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将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接枝聚丁二烯(PB-g-SAN)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按照一定比例熔融共混制备具有不同橡胶含量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研究了不同橡胶含量对ABS树脂的冲击以及拉伸行为的影响,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ABS树脂的微观形态及形变机理。结果表明,ABS材料的冲击强度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断裂伸长率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橡胶含量较少时,橡胶粒子在基体相中发生聚集现象的可能性较小,分散性较好;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加发生聚集现象的可能性增加,粒子分散性变差;随着橡胶粒子含量的增加,ABS树脂的主要增韧机理是由空洞化到银纹再到剪切屈服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采用乳液技术在聚丁二烯(PB)和丁苯橡胶(SBR)乳胶粒子上接枝共聚苯乙烯和丙烯腈合成了PB质量分数为60%的ABS接枝粉料,将其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熔融共混获得了一系列不同组成和结构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研究了橡胶粒子粒径对ABS树脂的形态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和SBR橡胶粒子的粒径分别为0.3μm和0.05 μm左右时,橡胶粒子的粒径对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十分显著.单独采用小拉径SBR橡胶粒子不能有效地增韧SAN树脂,而大粒径PB橡胶粒子对SAN树脂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橡胶结构特征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将其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共混,制备了ABS/SAN共混物,并系统地研究了橡胶相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及其形变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丁二烯(PB)橡胶粒子粒径的增大,共混物的冲击强度提高,拉伸强度降低;随着橡胶粒子粒径的增大,共混物形变机理从单一的银纹向橡胶粒子空洞化诱发基体剪切屈服转变。  相似文献   

4.
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橡胶粒子尺寸为64~420 nm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共聚物.然后将其与SAN-T树脂熔融共混制备橡胶质量分数为15%的ABS树脂.研究了橡胶粒子尺寸对ABS树脂力学性能影响和材料内部形态结构.结果表明:随着橡胶粒子尺寸的增加ABS树脂的冲击韧性提高.当橡胶粒子尺寸在320 nm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ABS树脂的综合性能达到最好.粒子尺寸在64~110 nm时,橡胶粒子在基体内部发生团聚,材料发生脆性断裂.当橡胶粒子尺寸在216~420 nm时,材料主要以韧性断裂为主,发生脆韧转变.具有双峰分布ABS-110nm/ABS-275 nm共混物大、小橡胶粒子间发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湿法挤出工艺,即将乳液聚合合成的经凝聚和过滤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湿粉料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以一定的比例投入湿法挤出机内挤出造粒,直接获得了ABS树脂。考察了ABS粉料含水量、ABS树脂中橡胶含量、抗氧剂含量、挤出机温度及螺杆转速等因素对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出温度过高明显引起物料降解,ABS树脂的冲击强度减小,拉伸强度降低;ABS粉料含水量对ABS树脂的性能没有明显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橡胶粒子在SAN基体中分散均匀;湿法挤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挤出温度:180 ℃,螺杆转速:200 r/min,抗氧剂含量:0.154 %(质量分数,下同)。  相似文献   

6.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接枝粉料,将制得的ABS接枝粉料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熔融共混,制备透明ABS树脂。研究了体系橡胶含量,接枝粉料壳层组成,基体组成对透明ABS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体系橡胶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增大,透光率略有降低;壳层组成为75/25的共混物具有较高的韧性和透明性;随着基体PMMA/SAN组成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基本不变,而透光率先增大后减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表明,壳层组成为75/25的橡胶粒子能均匀地分散在基体中。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温连续溶液聚合方法,以甲苯为溶剂,十二烷基硫醇(TDDM)为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分别以四官能团引发剂和单官能团引发剂过氧化二叔丁基引发合成了苯乙烯-丙烯腈二元共聚物T-SAN和M-SAN,并将其与含胶量为60%的ABS粉料共混制备了不同含胶量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T-ABS和M-ABS。比较了两种SAN树脂的性能及其对ABS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浓度的四官能团引发剂和单官能团引发剂合成的T-SAN和M-SAN具有相近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但T-SAN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和耐热性;T-ABS树脂的冲击强度较M-ABS树脂提高了17%左右,拉伸强度几乎完全相同;橡胶粒子在T-SAN中分散更均匀,粒径更均一,断裂发白区橡胶粒子形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湿法挤出工艺,即将乳液聚合合成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接枝共聚物经凝聚和过滤后得到的ABS接枝共聚物湿粉料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以一定的比例投入湿法挤出机内挤出造粒,直接获得了ABS树脂。考察了ABS接枝共聚物湿粉料含水量、ABS树脂中橡胶含量、抗氧剂含量、挤出机温度及螺杆转速等因素对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出温度过高明显引起物料降解,ABS树脂的冲击强度减小,拉伸强度降低;ABS接枝共聚物湿粉料含水量对ABS树脂的性能没有明显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橡胶粒子在SAN基体中分散均匀;湿法挤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挤出温度:180℃,螺杆转速:200 r/min,抗氧剂含量:0.154%(质量分数,下同)。  相似文献   

9.
通过双螺杆挤出机,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本体与乳液复配,不同基体SAN的丙烯腈(AN)含量及摩尔质量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研究了不同橡胶粒径及分布,基体SAN的AN含量及摩尔质量对ABS树脂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本体与乳液掺混的ABS树脂具有显著的协同增韧作用,且在同等橡胶含量时,乳液法橡胶质量分数在60%左右时,可以最大幅度地提高ABS的冲击强度。另外,SAN树脂的AN含量及其摩尔质量对ABS的韧性也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的AN含量及摩尔质量范围内,ABS树脂的冲击强度随着AN含量和摩尔质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一系列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接枝聚丙烯酸丁酯(PBA-g-SAN)核壳接枝共聚物,将其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熔融共混,制得ASA树脂,使用动态力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了扩径中接枝剂的含量和PBA橡胶粒径对ASA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接枝剂含量的增加,PBA-g-SAN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升高,当接枝剂占单体BA的3%时,ASA树脂的冲击强度达到110 J/m。ASA树脂的冲击强度随着橡胶粒径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BA-g-SAN接枝共聚物中PB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着接枝剂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PBA橡胶粒径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当PBA橡胶粒径为92.7 nm时,橡胶粒子发生聚集,其他粒径的PBA橡胶均可较好地分散在基体中。  相似文献   

11.
采用PB-g-SAN和SBR-g-SAN两种弹性体粒子分别与SAN树脂熔融共混,制得了一系列ABS树脂,研究了ABS树脂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发现,PB和SBR橡胶粒子均匀地分散在SAN基体中,其径分别为0.28μm和0.05μm左右。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SAN树脂中随着PB-g-SAN含量的增加,ABS的冲击强度不断提高,而SBR小橡胶粒子不能增韧SAN树脂,但当SAN树脂中含有15%的PB-g-SAN共聚物时,随着SBR-g-SAN含量的增加,ABS树脂的冲击强度不断提高,SBR-g-SAN这种小橡胶粒子又表现出良好的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在聚丁二烯乳胶粒上接枝共聚苯乙烯和丙烯腈 ,通过改变共聚单体和聚丁二烯的投料比合成了一系列PB g SAN共聚物 ,将这些共聚物与SAN树脂进行熔融共混制得了ABS树脂。研究了投料比对SAN在PB上的接枝率、SAN的分子量和ABS树脂的形态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 ,随着投料比的增加 ,SAN在PB上的接枝率及SAN的分子量提高 ,接枝率和SAN分子量共同作用影响着ABS树脂的冲击韧性和加工性能。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投料比不仅影响着橡胶粒子在SAN基体中的分散程度 ,而且影响着橡胶粒子的内部结构 ,随着投料比的增加 ,橡胶粒子在基体中的分散程度提高 ,其内部的包容结构增多并导致了橡胶粒子粒径的增大。  相似文献   

13.
赵文杰  韩莹  李海东 《弹性体》2012,22(5):63-67
采用胶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60%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共聚物(ABS)接枝粉料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以不同比例进行共混,制备了胶含量范围为10%~55%的ABS树脂.将胶含量不同的ABS树脂与聚碳酸酯(PC)以30/70、50/50、70/30的质量比利用熔融共混技术,制备了组成不同的PC/ABS共混物,考察了ABS树脂胶含量对不同组成的PC/ABS合金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BS树脂中胶含量的增加,ABS树脂的冲击强度不断提高,屈服强度、模量及熔体流动速率逐渐降低.随着PC/ABS合金中ABS胶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冲击强度显著提高,ABS树脂中胶含量大于30%以后,合金的冲击强度变化不大,且3种组成的PC/ABS合金的冲击强度相差不大.合金的屈服强度、模量及熔体流动速率却随着ABS中胶含量的增加不断降低,其中组成为30/70的PC/ABS合金最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PC/ABS组成为70/30合金的微观结构,研究表明,ABS树脂形成连续相,PC为分散相,随ABS树脂胶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相形态变得更精细.  相似文献   

14.
陈斌  张占梅  王旭东 《广州化工》2011,39(21):64-66,87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一系列不同PB橡胶粒径的ABS核壳改性剂,将其与CPVC、PVC共混,考察了CPVC/PVC/ABS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动态力学分析表明:CPVC与PVC比例为90/10时,CPVC/PVC共混物部分相容,CPVC/PVC/ABS共混物也是部分相容;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其形态结构表明:共混物中ABS分散受PB橡胶粒径影响,PB橡胶粒径为113 nm的ABS在CPVC中分散最均匀。力学性能测试表明:随着PB橡胶粒径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拉伸强度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的橡胶种类和橡胶配比与苯乙烯、丙烯腈进行连续本体法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中试生产,并对不同条件下的ABS产品进行微观结构和溶胶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独山子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50AF)制备的本体ABS产品性能全面优于上海高桥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55AE)、50AF与燕山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BR9004)组成的混合胶; 混合胶中,当50AF与BR9004的混合配比为7∶3时ABS产品性能更好;ABS产品冲击强度均随着胶液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熔体流动速率均随着胶液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了一系列含胶量不同的聚丁二烯接枝(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PB-g-SAN)接枝粉料。考察了PB—g-SAN接枝粉料的含肢量对其接枝率的影响。将PB-g-SAN接枝粉料与SAN共混制备ABS,控制二者比例使每批ABS含胶量相同,均为15%。研究了PB—g—SAN接枝粉料的含胶量对ABS性能的影响。发现PB—g-SAN接枝粉料的含胶量在60%时,ABS的力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7.
J.J. Huang 《Polymer》2004,45(12):4203-4215
Rubber toughening of an amorphous polyamide (Zytel 330) using combinations of triblock copolymers of the type SEBS and a maleic anhydride functionalized version, SEBS-g-MA,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ylon 6 and nylon 66. The effects of rubber content and the type of extruder on the morphology, Izod impact behavior and the ductile-brittl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were explored. The shape and sizes of the rubber particles in blends with this amorphous polyamide were found to be more similar to those in nylon 6 than in nylon 66 blends. The twin screw extruder produced smaller particles with a more narrow distribution of sizes than the single screw extruder. Higher rubber contents generally yielded tougher blends; there is a critical rubber particle size above which the ternary blends are brittle at 20 wt% total rubber. The ductile-to-brittle temperature wa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ed rubber content and decreased rubber particle size. In general, the trends for this amorphous polyamide are rather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earlier for semi-crystalline nylon 6 and nylon 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