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阮湘泉  张和 《炭素》1997,(3):34-38
以石油系催化裂化渣油为原料,调制出可纺性的中间相沥青,并纺出均匀的中间相沥青纤维。用热分析法和元素分析法,确定了最佳氧化条件。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及透射电镜(TEM)对中间相沥青碳纤维进行了表征,求得了结构参数。并研究了碳化过程中,结构、性能与温度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中间相沥青预氧丝在碳化过程中显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一些结构变化的规律,为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龙 《安徽化工》2014,(6):41-43
以AR中间相沥青为原料,采用元素分析与红外分析手段,研究了沥青原料的结构和组成,通过热台偏光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了其流动特性。采用氮压式单孔纺丝机进行熔融纺丝,制备中间相沥青纤维,研究了中间相沥青的可纺性及纺丝工艺对于中间相沥青纤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纺丝温度350℃、纺丝压力0.016MPa与收丝速度220m/min的条件下纺丝得到性能优良的沥青纤维,纺丝连续性好,可连续纺丝约5min。经290℃不熔化处理和1000℃碳化后,得到碳纤维拉伸强度1.45GPa、弹性模量120GPa。  相似文献   

4.
以AR中间相沥青为原料,采用元素分析与红外分析手段,研究了沥青原料的结构和组成,通过热台偏光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其流动特性。采用氮压式单孔纺丝机进行熔融纺丝,制备中间相沥青纤维,研究了中间相沥青的可纺性及纺丝工艺对于中间相沥青纤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纺丝温度350℃、纺丝压力0.016 MPa与收丝速度220 m/min条件下纺丝得到性能优良的沥青纤维,纺丝连续性好,可连续纺丝约5 min。经290℃不熔化处理和1 000℃碳化后,得到碳纤维拉伸强度1.45 GPa、弹性模量120 GPa。  相似文献   

5.
中间相沥青预氧丝在碳化过程中的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中间相涸青预氧丝在碳化过程中显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一些结构变化的规律,为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代以来,沥青类有机质液相碳化方面的研究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Brooks和Taylor于1965年揭示了中间相液晶态小球体在重质渣油、沥青和重芳烃体系的碳化早期阶段存在之后〔1〕〔2〕,使碳和碳工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沥青基碳纤维等新型碳材料的原料调制和改质技术的研究、可溶性拟似中间相的发现,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液相碳化的理论体系。 作者试图通过拟似中间相沥青制造碳纤维的过程,并与中间相沥青进行比较,介绍其基本概念,形成机理和主要性质。  相似文献   

7.
中间相沥青纤维的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间相沥青熔融纺丝可制得沿轴定向较好的沥青纤维。这些纤维虽然由芳烃大分子层片组成,有较高的软化点,但仍具有热塑性,因此在碳化以前必须进行不熔化处理,使之热固化,以防止碳化时纤维的熔融和融并,保持它们轴向择优定向的结构。故不熔化处理在碳纤维的制造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本文通过在空气中加热中间相沥青纤维,研究了氧化工艺参数,氧化增重和最终碳纤维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中间相沥青纤维的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热台显微镜上观察了四种不同原料沥青的中间相形志及其相应的中间相沥青的热变行为,指出了不同原料沥青的中间相转化过程中显微结构的异同以及中间相沥青热变行为的异同。通过与美国A240沥青的对比研究肯定了其中一种原料的硬质沥青具有类似A240沥青的中间相转化过程,而且其中间相沥青与A240中间相沥青一样具有热变型向列液晶的特征——可逆的相转变,这对于研制高性能沥青碳纤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间相沥青具有来源广、成本低、碳化程度高、易于加工等特点,常被用来制备泡沫炭、多孔碳、碳纤维等高级碳材料.本文主要讲述了中间相沥青的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综述了直接热缩聚法、共炭化法、催化改性合成法、加氢改性合成法、溶剂萃取法等.其中,直接热缩法的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芳香烃制备中间相沥青成本高,因此以煤沥青为原料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实验研究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辽宁诺科碳材料有限公司以石油产重芳烃为原料,致力于高模量(高导热、低成本)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目前该公司实现了中间相沥青工业生产技术突破,并掌握了中间相沥青的熔纺技术及氧化、碳化、石墨化工艺等核心技术。诺科碳材如今已实现中国自己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量产:一期工程"20 t/a高模(高导热)中间相沥青  相似文献   

11.
沥青基碳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定义沥青 基碳纤维是指以沥青等富含稠环芳烃的物质为原料,通过聚合、纺丝、不熔化、碳化处理制备的一类碳纤维,按其性能的差异又分为通用级沥青碳纤维和高性能沥青碳纤维,前者由各向同性沥青制备,又称各向同性沥青级碳纤维,后者由中间相沥青出发制备,故又称为中间相沥青级碳纤维。  相似文献   

12.
用高压釜进行热缩聚反应,对煤液化残渣精制沥青在热缩聚过程中生成的中间相沥青进行了研究。通过元素分析、偏光显微镜对热缩聚产物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压力及搅拌等对中间相生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410~430℃,停留4~6 h条件下可以生成中间相沥青,反应初期提高压力有利于中间相的生成,有搅拌的热缩聚效果好于无搅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974235MMF生产的发展PartxXlll碳纤维形成原理Mishra 5.P.;Asian Textile Journal,1996,5,(9).P.30一33(英)碳素材料的制造包予碳化,碳化,脱氢和热处理。在高的长/径比和分子轴方向分子链的高度取向方面,碳纤维与其它纤维不同。碳纤维制造包括原始材料的选择,由原始材料形成纤维,予碳化,原丝拉伸,碳化,脱氢和热处理。碳纤维原始材料包括人造丝,聚丙烯睛,中间相沥青和石墨。原始材料的选择是决工艺参数和碳纤维产品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提供了制造碳纤维的工艺参数。沥青是适合制造碳纤维的低成本的原始材料。沥青适合于制造碳纤维是由…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采用实验室用氮压式单孔纺丝机,对中间相沥青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纺丝、经预氧化、碳化后测试其力学性能和结构,分析了熔纺温度对大直径中间相沥青纤维和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纤维与热解碳基体中间相沥青过渡层复合材料的制备办法。先将碳纤维预制体放红不锈钢浸渍罐中,用中间相沥青粉包埋后放入浸渍炉,存惰性气氛保护下进行真空浸渍,然后存碳化炉中,在惰性气氛保护下,采用不同升温速率分段升温、保温,进行碳化,然后放入化学气相沉积炉中用化学气相渗透法进行沉积,制成中间相沥青过渡层碳/碳复合材料成品。  相似文献   

16.
963189中间相沥青在毛细管和狭缝中流动时的取向MeHugh John J.…;Liq.Cryst.,1995,18,(2),p.527一335(英)分析并解Leshe一Ericksen方程,讨论圆形毛细管和矩形狭缝中流体流动。该分析考虑到导向机构流出的流体梯度级,取向分布的结果对照通常能观察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结构,特别是径向和线状组织结构.该公式可以认为对中间相沥青流体(discotic)是正确的,而且对于毛细管流动的速度分布建议对中间相沥青可以用毛细管电流计测定Leslie系数a一(汪兴华) 963190利用二步连续碳化和空气氧化研究预碳化对PAN基碳纤维性能的影响Ko介e Hao…;P…  相似文献   

17.
中间相沥青纤维的预氧化主要依赖沥青分子之间的氧化交联,包括含氧官能团的生成和脱除,因而研究纤维预氧化过程中的交联机理对制备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尤为重要。采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以及傅里叶变换光谱对中间相沥青预氧化过程中的官能团结构以及转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氧化过程中首先生成一些热稳性较低的羟基、脂肪醚基等含氧官能团,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这些官能团逐步转变为热稳定较高的羧基、羰基以及芳醚,交联度增强,纤维内形成以氧为连接点的交联网络。同时应力测试表明,随着预氧化反应的进行,分子内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交联结构,应力增大,与上述预氧化过程中官能团转变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我们选用带热台的偏光显微镜,对几种沥青及其不同组份在热动态过程中形成中间相液晶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配合工艺在热反应过程中用针入法拉丝做了可纺性的试探,为制取高性能沥青碳纤维原料的评选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同时对中间相液晶在热动态中物理化学变化,光学特征做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宋怀河  查庆芳 《炭素》1994,(2):30-34
分析了不同条件下三线芳烃加压聚合产物(沥青)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三线芳烃在加压炭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并由此沥青调制出了高光学各向异性含量的可纺性中间相沥青。三线芳烃经过加压炭化,然后进一步热处理,这是一条制备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国内六种典型的石油系重质油和沥青(用于生产针状石油焦和加工成生产碳素制品的粘结剂与浸溃剂)在压力和恒定碳化温度下的中间相转化过程动态。测定了各种样品在中间相全部转化后的光学组织形态的分布。根据前文报道的各种样品的族组成和平均分子结构的研究结果对它们生成不同中间相形态的化学反应机理作了分析讨论。在测定中间相元素组成的基础上考察了中间相内部分子在碳化进程中的结构改变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