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缆主绝缘与附件绝缘之间的界面击穿是电力电缆绝缘破坏的主要形式,为此有必要对固体复合界面击穿机理、放电特性进行研究.以XLPE-EPDM复合界面为研究对象,基于表面接触理论及界面放电试验,通过显微镜观测界面微观形貌并提取界面形态特征,研究了界面接触形态对复合界面放电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合界面绝缘强度与界面形态特...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聚乙烯与硅橡胶界面在不同界面压力下的局部放电试验系统,通过施加一定的界面压强模拟电缆附件中的界面压强,研究不同界面压强和不同表面粗糙度的聚乙烯对聚乙烯与硅橡胶界面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和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通过建立界面接触放电模型和界面电场分布计算方法计算了局部放电起始电压,并结合试验结果分析界面放电机理。结果表明:聚乙烯表面越粗糙,局部放电起始电压越低;随着界面压强的增大,界面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增大,局部放电量逐渐减小,总放电次数也减小。  相似文献   

3.
搭建一套电缆界面放电的试验平台,制作了应力锥-XLPE界面试样,通过在工频交流电下不断对试样加压,进行界面放电的相关试验。通过对试验中的闪络现象、电压、电流的波形分析,结果表明:绝缘材料受潮时,硅橡胶-XLPE界面上的闪络电压降低;浸水4天、8天和12天的试样平均闪络电压为正常时的96%、90%和87%。  相似文献   

4.
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安装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刀具划痕类微孔和微导电屑等缺陷。在分析界面电痕破坏过程中的放电光和炭化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划痕类微孔对交联聚乙烯—硅橡胶界面电痕破坏的影响。试验中使用1片聚乙烯和1片硅橡胶样品模拟交联电缆接头的界面并在界面两端设置电极。界面划痕分为分布在两电极之间、连接高压电极、贯穿两电极3种情况。高压实验电源施加于两电极上直至界面电痕破坏。使用摄像机录制了界面从放电至电痕破坏整个过程的放电光和炭化通道分布。随后,对放电光和炭化通道的宽度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划痕增强了电荷的输运,易导致界面放电和电痕破坏。界面存在微导电屑时的界面放电光和炭化分布特征证明了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5.
《高压电器》2016,(8):96-100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因能产生大面积均匀等离子体而被广泛研究及应用。然而多数研究致力于通过改变反应器对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参数进行优化。文中重点研究了介质表面粗糙度对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影响,从介质表面态角度对产生的等离子体进行优化。石英玻璃作为阻挡介质在实验前经均匀机械研磨,并测量处理后的介质表面粗糙度指标Ra。实验结果发现:当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均匀分布于放电气隙时,表面粗糙度指标Ra为427.1 nm的介质的起始放电电压最低、平均放电功率最大、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的电子激发温度最高。介质表面经不同程度研磨处理,能够有效改变表面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参数。在所制备的样品中,粗糙度指标Ra为427.1 nm的介质产生的等离子体参数相对更优。  相似文献   

6.
冯烈  徐敬伟  闫红庆 《家电科技》2022,(S1):105-108
针对翅片式散热器二次加工带来的表面粗糙度变大问题,运用ANSYS软件,建立散热器-散热膏-功率器件微观热传导模型,分析传热规律,对散热器表面粗糙度对散热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确定散热器合适的表面粗糙度,用于指导翅片式散热器的加工生产。根据实际加工情况,对比了表面粗糙度Ra 3.2μm和6.3μm两种情况下整机温升实验,在同一工况整机电流达到一致的情况下,散热效果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关雾水电导率对导线电晕放电量的研究还很少,为了进一步了解导线电晕特性,利用紫外成像仪、局部放电检测仪、超声波雾发生装置和示波器,在电晕笼中进行了试验,通过脉冲电流法来研究不同电场强度、雾水电导率和导线表面粗糙程度对导线电晕放电量的影响,并揭示了它们对电晕放电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导线表面饱和受潮出现水滴附着时,雾水电导率会对导线的电晕放电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同等电场强度下,导线的电晕放电量随着雾水电导率的增加而增大;电晕放电量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在电场强度增大到一定值后,放电量将趋于饱和;放电量与导线表面的粗糙度密切相关,导线表面越粗糙,导线的电晕放电量就越大。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研究雾天导线电晕放电量时考虑雾水电导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主要是对10kV配电网运行状态下的电力电缆局部放电检测装置可行性的研究,通过研究目前国内外先进的电力电缆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对比选取一种有效、准确便携式易于测量的电缆局部放电检测装置,通过在实际运行中采集数据,得出电缆局部放电特征信号,最后通过软硬件的处理,实现的运行状态下电力电缆的局部放电检测.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聚丙烯作为电缆主绝缘材料的研究成为热点之一。在电缆系统中,附件内由于结构复杂、电场畸变严重,易引发在主绝缘和附件绝缘界面处的击穿现象。探讨界面击穿的形成机制并找到抑制界面绝缘击穿的方法,对于保障聚丙烯电缆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等规聚丙烯材料和高温硫化硅橡胶材料为试样,构建界面击穿实  相似文献   

10.
以实际风电场工程为例,对比分析不同粗糙度线范围对风电场风速、风机尾流和发电量的影响。首先求出在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情况下,风电场的风速、风机尾流和发电量值,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不同的粗糙度线范围对不同要素的影响,对主风向上的风机影响较大,风速影响2%左右、风机尾流影响6%左右、发电量影响5%左右。为确定合理的粗糙度范围,本文通过5个不同粗糙度线范围对风电场的影响,来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风电场粗糙度线范围。通过分析,说明风电场附近的地形对该风电场的风能资源评估有较大的影响,在风能评估中应先实地考察风电场附件的地形,给出所评估的风电场拟定足够范围的粗糙度线,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温度对PD的引发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针对温度变化对电缆附件界面缺陷处PD引发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对电缆附件界面单元与缺陷位置进行设计与仿真,并对界面单元不同温度下气隙缺陷PD特征进行测量。然后,搭建含有半导电层突起缺陷的电缆电热老化平台,通过电流通断模拟冷热负荷对电缆运行温度的影响。对界面单元和缺陷附件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partial discharge inception voltage,PDIV)和PD相位谱图(phase resolved partial discharge,PRP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温度的升高,界面单元的PDIV从8.3 kV降至6.9 kV,局部放电量有大幅提升,PRPD图显示出明显的内部放电特征。真实电缆附件缺陷处PD则会在温度快速上升时出现短暂的活跃,此时局部放电量与局部放电数都会出现明显增加,温度稳定后PD逐渐被抑制。上述现象主要与温度变化导致的界面处空间电荷分布和界面材料热胀冷缩所带来的“呼吸效应”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真实电缆附件在大温度梯度下进行局放测试可提高局放检出率,为解决传统测试对局放检出可靠性不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小面积机加工电极,在放电老练前后对各种粗糙度的电极进行冲击放电电压试.电极老练后,表面粗糙度Rmax和SF_6气压P变化时都取得了与Pedersen理论曲线一致的实验结果,从而首次以实际机加工电极证实了Pedersen有关粗糙度理论的正确性,并对以往大面积机加工电极实验结果偏离Pedersen理论曲线之原因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紫外光散射通信系统需要高光效、易调制、长寿命的散射光源。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的紫外无极放电灯结构,分析了其发光原理并测试了光谱特性,研究了紫外无极灯的重复启动性能,对无极灯作为紫外光通信系统光源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总结出要使无极紫外通信光源实用化还需在驱动电路和耦合方式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超导输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各种超导设备中使用复合绝缘材料的绝缘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复合绝缘的放电击穿往往发生在固体绝缘材料和液氮2种工作介质的交界面。而在液氮温度下,绝缘材料又有着相对独特的放电特性。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极不均匀沿面电场,研究了3种不同的固体绝缘材料在液氮环境中沿面放电的特性,包括其放电起始电压、放电随电压发展过程、击穿电压等特性,并进一步分析3种材料差异的原因,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环氧树脂材料对极不均匀场局部放电的影响特征,依据局部放电测量标准IEC 60270设计了一套局部放电测量回路,采用光电倍增管(PMT)、罗氏线圈以及PDcheck等多种手段对6种典型沿面及悬浮缺陷进行检测,获得了不同电压下空气中6种缺陷的放电脉冲图谱以及PRPD图谱。对比悬浮放电和沿面放电的典型特征,将放电分为辉光放电、电子崩放电、流注放电3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下悬浮放电和沿面放电的特征,分析了环氧树脂材料对放电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放电初始阶段环氧树脂对放电的影响较小,随着电压的增大,环氧树脂会阻碍放电的发展,到达一定阶段又有助于沿面流注的形成。对比分析了不同位置金属颗粒的典型放电图谱,将沿面缺陷简化为等效电路模型,解释了缺陷在不同位置时正负半周期放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李劲  叶齐政  万辉  李妍 《高电压技术》2005,31(10):44-45,58
通过混合两相体直流放电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比较了在空气、氮气和氧气等不同环境下氨氮的脱除效果。分析氮气环境下的氨氮脱除率高于氧气和空气环境下的原因是氧气的电负性使高能电子减少。羟基、激发态的氮原子对脱除氨氮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