毒性的I-DBPs生成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考察了氯胺消毒体系中Fe3+对I-DBPs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e3+通过促进氯胺衰减而抑制I-DBPs生成,Fe3+与腐殖酸的络合对I-DBPs生成过程影响较小.当一定量Fe3+进入氯胺消毒体系时,总碘代三卤甲烷生成量得到显著抑制,且抑制效果与Fe3+浓度呈正相关而受I-浓度影响较小.当实际水样Fe3+浓度为100μmol/L时,在典型氯胺消毒体系中生成的总碘代三卤甲烷浓度降低17.3%,综合毒性水平降低21.2%.  相似文献   

5.
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卤乙酸(HAAs)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参照美国标准方法在国内首先建立了饮用水中氯消毒副产物卤乙酸的测定方法 ,其检测限、加标回收率、精确度都达到美国标准方法的要求。在保证测定准确度的前提下 ,改进了原方法的升温程序 ,并以甲醇为酯化剂 ,使测定方法更简单、安全、可行、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6.
氯胺消毒对卤乙酸类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影响氯胺消毒副产物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氯与氨氮的比值能够降低卤乙酸消毒副产物生成总量,当氯与氨氮比降至5:1时,氯胺消毒产生卤乙酸的总量比氯消毒能够减少69.1%;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与氯胺的投加量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延长接触时间对氯胺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影响小;pH升高能够减少卤乙酸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升高温度对卤乙酸生成量的影响很小。采用氯胺取代氯消毒能够很好控制卤乙酸类消毒副产物。  相似文献   

7.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危害及去除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及其危害,并从加强水源水保护,采用替代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去除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质、消毒过程中已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制定严格的饮用水水质标准5个方面论述和比较了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各种去除途径及进展,并指出了去除副产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近年发现的可能导致膀胱癌的新型消毒副产物(DBPs)卤代苯醌(HBQs),研究了不同地区管网末端水中卤代苯醌的存在情况,以及不同前体物、pH、氯投加量及溴离子浓度对卤代苯醌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管网末端出水中可检出2,6-二氯苯醌(2,6-DCBQ),浓度范围为6.28~10.75 ng/L,2,6-二溴苯醌(...  相似文献   

9.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危害及控制工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及其危害,从替换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质、已生成的消毒副产物3个方面对国内外控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去除途径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用水使用氯消毒产生的副产物对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介绍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从选择优质水源、降低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替换传统的消毒剂、去除已生成的消毒副产物4个方面论述了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各种去除途径及进展.  相似文献   

11.
以含碘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先氯后氨工艺的THM4与I-THMs生成特性,并探究了该工艺的关键影响因子——氯接触时间、溴碘比、pH,同时以CTI与GTI为指标对其进行毒性评价,为水厂工艺调节提供理论依据.其中,先氯后氨工艺的总T H Ms生成量介于氯胺消毒与自由氯消毒之间,并且随着氯接触时间的增加,生成的CHCl3增加了...  相似文献   

12.
新建水库对水温的影响分析,过去均采用与已有水库进行对比,由于受地理、气候等诸多条件的限制,难免会出现偏差。在评价白石水库水温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工程中,首次采用数学模型和用微机进行计算,得出水库水温变化规律,并用已建成的参窝水库实测资料进行检验,证明计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3.
臭氧氧化对地表水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臭氧氧化作用对受污染地表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投加比低于1mgO3/mgDOC时,臭氧对UVA、CODCr和UV410等有机物去除效率较高;臭氧投加比例为0.7mgO3/mgDOC时,BOD/COD由7.4%提高至18.4%,比紫外消光度(SUVA)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不同臭氧投加比例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三维荧光指纹光谱变化规律表明,受污染地表水DOM中主要荧光物质为芳香族蛋白质(荧光峰A、B和C)及类腐殖酸(荧光峰D),其中,A峰、B峰和C峰的中心位置分别位于225/300nm、225/338nm和275/342nm;臭氧投加比例为0.7mgO3/mgDOC时峰强削减率为64%~81%,同时部分芳香族蛋白质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闹德海水库及其入库水文站降水径流泥沙的特性以及年内年际的变化规律,通过不同年代水沙均值对比分析表明自然因素、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是水沙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已收到了明显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当氮磷浓度达到富营养水平时,水动力条件(流量、流速和水位)可能成为制约因子,抑制水华发生.河道型深层出水的水库相对于湖泊型表层出水的水库,因为较大交换流量,较低营养盐浓度,保证了浮游植物和藻类较低的现存量.进一步研究水文条件(滞留时间、水位变化和水流运动)发现,保持较低的滞留时间、较高的水位和底层较低的流速,都有利于水库水体中营养盐和藻类的稀释,不利于浮游植物和藻类的生长,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高庄水库水质,同时提高水库防洪和调蓄能力,对高庄水库实施了水库生态清淤工程,并分析水库底泥及水库清淤前后水质监测数据。结果表明:高庄水库清淤前水质有下降趋势,断面等级的主要控制因素主要是总磷含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含量;底泥中的总氮含量主要来源于干物质,土壤综合污染程度不高,表现为尚清洁;底泥重金属具有同源性,表明其污染来源相同;清淤后水库水质断面等级提高明显,可降低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含量,但作用不如降低氨氮含量明显;不同水期水质污染因子含量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高锰酸盐指数汛期略高于非汛期,氨氮含量汛期低于非汛期,总磷含量汛期高于非汛期;为提高水库清淤效益,建议本次清淤10 年后开展新一轮的清淤疏浚。  相似文献   

17.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from Myponga Reservoir, South Australia, was separated into four organic fractions based on their hydrophobic and hydrophilic properties using a sequence of non-ionic and ionic resins. NOM fractions were isolated for the purpose of determining the impact of alum coagulation on removal of these fractions in conventional water treatment, and their potential as precursors in the formation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 and in supporting microbial growth. The NOM comprised VHA (very hydrophobic acids), SHA (slightly hydrophobic acids), CHA (charged hydrophilics) and NEU (neutral hydrophilics) fractions. These fractions were then jar tested with alum using low (50 mg/L), operational (100 mg/L) and very high (200 mg/L) doses to assess the removal capacities for these fractions in a conventional treatment plant. High-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UV-DOC (HPSEC-UV-DOC) revealed that alum removed more of the hydrophobic and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components of NOM, but less of the NEU fraction and lower molecular weight components of NOM. Determination of biodegradabl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BDOC) indicated that the NEU fraction had the highest biodegradability, followed by the CHA, SHA and VHA fractions. The VHA fraction had the highest total-trihalomethane formation potential (t-THMFP), followed by NEU, SHA and CHA. The NOM not removed by alum coagulation had the potential to support microbial growth (NEU fraction), and disinfection by-product (DBP) formation (VHA and NEU fractions). To obtain treated water with lower overall residual NOM, other treatment methods would need to be applied in addition to alum coagul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neutral fraction.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热带地区水库水温分层特征,采用垂向一维水温数学模型对海南省南渡江干流某拟建大型水库开展了水库垂向热分层结构和下泄水温过程研究,并探讨了叠梁门分层取水措施对低温水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水库湖泊特性和气候特征影响,海南热带地区水库水温总体也呈现随季节变化的分层结构,在冬季水温趋于同温,夏季水温分层逐渐加强且显著,年内垂向最大温差可达11.8℃,由于海南主汛期为9~10月,汛后水库蓄热能力明显减弱。②水库下泄水温呈现低温水明显、高温水较弱的规律,最大降幅9.7℃,最大升幅仅为1.0℃。③叠梁门分层取水措施的运用,加强了水库垂向分层状态,对低温水的改善效果显著,最大低温水影响降低为2.3℃。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细骨料中有机质对水泥砂荣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试验分析,论证了有机质超标的细骨料在水工混凝土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考察原水—预臭氧—混凝沉淀—砂滤—后臭氧—生物活性炭—氯消毒工艺对阳澄湖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阳澄湖原水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与紫外吸光度UV254总体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特征,随着原水DOC与UV254的降低,各工艺单元对DOC与UV254的去除率也逐渐降低,去除率分别在29.2%?44.3%与55.4%?66.5%.对UV254的去除优于DOC,常规处理工艺优于深度处理工艺,对大分子的去除优于小分子.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llel factor analysis,PARAFAC)分析三维荧光光谱确定阳澄湖水样DOM由4组分构成,类蛋白类色氨酸C1、类酪氨酸C2、氨基酸或蛋白质C4,以及类腐殖质紫外区类富里酸C3.该工艺流程对C2、C3、C4去除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达到30.1%、70.7%和4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