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德俊 《江苏陶瓷》2007,40(4):43-43
阳羡虽古有"陶都"之名,然亦有"竹海"美名。陶都多竹,故紫砂艺术造型中亦多有竹型茗壶造型。竹型茗壶已成为紫砂艺术中的经典造型体系,而其步入紫砂造型艺术行列,虽然与陶都地域多竹  相似文献   

2.
高湘君 《江苏陶瓷》2011,44(2):34-34,3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代表着高风亮节的精神修养,它与松、梅一起并称"岁寒三友"。陶都宜兴富有"竹海"美誉,竹与陶一直以来就是宜兴的地域景致,在宜兴数百年的紫砂艺术发展史上,以竹为题材的历史茗壶屡见不鲜。竹型茗壶伴随着紫砂艺术史发展前行,经历了不断创新发展的艺术成熟过程。在明清紫砂艺术鼎  相似文献   

3.
壶中有道,道法自然。大千世界,洋洋万物为宜兴紫砂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宜兴的万顷翠竹也是紫砂艺人创新设计的主题,在紫砂壶与竹文化的交融中,绽放出千姿百态的以品竹、颂竹、写竹为特色的紫砂壶艺术精品。"腰圆竹春壶"蕴含了对大自然的歌吟,对竹子品格的赞美,体现文化紫砂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蒋芳仙 《山东陶瓷》2020,43(1):47-47
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有很多用竹作为形象装饰的作品,这些创作有些是基于竹的外形,有些是基于竹的想象,还有的是基于历史文化所赋予竹的内涵,它是以"简"为核心的紫砂的表达,"三脚乳竹"就是基于紫砂本身的特性,让"竹"这一题材回归,在物质形象上描绘紫砂的润,在意念装饰上凸出"竹"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宜兴紫砂竹器一直空前活跃、佳作不断、精品迭出,把紫砂文化与中国竹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件紫砂壶取名叫做"劲竹",是一件仿生方器,简化外形、夸张神韵,更加显得刚劲与挺拔。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细节的把控和气韵的塑造颇费功夫,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十分满意的。这件"劲竹壶"线条有力、角度有力、衔接有力、在边、线、面的处理方面注重"方中寓圆"的艺术感受,更显圆润,整体和谐有度,可谓是一件集紫砂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6.
紫砂艺术中的造型装饰形象,对于紫砂艺术,尤其是紫砂花货塑器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时至今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花货塑器,就连传统以"光润"见长的光器造型也在不断潜移默化地转变着,光器与花货之间的阵垒不再是泾渭分明,就好象现代的传统光器造型中也屡屡添加了一些淡雅的花货"点缀".  相似文献   

7.
宜兴紫砂壶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它起源于宋代,历经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如何认识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特别是紫砂壶传统造型的艺术生命力,对当今继承发扬紫砂壶艺和紫砂文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周莹 《江苏陶瓷》2013,46(4):31-32
在传统的紫砂造型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彩、各类完美的器型,它们汇集着历代艺人的创作智慧,经过数百年来人类社会在文化艺术上的进步,很多器型不断地得到反复提炼修改,日臻完善,虽古犹新,供我们在借鉴中汲取营养。其中花货中的竹形壶形制多样、千姿百态、各有所长。宜兴紫砂在明代出现了圆形的竹形壶,其代表作为陈仲美的"束竹柴圆壶"。其造型是仿自然界的一束竹柴,刻划精细入微、神态毕肖。清代的圆形竹壶有陈荫千的"双竹提梁壶"、  相似文献   

9.
张珍英 《江苏陶瓷》2012,45(3):51-51
砂塑器造型也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紫砂器皿以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紫砂"花货"的工艺制作是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壶器的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  相似文献   

10.
钱午生 《江苏陶瓷》2007,40(F09):9-9
紫砂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无论是何种艺术造型都有着它所要表达作者思想的艺术形态。纵观紫砂艺术造型,除了传统光器所表达的比较抽象的艺术形态之外,在紫砂艺术中更多是表现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11.
紫砂光器是紫砂艺术中最具有特色的艺术风格之一,其"简而化之、返璞归真"的境界堪称紫砂艺术最臻于完美的艺术。紫砂光器的上乘之作以"光润、玉韵、素雅"而见长,即壶艺的"精、气、神、韵"。光器貌似紫砂壶艺中最为简单的造型,却是"最难做"的。相比筋瓢器与花器,此二者可以凭借"后期"的装饰艺术来掩盖其"裸胎"的不足,使之臻于完美,而紫砂光器"塑像简单"的壶体  相似文献   

12.
在悠久的中华文化历史上,"竹、梅、松"历来被称作"岁寒三友",以"风雪知筋骨"之意来颂扬它们的高风亮节。而在紫砂艺术造型艺术中,"岁寒三友"造型或分或合亦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3.
吴小琴 《佛山陶瓷》2014,(2):65-65,68
本文先从整体上说明了弘扬紫砂文化对整个行业的重要性,然后从紫砂传统造型的风格、紫砂造型的分类、紫砂造型的艺术特征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在于强调造型艺术对于整个紫砂艺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紫砂光器位居紫砂三大造型之一,它的演变发展过程历经了数百年,可以说它的艺术体系已经初步完善。但是作为艺术必然需要融入时代的特色,而现代紫砂艺术更多的是调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因此传统光器的大气深沉并不能符合大众休闲生活、舒缓紧张的初衷。紫砂光器艺术的现代演绎,既要符合社会时代的需求,又非一味摈弃光器的特点而完全演变成花器特色,而是在保有紫砂光器的"干涩",从而使得现代紫砂光器在大气内涵的前提下,又拥有紫砂花器的华美与"直白"。  相似文献   

15.
紫砂壶艺术不仅重视外观的美观程度,还注重内在文化与艺术境界之美,力求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推向更高的殿堂,"秀竹壶"通过竹元素表达出壶器的中心思想,在艺术的创造性上,表现出紫砂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16.
姜莲 《江苏陶瓷》2021,54(3):51-52
许多的紫砂大师诸如顾景舟、汪寅仙都曾经演绎过竹器紫砂,为我们后来的紫砂艺人在传承和创新之中树立了典范和榜样,紫砂竹器依然是最为常见的紫砂花器类型和装饰题材的热门之选,竹子和紫砂的缘分在上天的安排之下注定产生美妙的因缘,才让我们有机会在今天能够看到如此美妙的竹器紫砂艺术精品.紫砂作品"韵竹壶"采用了紫砂花器以竹饰壶的手法来呈现出此壶的与众不同,此壶壶身采用了传统的紫砂造型,从上到下逐渐鼓起,特别的实用大方,壶底置圈足,更加凸显出此壶的端庄稳重.壶流、壶把、壶钮运用竹段的元素,把竹子的形态和气韵融入其中,可谓是神来之笔,让我们在使用此壶的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人文雅韵,体会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长达5000多年的文化积淀,为紫砂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营养和创作的源泉,从一开始,紫砂壶作品就承载着传续大国优秀文明的使命。在世界各国的艺术门类中,传统紫砂艺术是独一无二的,它所负载的历史使命也是奇特的。作为广泛借鉴民族姊妹艺术的紫砂创作,吸收了中国金器、玉器、木器、漆器等工艺制作的经验,融书法、雕塑、绘画、诗词于一身,高度浓缩华夏民族的智慧,用特殊的紫砂语言高声吟唱着我们的民族文化。作为一件紫砂艺术作品,不管是传统形式的紫砂作品,还是现代的紫砂壶艺,我们都能看到作品中体现出浓郁  相似文献   

18.
范伯君 《江苏陶瓷》2012,45(4):73-73
紫砂花货又称"塑器"、"仿真器"、"自然形"等,是紫砂艺术中的一支奇葩。紫砂花货的主要特点是肖形状物,其形状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自然景物和生活器物,包括植物、动物、器物等类型。紫砂花货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常见的植物形有松、竹、梅、菊、荷花、南瓜、西瓜、葫芦、葡萄、石榴、梨等,动物形有大象、龙、凤、虎、狮、鱼、松鼠、青蛙等,器物形有  相似文献   

19.
宜兴的紫砂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充满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气韵的,广博的文化知识与传统的东方思维塑造了这一多元化风格的紫砂陶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紫砂文化就可以融入更多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比如金石艺术、茶道艺术、书画艺术等等,紫砂的技艺非一日达成,是紫砂艺人们日日夜夜的技法积累,创作紫砂壶不仅需要有精湛的紫砂技艺,还需要有丰富的情感与宽广的胸怀,去感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在制作紫砂时就能放大自己的情绪融入壶中,让制作的紫砂壶富有新的情绪与生命力。这把紫砂"竹福壶"作为一件花器,整器其实磅礴,细节之处自然有神,技艺精湛栩栩如生,线条的轮廓与点线面的处理恰到好处,用竹这一花器中经常使用的题材来创作这把,足以见得作者对竹的喜爱,与作者广阔的胸襟,"竹福壶"同"祝福"壶,也有祝福的美好寓意,整壶的表现更显多元化,让人爱不释手,喜爱非常。  相似文献   

20.
张梦洁 《江苏陶瓷》2021,54(4):63-64
在宜兴,最为著名的当属传承千年的紫砂陶艺术,尤其是在今天非常重视饮茶环境和氛围的情况之下,紫砂作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选择,凝聚着紫砂艺人的聪明才智和无尽的心血,也折射出江南文化对于艺术形式的影响和我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紫砂作品"掇球壶"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艺术理念,把"掇球"的特点充分地展示出来,同时还非常的大气实用.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和传统的"掇球壶"相比较,它采用了青灰色的色泽,整体的设计更加轻盈舒展,非常适合上手把玩,通过多年的临摹紫砂光素器的经验和对于器型特点的把控,在细节的处理方面更加游刃有余,让我们可以在摩挲之中充分地感受到紫砂器的光素之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