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变质Mn8Crl耐磨钢弥散处理过程中显微组织、物相硬度及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热处理获得理想弥散组织的条件:首先是奥氏体锰钢中含有适量的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其次是使奥氏体尽可能充分地发生珠光体转变,三是适当控制高温阶段等温温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2.
多元微合金化空冷贝氏体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碳和中高碳Mn-Si-8系多元微合金化贝氏体钢,锻后空冷可获得以贝氏体或贝氏体/马氏体为主,含碳化物和少量残留奥氏体的组织。加入微量元素,使奥氏体晶粒和显微组织细化,形成的高硬度碳化物弥散分布,提高硬度,韧性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3.
合金化高锰钢ZGMn13CrMo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奥氏体高锰钢进行合金化和热处理工艺优化,研究了合金化高锰钢ZGMn13CrMo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和耐磨性。结果表明,ZGMn13CrMo水韧处理后组织为奥氏体基体和均匀、细小、弥散分布的颗粒状碳化物。碳化物强化了奥氏体基体,冲击韧度是普通高锰钢的1.41倍,屈服强度是普通高锰钢的1.38倍,抗拉强度是普通高锰钢的1.25倍,耐磨性是普通高锰钢的1.35倍以上。  相似文献   

4.
基于动态相变的细晶双相低碳钢组织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海卫  杨王玥  孙祖庆 《金属学报》2006,42(10):1101-1108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单向压缩实验机,通过观察不同原奥氏体晶粒的过冷奥氏体在动态相变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分析了动态相变过程中马氏体岛形貌以及分布的演变特征,并考察了原奥氏体晶粒大小、形变温度和形变速率等参数对组织转变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了基于动态相变的细晶双相低碳钢的组织控制规律、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并控制过冷奥氏体动态相变进程,可以获得在均匀细小的铁素体(2~3μm)基体上弥散分布着不同体积分数、颗粒状细小马氏体岛的双相钢。  相似文献   

5.
高铬铸铁的热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铬铸铁被认为是良好的抗磨材料,这种材料的碳化物(Cr,Fe),C3呈断续网状,嵌在回火的马氏体基体中,基体上均匀分布着弥散的二次碳化物,硬度高且具有一定韧性。热处理是使高铬铸铁获得上述优良金相组织的必要手段。1脱稳处理通常,高铬铸铁的铸态组织为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且以后两相为较多。这是因为,浇注成形相当于在固相线温度进行奥氏体化,基体中碳与铬含量较正常热处理奥氏体化时的高。虽然,特型中冷却慢,但由于高碳、高铬使铸铁淬透性好,珠光体转变被遏止,其民点亦低,故铸态高铬铸铁基体组织多以奥…  相似文献   

6.
磁场淬火强韧化原理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孙忠继 《热处理》2002,17(1):37-40
高温顺磁性奥氏体在外强磁场的作用下可发生磁化变形,使奥氏体开高密度的位错胞结构,并有弥散碳化物析出。这种位错胞结构在淬火后被马氏体继续并限制了马氏体长大,细化了组织,从而使经磁场淬火的材料获得强韧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JMatPro7.0软件模拟预测20Mn23AlV无磁钢的平衡相组成、析出相元素成分、奥氏体化元素含量对无磁钢组织的影响、淬透性、力学性能及热物理性能参数。将模拟参数与部分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无磁钢奥氏体占比高达99.89%,其余为第二相强化作用的弥散相,弥散相中占比最多的为金属钒的碳氮化物。该无磁钢在不同冷速下并不会引起组织转变,均为奥氏体相。Mn和Al含量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使奥氏体占比最大化。预测和实测力学性能差异不大。随温度的降低,线膨胀系数、比热容、泊松比和导热系数均减小,密度、剪切模量、电导率和杨氏模量均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透射电镜(TEM)对X100高钢级管线钢中马奥岛(MA)组织的精细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原位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加热过程中MA岛的逆转变行为.结果表明,X100管线钢中MA组织中的马氏体(M)由块状马氏体和孪晶马氏体组成,而残留奥氏体则由块状奥氏体和沿MA晶界分布的薄膜状奥氏体组成,两种组织在MA中交叉弥散分布.MA岛...  相似文献   

9.
齐祥羽  严玲  王长顺  张鹏  李广龙 《轧钢》2023,(2):24-29+63
为实现高锰钢良好的强韧性能匹配,对高锰钢中厚板进行了控轧控冷工艺试验,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高锰钢中厚板的显微组织,采用拉伸和冲击试验机测定了高锰钢中厚板的综合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高锰钢中厚板显微组织为单相奥氏体,奥氏体晶粒尺寸为10~20μm,碳化物弥散分布在奥氏体晶界处,且奥氏体晶粒内部存在较大尺寸的孪晶;高锰钢中厚板纵向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和-196℃冲击功分别为508 MPa、862 MPa、50.07%和124 J,高锰钢中厚板横向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和-196℃冲击功分别为511 MPa、856 MPa、51.67%和97 J;奥氏体晶界处弥散分布的硬相(Cr, Mn)23C6型碳化物,可有效提高高锰钢中厚板的强度;孪晶诱导塑性(TWIP)效应产生大量形变孪晶,增加了均匀伸长率,是高锰钢主要的增塑机制;软相奥氏体中形成的机械孪晶促进位错滑移和增殖,同时产生较强的晶粒细化效应,是高锰钢主要的韧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铬铸铁被认为是良好的抗磨材料,这种材料碳化物(or,r幻,Ca呈均匀分布弥散形式及断续网状,嵌在回火马氏体基体中。这种组织硬度最高并有一定韧性。热处理是使高铬铸铁获得上述优良金相组织的必要手段。脱稳处理由于高碳、高铭使高铬铸铁淬通性好,珠光体转变被遏止,也使Ms点降低,故铸态高铬铸铁基体组织多以奥氏体为主要相.铸态组织的硬度通常为45~50HRC。淬火热处理后硬度可达到60HRC以上,故高铬铸铁不经过淬火不能发挥其固有潜力。铸态奥氏体,合碳铅量高,比较稳定(即Ms点较低)。重新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并保温,使其铬…  相似文献   

11.
稀土低温高浓度气体渗碳工艺及其在20Cr2Ni4A钢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20Cr2Ni4A钢由于渗碳层奥氏体十分稳定,无法渗碳后直接淬火,而需经过复杂的热处理,本文采用稀土低温高浓度大气体渗碳,使渗层过共析区沉淀析出大量细小弥散的碳化物,奥氏体的稳定性大幅度下降,实现了渗后直接淬火,同时使组织和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向碳素钢中添加微量钙元素,在钢中形成弥散的热稳定的第二相含钙的氧化物粒子.利用扫描电镜、光学电镜、系列冲击试验和显微硬度测试等检测方法,对微钙钢焊接粗晶热影响区(CGHAZ)组织、奥氏体晶粒度及强韧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弥散分布的含钙的氧化物粒子,钉扎了焊接热循环过程中CGHAZ的奥氏体晶界迁移,限制了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获得较细的焊接CGHAZ晶粒度,进而改善了微钙钢焊接CGHAZ的强韧度.  相似文献   

13.
利用热模拟压缩变形实验研究了低碳含铌钢基于过冷奥氏体动态相变细晶双相钢的组织控制.相变前的奥氏体状态(再结晶奥氏体或形变奥氏体组织)及Nb的存在状态对动态相变有较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铌在再结晶奥氏体中主要以固溶状态存在,其固溶拖曳作用延迟了铁素体动态相变,要求在动态相变中施以大的应变量才能获得细小马氏体岛弥散分布于细晶铁素体中的双相组织;形变奥氏体中,大部分铌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形变中应变诱导析出,动态相变中固溶铌拖曳作用的降低以及未再结晶区形变对奥氏体有效晶界面积(Sv)的提高均有利于铁素体在动态相变中快速形核,在小应变量下即可获得铁素体晶粒为1~2μm,马氏体岛<1μm的超细晶双相组织.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冷却速度对高铬铸铁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其微观组织转交的影响,并观察其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在较低冷速下微观组织为典型的亚共晶白口铸铁组织形态,由初生奥氏体的低温转变组织和共晶体组成;在冷却速度为3℃/s时开始出现马氏体组织,并优先在共晶奥氏体区域大量形成;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马氏体量逐步增多,在10℃/s冷速下为连续的马氏体基体组织和共晶碳化物.二次碳化物在初生奥氏体区大量弥散析出,而在共晶奥氏体区没有二次碳化物生成.随着冷速的增加,初生奥氏体和共晶奥氏体区的珠光体片层间距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维氏硬度计以及thermo-cale和photoshop软件对经不同温度奥氏体化、淬火后的GCr15轴承钢试样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20~750℃奥氏体化时.碳原子进行短程扩散,几乎无奥氏体生成;755℃为奥氏体化的转折点,碳原子进行长程扩散,奥氏体出现;奥氏体化温度为780℃时,不但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全部粒化,先共析渗碳体也溶解碎断,剩余渗碳体以细小弥散的颗粒状分布在奥氏体基体中.  相似文献   

16.
固溶/时效处理对奥氏体耐热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和电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固溶/时效处理对奥氏体耐热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耐热钢经固溶/时效处理后,其组织为奥氏体基体及弥散分布的碳化物M6C和金属问化合物Laves相,合金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工作温度可达700~850℃。  相似文献   

17.
探索了GCr15钢Ac1f透烧球化退火工艺,通过在奥氏体化时适当降低温度、延长保温时间,消除了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均匀组织,获得了均匀细小弥散分布的球化组织。文章认为透烧时间应当根据生产的现场条件来决定,透烧加热不利于等温过程消除成分不均匀。  相似文献   

18.
通过Gleeble-1500热模拟单轴压缩实验, 研究了Al部分替代Si对热轧TRIP钢过冷 奥氏体动态相变特征、组织控制及残余奥氏体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用Al替代C-Mn-Si钢中 的部分Si后可缩小平衡相图中的γ相区, 提高钢的A3温度并扩大A3-A3温度范围; 动态相变时铁素体相变动力学提前, 最佳贝氏体等温相变温度升高; 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具有较高的C含量, 颗粒状残余奥氏体分布更为细小和弥散, 但铁素体晶粒尺寸较C-Mn-Si钢的粗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奥氏体高锰钢进行合金化和热处理工艺优化,研究了合金化高锰钢ZGMn13CrMo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和耐磨性。结果表明,ZGMn13CrMo水韧处理后组织为奥氏体基体和均匀、细小、弥散分布的颗粒状碳化物。碳化物强化了奥氏体基体,冲击韧度是普通高锰钢的1.41倍,屈服强度是普通高锰钢的1.38倍,抗拉强度是普通高锰钢的1.25倍,耐磨性是普通高锰钢的1.35倍以上。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D2钢在不同温度淬火后的硬度变化,以及深冷处理对其硬度的影响,并对其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010~1040淬火,硬度达到最佳值。经深冷处理,残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使硬度上升,深冷处理后回火弥散析出超细微碳化物,且深冷处理时间越长,弥散析出的超细微碳化物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