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根据不均匀奥氏体淬火原理,通过加热过程控制,可使高碳铬钢(GCr15)中残余奥氏体呈薄膜或集聚态存在于碳化物周围。这种残余奥氏体有利于延迟马氏体/碳化物界面处裂纹的形核及扩展,是利用残余奥氏体韧化高碳钢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锰硼抗磨白口铸铁组织及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福 《铸造技术》2002,23(4):210-212
通过试验研究了锰硼抗磨白口铸铁的碳化物结构类型(M3C型)和锰含量及奥氏体化温度对其组织中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锰含量和奥氏体化温度提高,残余奥氏体量增加,材料硬度降低,冲击韧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宋静艳 《铸造技术》2014,(9):2022-2024
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对无碳化物无贝氏体钢进行处理,研究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对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与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碳化物无贝氏体钢经过低温回火之后,其屈服强度和冲击韧度明显提高。等温处理和较低的冷却速度能够得到较多的残余奥氏体。  相似文献   

4.
采用正交表L9(34)设计高速钢轧辊淬火后的回火工艺;经XRD分析,采用K值法定量测量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高速钢轧辊中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的含量;通过方差分析确定残余奥氏体最少和硬度达到HRC71以上的最优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5.
国产与进口轴承钢组织结构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比分析了国产轴承钢与进口轴承钢的马氏体含量与尺寸、残余奥氏体含量、碳化物含量与尺寸以及尺寸分布情况,并测定各试样的力学性能.找出进口轴承钢性能优异的原因和国产轴承钢的不足,并对国产轴承钢提出了改进建议.结果表明,进口轴承对轴柱与轴套马氏体数量分别控制在不同范围,与国产轴承钢相比,进口轴承中碳化物细小、分布均匀,残余奥氏体含量低,有些甚至完全消除残余奥氏体.进口轴承耐磨性能优于国产轴承.  相似文献   

6.
奥—贝球铁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测定了Si、Cu、Mo含量和等温淬火温度、保温时间对奥-贝球铁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规律,在SEM下观察分析了残余奥氏体量对试样断裂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Cu使残余奥氏体含量提高,Mo使残余奥氏体含量降低。一定的淬火温度、保温时间和含Si量,可使余奥氏体含量最高值。奥氏体含量减少使断裂方向向脆性断裂转变。  相似文献   

7.
GCr15钢在轴承中广泛使用,其回火温度对轴承使用性能有重要影响。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对GCr15轴承钢的硬度、残余奥氏体含量、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GCr15的回火温度为165~300℃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HRC由61.7降到56.2,残余奥氏体含量由9.88%下降到3.26%,表面残余应力由706.8 MPa下降至382.2 MPa;其显微组织主要为针状马氏体、颗粒碳化物和少量的亚稳定相残余奥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碳化物逐渐聚集并不断长大。该研究为GCr15钢低温回火工艺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贺  康健  袁国  王国栋 《轧钢》2015,32(4):12-15
以低碳Si- Mn钢为研究对象,在MMS- 300热力模拟实验机上,分析了在DQ&P(Direct quenching & Partitioning)工艺的非等温碳分配条件下,淬火温度对试样显微组织、残余奥氏体含量和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的显微组织由板条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少量铁素体组成;在320 ℃较高的淬火温度条件下,马氏体板条边界变得不明锐且弯曲,同时,碳化物沉淀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随淬火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240 ℃时达到最大值;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随淬火温度先减少后增加。  相似文献   

9.
采用综合物理测试系统的振动样品磁强计选件(PPMS-VSM),对S390粉末高速钢进行深冷处理和回火处理时的热磁测量。结果表明,钢淬火态3个样品的室温磁性几乎相同,反映了钢具有均匀的组织;不论深冷处理与否,3次回火后样品中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量几乎相当,粉末高速钢样品的磁性接近均约158.5(A·m2)·kg-1。增加深冷处理工序,改变了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奥氏体中碳化物析出、马氏体中碳化物析出的进程。随后在913K回火,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继续转变,钢的磁性(160.5(A·m2)·kg-1)进一步升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石油牙轮钻头牙爪用SAE8720渗碳钢深冷处理及磨损试验的试验方法,对比分析了SAE8720钢渗碳及渗碳后深冷处理的硬度与耐磨性。用大视场显微镜分析了深冷处理对SAE8720渗碳钢金相组织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法对表层残 氏体作了定量分析,并分析了残余奥氏体对硬度及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冷处理可促使残们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淬火马氏体回火后可析出高度弥散的超微细碳化物,其残余奥氏体量由5  相似文献   

11.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度钢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阐述了新型Mn-Si-Cr系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CFB/M)复相钢的组织与合金设计思想;研究了复相钢在空冷条件下的组织及其精细结构,并系统地总结了实验钢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相高强钢在具有优良的强韧性能的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延迟断裂抗力和抗疲劳破坏能力,其强韧性的提高归于其独特的组织结构:贝氏体碳化物被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所取代,大大改善了复相钢的回火稳定性和疲劳性能,稳定的残余奥氏体薄膜作为不可逆氢陷阱,并显著提高了钢的抗氢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热处理对高钒高速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铁磁性法测定了高钒高速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研究了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高钒高速钢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加热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量增加;回火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量降低。在试验淬火温度范围(900~1100℃)内450℃以下回火,奥氏体含量变化不明显;回火温度达到550℃时,残余奥氏体含量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无碳化物贝氏体车轮钢在高温环境下服役的力学性能与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关系,对试样在室温到500℃进行静拉伸试验测试,使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等对室温到500℃拉伸后的试样进行表征.结果 表明,无碳化物贝氏体车轮钢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试样的抗拉强度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  相似文献   

14.
硅对Mn—B系空冷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研究了硅对中低碳和中碳Mn-B系空冷贝氏体钢铁的组织和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含量为1.4% ̄1.8%时。钢中的贝氏体组织是由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所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冷却后的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具有良好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双相ADI(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奥氏体化温度在820~880℃时,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铁素体的含量逐渐减少,奥氏体的含量逐渐增加,当奥氏体化温度达到880℃时,基本全部奥氏体化.当等温淬火温度为250~370℃时,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组织由细针状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及破碎状铁素体转变成大量的羽毛状贝氏体型铁素体、破碎状铁素体和较多的残余奥氏体.当等温淬火时间为30~90 min时,等温淬火时间较短时,组织为少量马氏体、破碎状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当等温淬火时间超过90 min时,奥氏体容易发生分解,生成铁素体和碳化物.  相似文献   

16.
渗碳钢的深冷强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透射电镜研究了深冷处理对SAE4820渗碳钢TEM组织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法对表层残留奥氏体和残余应力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深冷处理可促使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淬火马氏体回火后析出高度弥散的超微细碳化物,降低残余压应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石油牙轮钻头牙爪用SAE 8720渗碳钢深冷处理及磨损试验的试验方法,对比分析了SAE8720钢渗碳及渗碳后深冷处理的硬度与耐磨性。用大视场显微镜分析了深冷处理对SAE 8720渗碳钢金相组织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法对表层残余奥氏体作了定量分析,并分析了残余奥氏体对硬度及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冷处理可促使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淬火马氏体回火后可析出高度弥散的超微细碳化物,其残余奥氏体量由56%降为20.05%,硬度提高3.3 HRC,耐磨性提高156%。  相似文献   

18.
25-12型奥氏体耐热铸钢长期服役过程中碳化物的演变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Nb和RE微合金化的25-12型奥氏体耐热铸钢长期使用后,奥氏体中析出的二次碳化物数量明显增加,晶界附近无析出区现象逐渐消失;部分M23C6已转变为M6C,M6C总是与奥氏体基体以及二次碳化物M23C6保持[114]M6C//[110]A//[110]M23C6孪晶取向关系,探讨了合金元素及服役条件对碳化物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维氏硬度计对20CrMnTi钢齿轮发白部位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和硬度测试,分析齿轮经真空低压渗碳热处理后产生表面局部发白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结果表明发白部位存在大量残余奥氏体,齿面残余奥氏体深度范围为45~170μm,且齿面存在大尺寸碳化物。距表面0.05 mm处硬度只有505 HV1,远低于技术要求的660~750 HV1。通过对设备及工艺过程检查,发现齿轮表面残余奥氏体超标是由乙炔泄漏进入转移通道内造成工件在淬火转移过程中表面二次渗碳导致的。  相似文献   

20.
奥氏体化条件对半钢热变形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含1.77%C的半钢按1120℃×10min和1050℃×30min两种条件奥氏体化后进行了热变形试验。由于奥氏体化条件不同,奥氏体的碳浓度不同,残留的未溶碳化物量不同,导致热变形时动态再结晶、续动态再结晶及静态再结晶过程的差异。经1120℃×10min奥氏体化后,在1000℃以上热变形时,奥氏体以晶界弓凸形核长大方式动态再结晶。在950℃以下热变形时,奥氏体以“亚晶界独立生长成为大角度晶界”方式动态再结晶。经1120℃×10min奥氏体化,在950℃以下变形后等温保持时,由于碳化物强烈析出,静态再结晶过程不能进行,此时碳化物主要是在晶界网状析出或在晶内成片状析出。经1050℃×30min奥氏体化,热变形后发生静态再结晶,且由于碳化物的钉扎作用,可以实现静态再结晶细化晶粒。在此条件下热变形后可以获得细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这样可以缩短球化退火时间或省去球化退火工序进行锻后直接淬火,取得优质高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