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6):76-76
2006年5月23~24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大豆食品产业圆桌峰会”上有专家指出,针对中国人目前的营养状况,大豆+牛乳+更多营养成分的“双蛋白食品”将成为中国食品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第二届中国食品展会TOP20强。评选活动于2006年11月30日正式启动。此次评选活动是国内食品行业唯一的、大型的展会民意评选活动,集专业性、权威性于一身,面向2006年我国境内合法举办的食品行业相关的所有展会,由中国食品产业网发起、主办,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报、中国调味品协会、中国肉类协会、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阿里巴巴、新浪网、搜狐网等机构协办。  相似文献   

3.
“全国首届大豆产业发展对策高层论坛”将于2006年6月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本届论坛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办,农业部、卫生部、教育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支持,中国农学会、中国粮油学会、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协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国食品质量报等媒体将为本届论坛作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食品工业》2013,(11):32-33
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近年来,从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不断创新、轮番推动奶酪新食品成功上市的趋势预测,未来几年,在中国,消费者对乳品,特别是奶酪制品的购买力将持续增强,创新加速着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更多食品加工企业带来新的契机。中国是个充满机遇的市场,人们对高品质、精致生活的不懈追求,令奶酪成为“美食新贵”。  相似文献   

5.
《中国食品工业》2007,(4):74-74
近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本届大会以“站在中国食品产业创新的新起点上”为主题,不仅汇聚了我国食品科技界老、中、青三代优秀科学家,还包括来自一流食品产业的领军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的300余名代表。  相似文献   

6.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熊必琳在“2012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论坛”上透露,预计今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将突破9万亿大关,全年增幅预计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7.
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食品安全、风味、营养与健康为导向的多元化发展是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介绍了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分析了我国食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提出未来我国食品产业要坚定地走科学“三减”与健康内涵“N加”的双轮驱动之路,强调“双轮驱动”是实现我国食品产业健康转型的关键。对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内涵进行了展望,表明食品安全是健康的基本保障,“风味、健康双导向”是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食品界要积极推动实施“藏粮于食”“藏食于民”工程,借助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以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食品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近日,由理源(远东)集团食品产业事业部主办的“2006年(中国西南区)功能性食品配料应用技术研讨会,,在长沙荷花园大酒店圆满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9.
声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3):77-77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 2 0 0 4年3月1日正式全面解除了对中国蘑菇罐头的“自动扣留”。历时1 5年之久的针对中国蘑菇罐头产业的“自动扣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1 989年以前,中国蘑菇罐头一度占据美国市场份额的2 / 3 ,蘑菇罐头的出口带动了许多与之相关上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1 989年由于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以我国蘑菇罐头食品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并导致消费者伤害为由,对中国蘑菇罐头采取全面“自动扣留”措施,实施“逐批验放”程序,严重影响了我国蘑菇罐头对美出口和产业发展。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为此做了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07年3月28~30日在北京召开。以“站在中国食品产业创新的新起点上”为主题的本届大会,不仅汇聚了我国食品科技界老、中、青三代优秀科学家,还包括来自一流食品产业的领军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的300余名代表。来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中国科协、民政部等部门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11.
《食品科学》2007,28(4):385-386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07年3月28日~30日在北京召开。以“站在中国食品产业创新的新起点上”为主题的本届大会,不仅汇聚了我国食品科技界老、中、青三代优秀科学家,还包括来自一流食品产业的领军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的300余名代表。来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中国科协、民政部等部门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12.
薯一薯二     
8月1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大豆食品分会主办的“大豆蛋白食品生产和应用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吸引了大豆蛋白、乳品、肉制品、面制品、冷冻食品、焙烤食品、罐头食品等行业领域的众多专家和企业代表,与国外相比,我国大豆蛋白的应用领域不算广泛,除在肉制品和营养品中应用较多外,在其他食品门类的应用还很少,市场的增长速度也远低于欧美市场。今年5月于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大豆产业发展圆桌峰会上提出加速推进大豆加牛奶食品开发的双蛋白战略,这是否能成为大豆蛋白产业走出狭窄应用领域的开山石,双蛋白食品开发又面临哪些实际问题?该会议对此进行了积极探讨。记者予以了专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5):44-44
六一前夕,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国家青少年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少年儿童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国谊宾馆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与机械》2006,22(5):88-88
8月8日,“2006年第二届北京国际运动营养食品高层沦坛”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本届论坛由我学会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共同主办,北京市昌平区政府、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北京康比特威创体育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北京市昌平区科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协办,也是继2004年首届高层论坛之后,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又一次盛典。论坛以“运动营养与竞技能力和国民健康”为主题,旨在推动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提高国民体质健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8):62-62
2006年8月31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主办,美赞臣(广州)有限公司协办的“婴幼儿脑部发育营养素与相关食品标准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召开。会议围绕我国婴幼儿生长发育现状和趋势分析、我国婴幼儿营养与健康状况、婴幼儿早期脑部发育重要营养元素及相关食品标准、企业如何推动中国婴幼儿脑部营养发展事业等议题进行研讨,随后美赞臣(广州)有限公司将企业的婴幼儿食品研发最新科研成果递交给中国儿童食品专业学会作为今后行业制定相关标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9):152-152
2006年11月6~8日,2006中国(长沙)国际食品博览会将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今天表示.今后每年长沙将举办一次类似的国际食博会,从而打造“中国食品第一展”,并将长沙打造为“中国食品名城”。  相似文献   

17.
传统大豆食品是中国大豆产业之本,传统食品工业化是解决“三衣”问题最有效、最可行的方向。传统大豆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传统发酵豆制品具有八大保健功能,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传统大豆食品需要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乳品工业》2007,35(12):34-34
合作方介绍之一:CMP日本有限公司 本次营博会的日本代理商CMP日本有限公司作为国际商务媒体集团CMP在日本的窗口,致力于日本健康产业方面与国际的交流,除拥有《健康产业新闻》、《DIET&BEAUTY》,《食品与开发》等平面媒体外,每年还举办“健康博览会”、“食品开发展”、“综合医疗展”等业内著名展会。此次将于营博会组委会方面紧密合作,致力于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及中日营养界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冷冻与冷藏食品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冻与冷藏食品产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食品产业。目前该产业已发展成为品种多样、规模较大的食品制造业,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冻与冷藏食品已成为人们现代饮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并日益成为主流食品之一。同时,冷冻与冷藏食品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并对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食品产业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第一大产业,也是新业态和新产品蓬勃涌现的重要产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有效推动食品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发展,本研究采用分区域统计的形式,从各地区食用农产品资源、食品工业营业收入、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食品产业资源禀赋情况,基于食品科技研发投入、创新资源分布、企业创新力量等角度梳理我国食品科技创新发展现状,深度剖析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为优化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