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形态与性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熔融挤出—热拉伸—淬冷”方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MCB),研究了热拉伸比恒定时组成对MCB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形态观察发现,MCB形成了良好的纤维结构,热拉伸比恒定时,纤维的形态特征(如直径及其分布等)主要受PET含量影响,MCB拉伸模量和强度较通常共混物有显著提高,但太低和太高PET含量,增强效果有所减弱,随着PET含量的提高,MCB经历了从韧性拉伸断裂到脆性拉伸断裂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和聚碳酸酯(PC)/PE共混物在拉伸过程中形态的演化和增强机理.结果表明,高界面压应力是共混物在基体加工温度成型时,从成型温度冷却到室温过程中基体收缩比分散相大产生的;两种共混物在拉伸中有不同的形态演化过程:PC粒子原位形成了微纤,粒子与基体间没有明显的界面滑动,而PET粒子只产生较小的塑性变形,成为椭球状粒子,粒子与界面间存在滑动.PC对基体PE的增强效果比PET的更好,因为PC/PE共混物拉伸过程中形成了良好增强作用的原位微纤.在拉伸过程中,PET/PE试样的细颈在靠近非浇口端形成,并从此扩展开.部分拉伸后,PC/PE试样比PET/PE试样的弹性回复大,回复到平衡状态时间长,这是两种共混物分散相变形机理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挤出、热拉伸及淬冷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非等这结晶特性,为了比较,同时考察了纯PE和PET/PE通常共混物的结晶特性。结果表明,PET微纤对PE有良好结晶异相成核作用,可提高结晶温度、缩短结晶时间、增大结晶速率,但使PE的结晶度和熔点降低;增加降温速率,结晶峰变宽且向低温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4.
在前期热塑性塑料原位成纤研究基础上,尝试通过挤出-热拉伸制备原位微纤化炭黑(CB)/聚对幕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高密度聚乙烯(HDPE)导电复合材料。先将CB/PET熔融混合制成母料,再将母料和HDPE按一定的比例挤出一热拉伸。实验发现,体系成纤性能受母料的熔融粘度影响。在相对低的CB含量下,复合物能形成较好的原位微纤,从而具有较好的电性能.  相似文献   

5.
PET-MFIAA/ PP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钉挂预埋多功能界面活化剂(MFIAA)的PET(PET-MFIAA)与PP共混 - 挤出 - 拉伸,制备了PET-MFIAA/PP原位成纤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观察和力学性能测定的方法,研究了PET-MFIAA/PP的PET微纤形态、试样断面形态及力学性能,并与PET/PP、MFIAA/PET/PP两种原位成纤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PET-MFIAA/PP PET微纤与PP基体间具有强的相互作用,PET微纤呈粗细不均匀、凹凸不平的异形形态及柔性界面等结构特征,形成了强的界面结合,其刚性、韧性均比纯 PP明显提高,含7.00% MFIAA的PET-MFIAA/PP复合材料的拉伸屈服应力、弯曲弹性模量和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分别达到了纯PP的1.04倍、1.23倍和1.79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原位微纤化方法在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混合物方面的应用。本文通过四次挤出模拟塑料制品在环境中遇到的热氧作用和多次回收过程,研究了原位微纤化PET/HDPE共混物以及普通PET/HDPE共混物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挤出次数的增加,PET/HDPE普通共混物的拉伸性能和加工性能均下降,而PET/HD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屈服强度得到了较大提高,同时模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PP/PC不同共混比对PP结晶行为、共混物物理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以PP-g-MAH为增容剂、PF为增容助剂对共混物的增容效果。对比了单双螺杆挤出两种共混方式对共混物物理性能和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C的加入使PP球晶细化、结晶度降低、结晶不完善.共混物强度提高.韧性下降。加入PP—g—MAH可同时提高强度和韧性,再加入PF可使强度进一步提高.但韧性变差。PP/PP—g—MAH/PC的Tg与Tm差值比PP/PC的差值缩小了2.9℃,说明PP—g—MAH的确起到增容作用。运用双螺杆挤出机共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纳层叠共挤技术中独特的剪切拉伸复合流动场作用实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聚丙烯(i PP)中的原位微纤化,研究了PET的原位微纤化对i PP/PET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经过微纳层叠共挤装置挤出后,PET在i PP中形成直径为0.2~1μm的微纤。PET微纤化显著地改善了i PP的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及发泡性能。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结果表明,PET微纤对i PP具有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能提高i PP的结晶温度和熔点;拉伸流变行为分析发现,PET微纤的形成使得i PP产生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发现,i PP/PET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泡孔比纯i PP更加稳定,尺寸更小,密度更大,且泡孔内存在三维微纤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9.
利用微纳层叠共挤技术中独特的剪切拉伸复合流动场作用实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聚丙烯(i PP)中的原位微纤化,研究了PET的原位微纤化对i PP/PET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经过微纳层叠共挤装置挤出后,PET在i PP中形成直径为0.2~1μm的微纤。PET微纤化显著地改善了i PP的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及发泡性能。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结果表明,PET微纤对i PP具有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能提高i PP的结晶温度和熔点;拉伸流变行为分析发现,PET微纤的形成使得i PP产生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发现,i PP/PET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泡孔比纯i PP更加稳定,尺寸更小,密度更大,且泡孔内存在三维微纤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高界面压应力对不相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和聚碳酸酯(PC)/PE共混物拉伸性能的影响.高界面压应力是共混物低温成型(PE的成型温度)时,分散相与基体从加工温度冷却到室温过程中基体的收缩比分散相粒子大产生的.尽管PET/PE和PC/PE共混物极不相容,但拉伸强度和模量随着PET和PC含量增加而增加.PET与PC含量相同时,PC/PE的拉伸强度和模量高于PET/PE的.采用Takayanangi方程计算共混物的拉伸模量时,具有高界面压应力的PC/PE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高于界面有良好粘结的共混物的理论值,表明在不添加增容剂时,可通过控制加工条件改善共混物界面相互作用,提高共混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共混物的反应性增容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简述了聚合物共混物反应性溶容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利用挤出机通过各种反应性聚合物或官能化聚合物在熔融共混过程中就地形成共聚物增容剂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含酸酐、羧酸、羧酸衍生物、胺、氢氧化物、环氧化物和离子反应基团的反应基团的反应性聚合物在反应性增容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b-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为增容剂,增容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共混体系,重点研究了增容剂的增容效应。结果表明,DMS-b-OE对PDMS/PU共混体系的增容效果与聚氨酯的化学结构有关;DMS-b-OE对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四氢呋聚氨酯共混体系有良好的增容作用使其力学性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PEK—C/PEEK共混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挤出方法制备了新型聚芳醚酮(PEK-C)和聚醚醚酮(PEEK)共混物。对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转变、结晶结构及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显示了PEK-C和PEEK具有很好的互补和协同作用,表明该共混物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4.
对ABS/St-co-NPMI二元合金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动态力学扭辫分析(TBA)、拉伸模量、拉伸强度和维卡耐热实验结果表明,该合金为部分相容体系。当体系内St-co-NPMI的含量为15%(质量)时,两组分相容性最佳,同时,合金的维卡温度比ABS提高10℃,拉伸强度基本相当情况下,拉伸模量明显高于ABS。  相似文献   

15.
SAN/EVA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体积比为30/70的环已烷/丙酮混合溶剂进行了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共混物的选择性溶解分离试验,结果表明,共混物的形态对分离效果有很大影响,当SAN含量较低并构成分散相时,SAN的溶解非常因素,若用环已烷含量较高的混合溶剂先使共混物全部溶解,再滴入丙酮使EVA沉淀,则可得到满意的分离。采用这种分离方法,并用红外光谱法定量分子SAN/EVA接枝共聚试样的接枝率。  相似文献   

16.
PPS 的结晶形态与其树脂的处理、结晶条件及成型条件有关。在 PPS/PTFE 共混物中,PTFE 的织态结构及其热力学性质与其是否预烧结有关。表面张力及结晶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PPS 与 PTFE 的界面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在界面上两者相互向对方表面转移,使对方表面能发生变化。PPS 的存在对 PTFE 结晶有一定的成核作用,而 PTFE 的存在对 PPS 的结晶并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聚乙烯/淀粉共混物的相界面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不同的改性剂对淀粉进行了改性,将改性淀粉与聚乙烯共混制备薄膜。用TPT方程和Kerner-Nielsen方程对聚乙烯/淀粉共混物的界面特性进行了表征,计算出界面相互作用参数和界面层厚度。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改性淀粉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Degradation of a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linear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LLDPE)/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HDPE) blend having different weight ratios of LLDPE (10-35 wt%) and HDPE (40-65 wt%) with fixed percentage of LDPE (25 wt%) was studied by aging the film samples at 55, 70, 85, and 100°C in air. Reactions involved in changing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of oxygenated and unsaturated groups during thermo-oxidative degradation are discussed. The molecular weight (Mv) showed very little change in the initial hours of ag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ensile strength was found to increase initially and then decrease with aging time. The increase in tensile strength suggests molecular enlargement, mainly by recombination of alkyl and alkoxy radicals, which produces nonradical products. The thermal stability decreases with increase in aging time and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9.
氰酸酯/环氧树脂共混物热分解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动态TGA方法研究了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和酚醛环氧树脂与双酚A二氰酸酯的两类共混物的热稳定性。用Coats-Redfern研究了不同配比共混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结果表明,氰酸酯含量大的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双酚A二氰酸酯共混物具有两阶段分解机理,而环氧含量大的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双酚A二氰酸酯共混物具有均一的热分解活化能;相比较而言,酚醛环氧树脂/双酚A二氰酸酯共混物的分解活化能基本上不随温度和组成变化。从后期失重温度和活化能看,酚醛环氧树脂/双酚A二氰酸酯共混物具有比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双酚A二氰酸酯共混物更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PC/PET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等速变温DSC法对PC/PET共混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玻璃态结晶时,随着PC含量的增加,PET组分的结晶速率先增加后降低。耐从熔体结晶时,体系的结晶速率随着P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讨论了PC对PET组分结晶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